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9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梦的人生》连载第一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0:03: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清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无能,内忧外患,各地闹起农民起义和工人罢工,革命势力风起云涌;义和团、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乃至军阀混战……在这种大环境中,百姓遭殃,颠沛流离,生活动荡,真是天苍苍地茫茫,偌大山河见不到一丝曙光。

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山村,村里村外的人们把这里叫作“密家南沟”。小村一面靠水,三面靠山。水是石河子的一条支流,河里有鱼有虾;山是一座座青山,有许多参天古树,满山遍野的山珍野菜、野果、蘑菇、木耳、山榛子……山林中生活着各种动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真是山清水秀胜似天堂。村子座落在山脚下,由于这里偏僻,人们的生活还算平静。村里有七户人家,于是人们又把这里叫作“七家子”。村里一关姓人家住着三间草房,耕种五亩薄地,虽不算小富之家,但也吃穿自足。农闲时给人家打些短工,挣点零花钱,日子过得风平浪静,其乐融融。这就是母亲的娘家,我的姥姥家。

在一九零九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清晨这个初夏时节,小山村里有一个女婴呱呱落地,给她的父母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娘给起名叫“金锁”,爹给起名叫“玉琴”。后来两口子一合计,都各让一步,给女儿起小名叫“金锁”,起大名叫“关玉琴”。这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乖巧漂亮、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可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家里的老大,她只能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们,为此母亲悄悄地流过许多眼泪,曾跪在地上求姥爷让她念点书……姥爷叹着气说:“咱们是小民小户,男孩子都供不起,哪还有钱供女孩子呐呀!要怪就怪你的父母无能吧!”母亲很理解父母的苦心,默默地吞下了无奈的泪水;可她要强好胜,从不服输。她学会了女孩儿家能做的针线活,能绣花描云,会做衣服做鞋……地里的农活也样样精通,闲时还到村子里的书馆去听本家太爷爷说书讲古,因此有些南朝北国的历史、天文地理常识,妖魔鬼怪故事和戏剧听了不少。母亲记性好,嘴也巧,从小便学着太爷爷的样子给别人讲故事。她讲得有模有样,有板有眼,讲得好,唱得也好,清闲时身边总有几个人围着她。再后来,她也就成了我们儿女们饭后茶余的主题,睡觉前常常缠着她讲那些好听而有趣儿的故事。什么黑妃娘娘、白玉楼画画、碗划、鞭打芦花……

我记得《鞭打芦花》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后母,她心肠不好,对先房留下的孩子心存歹意,做棉袄时给自己的孩子用好棉花,给先房的孩子用的是芦苇花絮;在严冬时节,把这个孩子冻得浑身颤抖,哭着喊“冷”……父亲听到很生气,斥责说:“哭啥,数你的棉袄厚,你还喊冷,这不是故意气人嘛!我抽你几鞭子就不喊冷了!”说着便拿起皮鞭向孩子身上抽去。几鞭子下去棉袄被抽出口子,从里面露出了芦花。父亲一看像是明白了什么,立即转身把鞭子抽向后母,高声断喝:“好你个歹毒之妇,留在世上也是祸害,不如活活打死,以免后患!”后母跪地求饶,孩子父亲只好一封休书把她赶走。这就是母亲讲的其中的一个故事。她让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不论对谁都要有好心肠和热心肠,善恶终有报。母亲特爱唱歌,歌唱得也很好,二三十年代的老歌唱得不比周旋差多少,直到九十六岁临终前几日,唱的《四季歌》中的词和调还没有串味儿。

据母亲说,她的童年生活是很有趣儿的。姥爷年轻时热情好动,每逢夏日便领着母亲下河抓鱼。抓鱼时母亲在一旁拿着鱼篓等着。姥爷抓鱼不用网,也不用鱼钩,只用个搅箩子。河里鱼多,因为它是牡丹江的一条支流,也算是江鱼。姥爷搅上一条就扔给母亲,母亲便手忙脚乱地抓进鱼篓。鱼都很大,小的也有二三斤,弄四五条拿回家吃几顿,又省粮又当菜。人们说,吃鱼要吃三花:鳊花、鳌花、黄花。当然,前两种鱼都是江鱼,后面的黄花是海鱼,姥爷抓的鱼几乎都是鳊花鱼,偶尔也有鳌花鱼,这两种鱼都很好吃,不用放油就很香、很鲜。

