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好问:16岁时因见一对大雁殉情而亡,落笔成文,写下千古名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8 04:5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元好问:16岁时因见一对大雁殉情而亡,落笔成文,写下千古名篇                                                         2022-11-06 11:11                                       

      “比翼双飞连理枝,与子偕老不相忘。”这是对爱情的极高赞叹,如连理枝一般如胶似漆且永不相离。

《仙剑奇侠传一》中阿奴与唐钰小宝被埋在地下,而后两人一线牵化为比翼鸟那一幕可谓是令人印象深刻,没有人可以不为其爱情感动落泪。
美好的场景总是能够令人心生无限感慨,爱情更是被世人奉予无数的颂歌。
由古至今因景生情的诗人不在少数,但年少就能够懂得比翼双飞般爱恋的人却不多,更遑论需要出众的文采才能领悟。

有一人年仅16岁就达到这种境界,并作出千古名诗,这位才华盖世的诗人便是元好问。
元好问,有喜爱的意思,因其号为遗山,又被世人以遗山先生敬称。他是宋金交替朝代的一代才人,有“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美誉,其尊称就足以见证他的才华盖世。

元好问出自官宦世家,自小饱读圣贤书,据说他四岁时就能够读懂书,八岁时便可以赋诗,
14岁时被陵川大儒郝天挺收为弟子,郝天挺是泽州陵川十分出名的才人。
被名师赏识的他也获得了开拓视野的机会,更加博通经籍,曾被一翰林学士感叹道,“爱其俊爽,教之为文”。

此外,他不仅在诗上面有作为,其词、小说等都十分出色,这也为他16岁就落笔成文奠定了基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所谓的惊艳一瞥,只有厚薄激发。
元好问擅长“丧乱诗”这种充斥着现实主义的风格,因当时社会的紊乱,他忧国忧民,所作的诗都十分情深意切,也造作了尤其多的旷世杰作。

实际上元好问也是一名爱国志士,对祖国忠贞不渝,也经历过才学上的挫败,曾经三次赶考却未能通过,也曾由一代烈士变成阶下囚,但他的才华仍然是无可替代。
元好问16岁时初露锋芒,创作了千古名诗《摸鱼儿·雁丘词》,让他的地位在诗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元好问在赶考路上见到了很多之前从未见过的人情世故,他见到了一对濒临垂死的大雁,据那位捕捉大雁的人说,背后蕴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对大雁原先十分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对它们来说对方都是内心深处最重要的存在,但意外这时发生了,有一只被人给捕获,另一只竟然选择同生共死,便一同殉情而亡。
此时的元好问正处感情朦胧并十分向往的年纪,被这故事震撼人心,一时买下这对大雁并安葬好它们,随即还给它们起了名字为雁丘。
不仅如此元好问仍激动于大雁的感情之深厚,有感而发记录下心中的感悟,这正是《摸鱼儿·雁丘词》的由来。

这首诗的第一句也堪称绝世,“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短短一句道出他的迷惑不解与敬佩之情。
感动于大雁的至死不渝以致生死相随,却又十分不解,爱情究竟是有何魅力,竟然能够让生灵将对方置于自身的生命之上。
同时又为两只大雁明明十分相爱却无法相守的结局感到十分悲哀,特别是被留下的那只大雁,对于它来说,恐怕茕茕孑立才是最可怕的事情,被遗落的总是更加悲伤难过。

这首诗通篇都在叙述情之一事,明明他还未经历这些爱意情深,却对此有极为深刻的感悟,与他的悟性应当是无法脱离。
爱情总是叫人迷惑又叫人向往,元好问写的是比翼双飞的大雁,字字透露出的确是爱情的情之所至,爱情并非人类特有的情感,世间万物皆是有情。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这对大雁的痴心已经胜过平常的眷侣,后来也正是由这首诗,人们将大雁比作生死与共的爱情。
这首千古名篇至今仍在被人们流传称赞,极致的爱情总是被人们铭记,这首诗的好,又究竟在何处?

我国曾有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从此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情丝绕情意苦,世间的爱情都难以参透,恐怕落得刻苦铭心终不忘。
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也曾写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等深刻而无法剥离的爱情,即使他们的生命最终以死亡落幕,但他们的爱情甚于生死,对于那两只大雁来说也是如此。
“君应有语”,元好问不仅刻画出大雁的情深意切,更写出了他对于此种爱情的斟酌与思考,元好问这首诗的好,正在于此。

诗的后面借武帝的死亡、女儿神的悲伤写出情深不寿的本质,因为“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连上天都在妒忌这些爱人的情深义重,但他们的情感并不会拘泥于成为一抔黄土的腐烂躯体,而是会在这世间继续相随游荡。
元好问用短短的几句诗诠释了爱情,并且这种感情来时永远无法抵挡,有生命的生物总是会短暂逝去,只有永恒的情感在时间的流逝下亘古不变。

“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诗人敬佩这种情感,也为两只大雁修了墓碑,将再次来访致敬。
此时的元好问经历得还不够多,仅凭一腔热血写下这首诗,不同的情境与遭遇下,有着不同的心理感悟。
前途路漫漫,年少的元好问踏上科举的归途,即使后来他并不能在这方面取得功名成就,又经历了换朝的心酸苦楚。

回头再看他的前半生,再看他16岁时的有感而发,连意境都沾染上了后半生的痕迹。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情:亲情、爱情与友情,并非只有爱情是永刻于心,再回看这首诗会发现,它适用于任何情深潭水。
一个人的才华并不局限于他的年龄,却能够惊叹于少年的才华横溢。16岁的元好问能够创造出千古名篇,在如今看来也是十分了不得的事情。

心思细腻之人能够有感而发,心怀盖世之人可以落笔成就好文。正是元好问替那两只大雁延续他们的生命,就如同他们遇到了好知音。
好的诗句并不需要华丽、繁冗堆积而成的辞藻,措辞的精辟与犀利是诗人的笔锋,而年少的元好问便都已经拥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7:53 , Processed in 0.0077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