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绝笔”再现台北故宫,“人气国宝”同时呈现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8 17:53: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3-2-8 17:55 编辑

苏轼“绝笔”再现台北故宫,“人气国宝”同时呈现澎湃新闻
2023年02月08日 08:54:31 来自上海市
澎湃新闻获悉,2月4日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推出新一期“人气国宝展”(2月4日——5月7日),除展出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备受喜爱的人气文物,兼展出以“罗汉”为主题的馆藏文物十余件,如宋《刘松年画罗汉》、元《元人应真像》、清早期的《竹雕伏虎罗汉》等,呈现不同时期罗汉像的历史变迁。
前不久换新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本部院区的“国宝聚焦”(1月5日——3月26日)正在展示院藏“国宝”等级文物——苏轼《致知县朝奉尺牍》,据介绍,该作为北宋文豪苏东坡存世墨迹当中最晚年的一件作品,素有“绝笔”之称。
“国宝聚焦”展苏轼“绝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分为“国宝”、“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种。国宝虽然也经常安排于各种展览中展出,但为了让来访者不论何时到院都有机会深入欣赏国宝,故专辟一室推出“国宝聚焦”系列展览,每季选展一件书画国宝于此专属的展间展出。

宋 苏轼《致知县朝奉尺牍》
苏轼《致知县朝奉尺牍》为北宋文豪苏东坡存世墨迹当中最晚年的一件作品,素有“绝笔”之称,也是院藏“国宝”等级的文物之一。尺牍,也就是今日所谓的书信, 受信人据考是苏轼好友杜孟坚。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心境如何?人在哪里?书法的艺术表现又当如何欣赏?希冀透过本展文图并陈的铺陈和展示手法,对苏轼其人其艺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宋 苏轼《致知县朝奉尺牍》
苏轼《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文才甚高,所作诗文多为赞赏传诵,迄今不止。《观潮》诗,又名《首尾吟》,一说是苏轼临终前书与三子苏过(1072-1123)的绝笔诗。文字饶富禅意,心境豁达透彻,或可藉此窥探书写《致知县朝奉尺牍》时达观的心理状态。 绝笔,或指临终前手稿,或指最精彩的诗文字画,此取前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文书画俱成大家,黄庭坚(1045-1105)誉其书法为宋朝第一。
元符三年(1100),苏轼获诏返京,翌年抵金陵(今南京)前书此札答覆“知县朝奉”,据考即为杜孟坚(生卒年不详)。苏轼与杜氏一家四代互有来往,是以文字简约凝练,情感真挚深刻。间架左低右高,用笔雄健。

元人绘苏轼像 (非此次展品)
黄庭坚评苏轼早年书学《兰亭序》,中年转学颜真卿(709-785)、杨凝式(873-954)书法,为北宋第一。细观《致知县朝奉尺牍》的用笔、间架,不仅承袭晋唐传统,“人”、“令”、“爱”捺笔“一波三折”的写法,似又与北宋周越(生卒年不详)有关,是以自谓“落笔已唤周越奴”,从中可见书学渊源及其书艺的演绎变化。
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三日,宋徽宗(1082-1135)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获诏后自儋州(今儋县)返京,七月二十八日病逝常州。终其一生,宦海浮沉,行踪漂泊不定。晚年抚今追昔,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气国宝”展“罗汉”主题文物
为使南部观众有更多机会欣赏院藏精品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于南部院区S302展厅不定期举行“人气国宝展”,展出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备受喜爱的人气文物,以及其他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书画、工艺品。同时每期设立一个主题,以增添观展的趣味。

清代《翠玉白菜》 (3月14日——5月7日展出)
本次展览共呈现10件(套)文物,除清翠玉白菜、商婴祖丁鼎外,其他展品都与“罗汉”主题有关。罗汉是佛教人物,早期指重视自我修行的僧者,后受大乘佛教的菩萨救世思想影响,才逐渐具备了现今护法与渡化众生的特质。罗汉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和菩萨,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创作题材,当中又以绘画和雕塑形式最为普遍。
罗汉像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张僧繇(479-?),隋唐时罗汉的地位仍是佛的侍从,样貌固定拘谨。五代后罗汉信仰开始流行,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独立题材。罗汉像的创作风潮到宋代达到鼎盛,此时的罗汉像脱离宗教画的严肃感,面貌多变,表情丰富,情感强烈。姿态不再站立端正,而是自在舒适,背景融入山水,让画面更显脱俗。宋代以来的罗汉创作融入的禅学和文学,带入了写实的风格,使之更为平易近人,后又与《西游记》或是传说故事结合,成为世人喜爱的艺术主题。