姥爷在下雪时常常带着母亲和母亲下面的一个妹妹(后来不幸因病夭折)在雪地里用大筛子扣麻雀、抓野鸡、野兔子。有一次,母亲从窗户眼看见院外雪地上有一只很大的野鸡,因为雪大飞不起来也走不动,扒拉着两个膀子顺雪地趟着走,一步三摇,走得很慢。母亲一看机会来了,顾不上穿鞋,光着袜底跑了出去,妹妹紧跟在后面。没跑多远,眼看就要抓住时,野鸡发现有人来追便拚上了,连蹦带跳张着尖嘴“咕咕”叫。妹妹不敢上前,母亲那时也就六七岁,左扑右扑滚了一身雪,还是抓不住。这时,野鸡见一边有堆茅草,上面盖着厚厚的雪,它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扎了进去。可是头进去了,大半个身子和大长尾巴却留在外面。母亲见野鸡顾头不顾腚的样子好高兴,上前稳稳地抓住,拎回屋里向姥姥显白。姥姥温怒地说:“你也不怕冻着,都滚成雪人儿了,连鞋也不穿就往外跑,不凉吗?”母亲这时才觉得浑身冰冷,急忙抖去身上的雪,脱掉袜子,匆匆上炕去抱火盆。晚上,全家人美美吃了顿野鸡肉,真开心呀!

母亲十二岁时家里有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六张嘴,仅有的土地已不能填饱肚子,无奈便开始跟着父亲,也就是我们的姥爷到外面给大户人家打短工,干农活。母亲虽然长的小巧玲珑,但干活麻利,勤快干净,待人热情,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喜爱,亲热地叫她“小精官”,赞美她智慧超群。母亲虽然年龄小,但有主见,说话办事让人佩服。

母亲和姥爷他们经常去的是宁安县北街住的一个姓葛的大户人家,是北园子区九十多年的坐地户,在当地很有名气。据说他们的祖辈当年是从山东省昌邑县莱州府老王家山下庄来的。祖爷爷由于不堪忍受后母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随着闯关东的人流,一个人挑着两箱子书来到东北。他是个教书匠,后来用教书挣来的钱置下了房子土地,四十多岁娶妻生子,在这里扎下根,靠勤俭起家。到1900年左右,葛家已有近百垧土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葛家园子”。家族分六支儿,有四十多口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大院有一万多平方米,几十间硬山到顶的石座土坯房,院墙也是石头和土坯砌成的,有两米多高,四个角还有两层楼高的小门楼,能看出很远,用来看家护院。院墙外围着院子挖一条深两米、宽三米的水沟。当家的是我太爷,排行老二,负责街外的园子。街里还有买卖,粮业油坊等,归四太爷管,经营收帐等一些事务。我爷爷大排行也是老二,人称“葛老二”,负责地里的农活,其实就是领着干活,被干活的称为“打头的”。他为人和善大气,在他面前,不论穷富都很自在,吃喝工钱都过得去,所以人缘很好。人们都爱给老葛家干活,农忙时甚至不请自到。葛家常年雇用长工和短工,但没雇佣人。葛家女主内,主要负责家里的洗衣做饭,一切家务活,四十多口人的生活琐事都由她们分工合作,排班做饭。男主外,负责生意、种地、教育、支出、记帐、收帐等一切外面该办的事情。家族传统一向主张勤俭持家,重视教育,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就连娶进来的媳妇都要求做丈夫的负责教会读书写字。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葛家也是比较进步、思想比较先进的人家,曾出过文人墨客,几代人中都有大学生、留学生。

母亲自幼生长在庄户人家,养成了朴实宽厚、勤劳善良的品格,但小农经济使母亲的思想受到限制。自从接触到葛家大院的人,她的思想对世面的事儿有了新的认识,眼界也开阔了,觉得老葛家人非常大气,待人宽宏大量,又明事理,有学问有本事,对后来她愿意嫁到老葛家起了一定的作用。

母亲给人做工一直干到十八岁,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旧社会的男女结婚都早,有的十二三岁就结婚,还有娃娃亲,就是一生下来就订婚,甚至没生下来也有指腹为婚的,还有童养媳、小女婿……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的婚姻不自由,所以免不了发生悲剧。母亲曾给我们讲过,他们关姓家族里有个论来的姑姑,听说长得相当漂亮,梳着一条到大腿弯的乌黑辫子,大个儿,苗条,脸面细嫩、白净,还念过书,走路说话有模有样的,经媒人介绍给一户有钱人家在外读书的公子。两家父母很满意,彩礼都过了,可结婚那天新郎官儿愣是没回来,托别人带信儿说:“让父母必须退婚,否则永不蹬家门!”花轿到门前愣不让下轿,姑娘立时昏了过去,醒来便疯了,每当听到谁家结婚响起鼓乐和鞭炮时就要和人拼命,喊着“谁要给我下阵侯,我和谁对命啊”……家里人有时无奈,只得忍痛把她捆起来。求医问药,怎么治也没好,后来还是郁闷死了。这在旧社会是件不得了的事,没拜堂就让人休了,没有脸面,不病死也得寻死。那时的姑娘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有多少人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要是现在就无所谓了,你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哪,有什么了不起的!

