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大黄金组合中,为何只有陈粟是聚少离多?林罗和刘邓始终在一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11:3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三大黄金组合中,为何只有陈粟是聚少离多?林罗和刘邓始终在一起                                                         2023-01-22 10:06                                       
三大黄金组合中,为何只有陈粟是聚少离多?林罗和刘邓始终在一起!

粟裕和陈毅
我军共有三大元帅级黄金组合,分别是陈粟组合、刘邓组合和林罗组合。
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你说的三大元帅级黄金组合中,有两对不能算是元帅级。陈粟组合中,粟裕是大将而不是元帅;刘邓组合中,刘伯承是元帅,邓小平没有军衔。
应该说上面这个说法是对的,但为什么我们还是把陈粟和刘邓归入元帅级组合呢?
先看刘邓,小平同志没有军衔,但事实上,在授衔的最后一刻,仍有11大元帅而非十大元帅,邓小平在11大元帅中排名第七,位于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只是因为邓小平已经转入地方,因此才和元帅军衔擦肩而过。根据授衔文件,只有军委成员才有资格授元帅军衔,而在12名军委成员中,只有毛主席和小平同志没有军衔。
后来叶剑英曾对邓小平说:“你也是老帅嘛,你是老帅的领班。”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刘邓归入元帅组合理由很充分。
陈粟之所以也列入元帅组合,是因为粟裕长期和陈毅合作,是1955年的第一大将,战功之显赫堪比元帅,而且,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曾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代理大区最高军事主官,因此,把陈粟看成元帅组合也有道理。
林罗这对元帅组合没有任何异议,两人都位列十大元帅,罗帅排名第七(正是前一版授衔方案中邓小平的排名),林总则高居第三。
有人问为何没有把朱毛组合算在里面,难道他们算不得黄金组合吗?
我要说的是,朱毛肯定是黄金组合中的黄金组合,成色十足,但他们不是元帅级。无论是毛泽东主席还是朱德总司令,都是统帅级,明显级别更高,因此和林罗、刘邓和陈粟不列在一起。
上述三对黄金组合功劳巨大,都是传奇,相对来说,陈粟组合比较特殊,因为虽然两人一起合作了十多年,但是聚少离多,而刘邓和林罗组合,却基本都在一起。
我们说的这个聚少离多,主要是解放战争。

林彪和罗荣桓
三大黄金组合中,陈粟认识的时间最早,林罗开始合作最早,但刘邓组合形成的最早。
从认识的时间看,陈粟最早。
陈毅和粟裕在南昌起义期间认识,其中粟裕是在叶挺部队中的一名警卫班长,而陈毅是中途加入队伍的,他在抚州追上队伍的时候,被任命为第25师73团的政治指导员。这是个中层干部,但73团是起义部队的核心,前身就是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陈毅和粟裕都随朱老总在南昌起义后坚持斗争,都参加了湘南起义,后来又一起上井冈山。不过,南昌起义后期的陈毅已经是部队中仅次于朱德的灵魂人物,而粟裕只是一个基层干部。
所以,这个时候的陈粟虽然在同一支部队中,但谈不上合作,更谈不上组合。陈粟正式结成组合是在1939年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和粟裕分别担任正副指挥,这是两人形成组合的开始。
陈粟认识于1927年,林罗的认识时间是在井冈山,要稍晚一些(大约半年多),而刘邓的第一次见面一般都认为是1931年,就更晚了。
从开始合作的时间看,林罗最早。
林总和罗帅分别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代表,在井冈山会师之后两人相识。两人初期最重要的合作应该是在红4军,林任军长,罗任政委。林总的红4军军长之职是朱老总遗留的,后来林总任红1军团军团长,罗帅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两人再次合作——这一次林总的红1军团军团长之职仍是朱老总遗留的。
不过,林罗合作虽早,但红军时期还称不上组合,因为红4军两人合作不能算很长,而红1军团中,在林和罗之间,还隔了个聂(聂荣臻元帅)。
后来林罗在八路军115师再次聚首,但同样中间隔了个聂帅。林罗组合正式形成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人先后到达东北时开始,那是在1945年。
至于陈粟是什么时候开始合作的,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代,陈毅和粟裕没有太多交集,包括三年游击战中,两人也不在一起。陈粟二人合作是在新四军时代,共同开辟江苏战场时,两人才逐渐走到一起。
刘邓组合形成于1938年初,是我军仅晚于朱毛的一对黄金组合。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组合来源于一个谁都没想到的事件,当时刘伯承是八路军129师师长,而且129师是有政委的,即著名的革命家、林总之堂兄张浩。刘、张二人的组合相当有成效,两人早在援西军期间就是搭档,配合非常默契。
可惜张浩身体不好,到1937年底就因重病回延安休养了,这个时候,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临危受命,被派到129师任政委,刘邓开始合作,合作之日即组合形成之时——两人的组合相当稳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去南京组建军事学院,长达13年!
刘邓组合形成最早(1938年初),比陈粟的1939年11月早近两年,比林罗的1945年早7年半。