宋 《刘松年画罗汉》
刘松年(约活动于1174-1224)是南宋时期(1127-1279)的宫廷画家。《刘松年画罗汉》为单尊罗汉画像。罗汉侧坐于屏风前,一位侍者正手持经卷向其请益。两者容貌均以细笔钩画,再施加晕染,将罗汉凝神思索、侍者渴求佛理的神态表露无遗。人物的衣纹线条匀称劲挺,可看出画家相当能掌握下笔的力道。罗汉的袈裟尤其精致,色彩妍丽且仔细点绘纹饰。画中物象皆注重细节,描绘如真,呈现南宋院画精谨雅致之画风。

元《 元人应真像》
罗汉又称为应真,有应受众人供养、尊敬的意思。《元人应真像》这组对幅共绘十八尊罗汉,各持经卷、拂尘、羽扇、如意、佛塔、莲花、香炉、抱狮等。个个形貌相异,有老有少,有的皮肤黝黑,高鼻深目,有的肤色白皙,修眉细目。

元 《元人应真像》

元 《元人应真像》
罗汉的表情也相当生动自然,或眉开眼笑,或沉静肃穆。本组画作绘制精细,从用色、注重细节,以及罗汉生动的表情等特色,可看出是承袭南宋刘松年的罗汉画风格。

清早期 《竹雕伏虎罗汉》
《竹雕伏虎罗汉》这件作品充满戏剧张力,是人物竹雕的杰作。罗汉笑容可掬,自在从容,只见他双掌轻併,左足微抵,瞬息之间就化解了猛虎双眼圆睁、张口咆啸的气势。艺术家不但技巧娴熟,精于表现神情体态,更令人激赏之处在于掌握了人类的视觉天性,巧妙融合了自在罗汉与狂啸猛虎之间的禅意,诚然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清 《竹雕罗汉》
罗汉佝偻携杖、形销骨立,加上衣不蔽体、鹑衣百结,呈现出刻苦修行的模样。艺术家除了雕刻技巧非凡之外,还应用各种巧思。自额鼻至左足为作品的构图主轴,此轴线刻意向左倾倒,由此产生的视觉张力再由最左侧直立的木杖所承接,从而创造出强烈的力量美感。而罗汉充满智慧的锐利目光朝向右望,睁眼凝视掌中之果实,如此一来,作品原有重心将稍微向右偏移,左右两侧由此取得微妙的动态平衡,难以言说的美感由然而生。

清《玉达摩面壁山子》

清《玉达摩面壁山子》
两件作品皆在表现达摩祖师面壁静坐长达九年的形象,但因应不同的玉质和尺寸,两位艺术家的构思各有异同。
形制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种造型所产生的主要视觉力量为自上下压;达摩祖师的形象则为等腰三角形,此种三角形对于视觉会产生轻灵而稳固的感受,由此作品整体形成平稳安定的艺术美感,营造出宁静平和的禅修场景。
尺寸较小的作品是以带有褐色玉皮的籽料制作而成,艺术家巧妙利用色泽变化,将正面小面积的玉皮设计为达摩祖师面对的山壁,并以背面大面积玉皮来暗示巨嶂重山。尺寸较大的作品则取自大型山料,有足够余裕琢磨出层叠的深山峻岭和参天古木,创造出与世隔绝的意象。
两件作品虽然各为写实和写意,但艺术家皆试图表现达摩祖师凝住壁观、舍妄归真、心恒安住、无有分别之境界。正如其上乾隆题诗所言:“何迟何速,法尔如然”。

清《玉罗汉》
罗汉长身挺立、气息平和,对应于依偎身侧、昂首抓挠的小狮,更显得从容内敛,超凡脱俗。
作品整体造型呈直角三角形,此种形制会产生基盘稳固、力量上举的视觉感受,正可创造出罗汉高大稳重的气质。此外,由于小狮抬头上望,观众会顺沿小狮目光微斜上扬,此视觉方向恰和三角形的斜边平行,由此又加强了整体作品的轻灵效果。上昇的视觉力量,恰恰和罗汉眼观鼻、鼻观心的下沉力量相互融合,最终凝聚于左掌所托持的果实之中。并藉此具象果实来表达罗汉不可言说的修行成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5:16 , Processed in 0.00847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