母亲虽然不是大个儿,但那股子精神劲儿在女孩子群中是很出众的,模样也靓丽:粉白儿的瓜子脸,一双有神又晶亮的杏核眼,高鼻梁,薄又红的樱桃小口,话声笑声如银铃般。人们说母亲长得像打破蔓儿花,为此我还特地到农村去找来看,那真是百花中的佼佼者。它是粉白色的近似喇叭花型,但晶莹剔透,秀美动人,还有一股爽心的清香,真是芬芳艳丽,足以让人爱恋不舍。母亲也曾骄傲地说,如果长得不好,在近百个小姑娘里能被老葛家选上吗!姥姥家人际关系好,常有人上门提亲。有开药房的,有教书的,有开戏园子的……有的是姥爷同意,姥姥不同意;有的是姥姥同意,姥爷又不同意,所以总定不下来。后来母亲家的亲戚叫什么四姑的,和老葛家走得近,出面儿来姥姥家说媒。其实也是老葛家托的,她也很想介绍成:能和老葛家攀亲家可了不得:那可是攀高枝呀!

父亲当时才十六岁,正在读国立高中,是葛氏家族的长孙,因此对他的婚姻也是家族的头等大事。葛家人认为,对孩子的婚姻不图什么门当户对,大户人家的小姐几乎都是享乐型的,要找就找个朴实勤快、能顶门立户的媳妇,这也是祖辈留下的遗训。俗话说:“槽头买马看母子。”在众多人选中,爷爷最看重的是母亲,因为对姥爷家的人,爷爷认为是最忠厚老实的,母亲是最精明能干而又善良美丽的好姑娘。爷爷和奶奶说:“老关家的人,老实厚道没人可比,勤劳朴实有信誉;姑娘又拿得出手,十里八村也数得着,就这么定了。”于是就托四姑前去说媒。姥爷也很欣赏老葛家,跟姥姥说:“老葛家的人品没说的,书香门第,知书明理,家大业大,就有穷的那天,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我看行!”姥姥说:“行啥!那么一大家子人,换班做饭,老的老,小的小,赶明儿个还不把我闺女累死呀!不如找个有点儿小买卖,人口轻的好!”这桩婚事有些日子僵持不下,可最后姥姥还是犟不过姥爷,只好勉强同意了。后来的情况真让姥姥说着了,然而当时谁又能知道后事呢。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儿女的婚姻只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爷爷硬是把还在学校读书的父亲叫回家,愿不愿意也得跟着到老关家相亲。那天的天气晴朗,吃过早饭,父子俩就和媒人四姑坐上马车上路。到了母亲家的院门口,爷爷对父亲说:“我先进房打声招呼,你在这儿把车拴好啦!叫你,你再进去!”父亲在院外等着,也出于一个孩子的顽皮,没耐性,便骑上墙头,逗弄母亲家院门前拴着的大黄狗。这狗很老实,见生人只叫了两声,主人一搭腔便不作声了。父亲用土块儿蹬它,还一边说:“大黄狗呀!你这么老实能看家吗?”它只哼哼也不叫。这时,母亲因家里来了生人也退出房来,见有个半大小子在撩自家小狗,便厉声说:“哪儿来的淘气小子逗俺家狗,咬了你可没人管,快下来一边玩儿去!”父亲不服气,大声说:“哪儿来的黄毛丫头多管闲事,我就不走你能咋的!”说着继续往狗身上仍小石子。母亲这个气呀!正想发作,姥爷叫她进房给客人倒水,又让她去邻居家送东西,至于父亲什么时候进的屋就不知道了,等她回来时,爷爷他们已经走了。这也是父母第一次有趣的邂逅。

听母亲说,父亲的个头才到母亲的眉毛。其实两人还是个孩子,他们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直到结婚那天才知道对方是谁。后来我才知道这就叫“包办婚姻”。

父母相亲没过多久,两家的长辈就把彩礼过了,结婚日期也定了下来。母亲的陪嫁也是彩礼中出,羊毛出在羊身上。我曾试探问过母亲:“妈,要出嫁了,你心里觉得很高兴吗?”母亲似笑非笑地说:“唉,也不觉得高兴不高兴,就像列行公事。人不都得走这步嘛!至于今后怎样,谁能想到,就觉得以后不能挨饿就行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1-29 20:06:4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瀚墨重书平生志,丹青再写夕阳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4-11-29 20:13: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4-11-29 20:14 编辑

写的好,爱读。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4-11-29 20:37:46 |只看该作者
朋友们过讲了,我想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全书共二十集。是北京作家出版社于2010年12月出版的,属长篇小说,写了我及我葛氏家族的史记故事。请朋友们雅正!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4-11-29 21:16:15 |只看该作者
赞!
好文章,爱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4-11-30 09:14:30 |只看该作者
谢谢小雨妹妹、浪淘沙、123朋友们的关注和鼓励!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4-11-30 18:32:01 |只看该作者
赞!慧姐文章写的真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4-11-30 19:08:4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5-4-22 19:03:27 |只看该作者
读史!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5-5-6 05:03:30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爱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3 14:08 , Processed in 0.01099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