邓小平和刘伯承
林罗组合和刘邓组合形成之后,基本都在一起工作,即使分开,也是非常短暂的。
林罗组合基本没有分开过。
林罗组合形成于1945年的东北,这一对同样来自八路军115师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轨迹完全不同:林总先是打了一个经典的平型关大捷,随后就因伤缺席了几乎整个抗日战争;而罗荣桓这些年一直奋战在一线,最大的成绩是打造出最优质的战略大区:山东抗日根据地。
两人在东北重逢前,已经有差不多7年半没在一起工作了。
不过,林罗的工作成效相当显著。林是军事天才,但军事之外的事他基本不操心;罗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部队的政治工作要抓、土改要参与、兵源要扩充、支前要组织、后勤要管理,特别是和高岗、陈云、李富春这些主要领导人的协调,基本都是罗荣桓在做。
罗荣桓在东北还搞了“二线兵团”,把翻身军民为主的新兵源补充进“二线兵团”,由有经验的老兵训练,着重训练军事素质和意志品质,这样的新兵召之即来、来即能战,不到半年时间,罗荣桓就训练了几十个团的“二线兵团”。东北部队从刚出关的11万人,不到3年就发展到百万大军,罗荣桓当居首功。
从组建东北部队到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林罗两人一直没有分开过。
刘邓自从1938年初形成组合后,也基本没有分开过。
刘邓组合和林罗组合不同,林和刘虽然为战神级别的军事家,但风格迥然不同。刘伯承为人宽厚,是军事上的技术流,凡事想得细而周到,举轻若重,事必躬亲;而林总虽然精于计算,但对军事以外的事情都不过问。军事主官的性格,也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政委。
刘伯承的政委邓小平是个强势政委,大家怕他远过于怕刘伯承,而且,邓政委只抓战略,具体工作他都交给张际春等人去安排;罗荣桓不可能像邓小平这样,军中凡是林总不管的事都由罗荣桓去管。
所以,自从刘邓形成组合之后,刘就离不开邓,就像林罗组合中的林离不开罗。
不管是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129师,还是解放战争初期的晋冀鲁豫军区,亦或大别山出来之后的中野,以及后来的二野,刘邓基本没有分开过。不过,邓小平本人是一个军事能力相当突出的政委,具备独立带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有几次他就和刘伯承分别率军执行作战任务,不过,两人分开时间都不长。

饶漱石、陈毅、谭震林、刘瑞龙和粟裕
三位黄金组合中,只有陈粟组合聚少离多。
陈粟组合形成于1939年的11月,这对组合对新四军而言最大的贡献是把部队的战略中心从皖南移到江苏,特别是皖南事变证明了他们战略眼光的高明。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陈粟经略江苏,一旦皖南新四军无法立足,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后来,陈毅成为新四军代军长,粟裕当上了1师师长,1师是新四军的绝对主力——不过,在新四军期间,两人也有长期的分离。
1943年11月,陈毅离开华中新四军军部,长途跋涉前往延安去参加七大。这一走就是很久,将近两年的时间两人再未见面,直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间新四军发展得不错,部队实力迅速上升,不过,陈毅并未目睹新四军的大发展,当时代理新四军代军长的是老将张云逸。
抗日战争结束后,陈毅转正,正式担任新四军军长。不过,他并未回到华中,而是前往山东,在罗荣桓之后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粟裕则继续留在华中,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这个时候,粟裕仍是陈毅的下属,陈毅对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仍负战略指导之责。
1947年夏,解放战争爆发,陈毅和粟裕一南一北,几乎同时在战场上遭遇被动。陈毅在泗县以多打少,结果在大雨中遭遇失败,不久又在沭阳被敌军戏耍,不仅个人陷入其军事生涯的低谷,甚至还遭到了来自自己人的质疑。
相比而言,粟裕的情况好一点,经历了一个辉煌的苏中七战七捷,不过,在全国局势普遍被动的情况下,粟裕也不能改变太多,两淮丢失,苏中解放区全部丢失。
也就是说,在解放战争最初,陈毅和粟裕就是分开的,尽管两人还有战略互动。

陈毅、饶漱石、粟裕和宋时轮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华野正式成立,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在经历沧桑之后,这一对黄金组合再一次走在一起。
华野成立前后,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战果极其辉煌,宿北击毙戴之奇,鲁南活捉马励武,莱芜生擒李仙洲,孟良崮更是一战全歼敌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上至师长下至马夫,一个都没有跑掉。
这段时间是陈粟的巅峰期——华野有个特点,合兵即胜,分兵必败。在接下来的“七月分兵”后,华野遭遇低谷,南麻、临朐接连失利,很久没有恢复,一直到沙土集之战后才找回点感觉——不过,华野的“七月分兵”是为配合刘邓大军大别山行动的,有损失也是战略损失,既是无奈的,也是值得的。
刘邓大军兵出大别山之后,中原军区成立,中野和华野两支大军开始逐鹿中原,毛泽东主席开始考虑中原战区的领导问题。为此,他专门把陈毅、粟裕和中原的李先念叫到当时中央所在地城南庄,就是在城南庄会议上,陈毅和粟裕再次分开。
当时中原军区新成立,地域空前扩大,困难也远比想象中严重,中原急需大批干部。刘邓为此三次给中央写信要人支援,先要邓子恢,再要陈毅,最后甚至还想把彭真也要过来。毛主席在仔细考虑之后,决定把陈毅和邓子恢等人派到中原。
说到这里,澄清一件事:在人们印象中,陈毅调往中原时,正是由于粟裕坚持“陈军长不能走”,才为陈毅保留了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不变的职务,但事实上,最早提出陈毅在华野职务不变的并非粟裕,而是刘邓!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
从此,陈毅调往中原,担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成为刘伯承的副手,他还是中原局副书记,是邓小平的副手,同时,他在华野的职务不变。
但实际上陈毅已经人在中原,华野真正的军事主官是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不过,虽然有个“代”字,粟裕仍是大区副职,级别并未改变。
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最高指挥机构都是总前委,这个总前委机构设置比较耐人寻味,一共5位成员,却有3层级别:总前委书记一人,即邓小平;常委3人,即刘、陈、邓;委员2人,即粟裕和谭震林。
从这个层级设置也能一眼看出5人的级别不同:大区正职是常委,刘、陈、邓,大区副职是委员,粟和谭。
陈毅离开华野正式前往中原时,还是颇有些惆怅的,甚至在给周恩来副主席的信中说“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并且把一些东西分送他人:一套折叠桌椅送给了朱老总,一个交直流两用收音机送给了周副主席。
陈毅离开华野是在1948年5月30日,这一天也是他和粟裕道别的日子,两人都没有想到这次离别时间也很长,他们再次见面时,淮海战役都快打完了。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第一次召开全体会议,陈粟才再次见面,这一别又隔了整整半年时间。至于刘邓和粟裕的上次见面,应该是17年之前了!
总前委会议之后,陈毅和刘伯承到西柏坡参加中央会议,会议期间,由于粟裕在长达两个月的淮海战役期间积劳成疾,因此陈毅经中央同意返回华东。
1949年1月22日,从中央南返的陈毅在徐州再次会面,一起去贾汪参加华野前委扩大会议;1月29日,华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第一副政委是谭震林)。

邓小平、刘伯承和林彪
刘邓、陈粟和林罗的战斗情谊,一直持续到很久以后。
刘邓在大西南解放之后,分别踏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在大西南留了很久,一直到“五马进京”中回到北京;刘伯承则很早离开大西南,前往南京兴建军事学院。
刘邓一生肝胆相照,虽然也有矛盾和分歧,但都是为了工作。两人的不同性格也会导致一些摩擦,比如刘伯承是军事家,更看重战斗的成果和战损之比,而邓小平则站在战略的高度更关注大目标的达成。两人因此有争论,甚至在兵出大别山之后争得面红耳赤,中央之所以派陈毅来中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利用陈毅的豁达与开朗替二人做协调。
刘伯承临去世前,专门指定由邓小平来主持追悼会,甚至说如果葬礼不是邓小平主持,就不进八宝山!
陈粟的感情也相当深厚,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已经离开军队,最多挂一个军委副主席的名义,但和粟裕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
总有人喜欢拿粟裕在1958年被批时陈毅第一个批判他说事,但试想,如果不是陈毅第一个发言为粟裕定性,那粟裕的性质就可能被定得很严重,而且,在粟裕做检查之后,陈毅第一个鼓掌通过,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陈粟之间的深厚感情有两件事可以证明,第一是陈毅去世后,粟裕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陈毅的儿子;第二是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粟裕用大量笔墨描写陈毅的高风亮节和伟大贡献,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两人关系真像有人传说的那么不堪,这些事情他完全用不着做。
林罗二人组合,也绝对是惺惺相惜。有军迷朋友喜欢说“战锦方为大问题”,强调林总的犹豫,甚至说他瞒着罗帅和刘亚楼给中央私发电报(有些影响深远的电影就是这么拍的),但事实上,林总在发电报前征求过罗、刘二人的意见。
至于说二人感情到底如何,别的不说,单说罗帅英年早逝后,林总写了一副挽联,情真意切: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
查过很多资料,没有发现林总还为别人写过挽联,也就是说,这幅写给罗荣桓的挽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副,两人感情到底如何已经无须多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0:02 , Processed in 0.0078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