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被誉为军中“将圣”,:没有他,新中国至少要晚十年成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20:29: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被誉为军中“将圣”,:没有他,新中国至少要晚十年成立                                                       

2023-02-21 12:29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么一位将军,他是新中国第11位开国上将,曾经是红军在长征时期强渡大渡河的指挥者,他曾在关键时期救了彭德怀元帅的命,在抗战时期更是歼灭无数日伪军,被誉为军中“将圣”。
1958年,中央军委将要补授为上将军衔的开国元勋汇报给毛主席。在审阅这位即将被补授为上将的开国元勋的文件时,毛主席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写下“批准”的批示。
随即他还感慨万分,对着身边的警卫员说道:“如果没有他,新中国至少要晚十年成立!”
这位上将究竟是谁?为何在1955年首次授衔仪式上不见他的身影,要在3年后补授他为上将,毛主席为何对他评价如此之高,他究竟做了那些贡献?
此人便是李聚奎将军,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这位将军的传奇一生。
1904年12月31日,湖南省安化县一户农民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正逢一年最后一日出生,家人非常开心,觉得是个好兆头,便给他取名李新喜。由于李聚奎出生在兵荒马乱且恰逢旱灾之际,他的童年过得非常艰苦,家中几亩薄田的粮食减产严重,没能为家中带来多少收成。
他的父母只能给地主家做长工,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他的父亲看到时局动荡,认为还是做个文化人能有条活路,就算苦了自己,也不能耽误了儿子以后的前程。

1911年,7岁的李聚奎被父亲送到学堂读书。第一天,教书先生给学生上的第一本古代经典著作就是《三字经》,老师为众人讲解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听完老师对这句话的讲解,李聚奎小小年纪,便心有所感,觉得有些人在这乱世中可以活得衣食无忧,有些人却每日为生存而艰难度日,甚至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想要改变这个现状只有刻苦读书,用知识武装头脑,改变命运。
李聚奎白天在学堂认真上课,回家后就和家人一起做些农活,例如劈柴,插秧,捕鱼等等,他样样不落,因此双手早早就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但他从来不觉得苦,只是觉得这就是他的人生,他会坦然接受所经历的一切。
劳动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这正像毛主席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说的那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为了打倒旧军阀,促成全国统一,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空前高涨,为接下来的北伐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经过两年的准备,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正式召开,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开路先锋直奔湖南,正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叶挺独立团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建奇功,敌人闻其名就会吓得主动后撤。由此,叶挺的部队获得“铁军”的称号,当这支正义之师来到湖南,途经安化的时候,李聚奎被这些军人的精气神给震撼到了,只见叶挺独立团每个人都身姿挺拔,他们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为人民除掉旧势力,开启新时代,获得民众广泛赞誉。
李聚奎和身边的几名玩伴都动心了,他们也想在战场上为人民出份力,能够受到民众尊敬,这样就不枉此生,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几人来到征兵处报名参军,由于他们都是偷偷报名,不敢告知家人,所以都另外取了个新名字。
他们担心一旦被家人知道后,肯定不会让他们报名,其中,李聚奎就将曾用名李新喜,改成了李聚奎。征兵处的干部听到这个名字后笑了笑,随后说道:“你这个名字寓意好啊,聚齐天上的星星,未来必将有所作为!”
之后,李聚奎就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并被划分到唐生智的麾下。在战场上,李聚奎始终冲锋在前,勇往无前,他想多消灭几个敌人,这样人民就能早一点得到解放,他的上级看到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激情,作战时又是敢打敢拼,就提拔他当了班长。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北伐大军将革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以后,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无耻的反动派势力给摘走,革命形势陷入了谷底。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发动“南昌起义”,就此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李聚奎此时面临着抉择,到底是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中享受着衣食无忧,整天过着灯红酒绿的日子,还是跟随共产党起义,这样虽然不违初心,但是往后余生可能都要过上四处转战,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甚至时刻都要面临着生命威胁。
最后,李聚奎在时任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的影响下,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起义军,决定这辈子就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与滕代远率军发动平江起义,这一仗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红军队伍扩充了不少,起义部队顺势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
李聚奎此战表现优异,得以参加在战后的第一次党小组会议,他向众人表示:“共产党让我知道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为人民而战,我这一辈子就跟定党了,党让我做什么,我坚决服从!”

李聚奎是个言出必行的人,之后他以自身的切实行动兑现曾经的诺言,无论是攻打文家市,还是长沙,都无所畏惧地冲在最前线,上级也非常认可他的能力,就将他一路提拔到营长。
平江起义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军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差距悬殊,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就又派出8个团的兵力对我军实施围剿,企图彻底消灭红5军。彭德怀见敌人来势汹汹,便边作战边转移队伍,两军激战了一整天,我军人数骤降。
有些战士思想开始动摇,他们感受到作战环境越来越艰苦,说不定就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他们不满现状,开始叛变投敌。
其中一个叫雷振辉的红5军第一团团长,他居功自傲,时常瞧不起别人,有一次他与彭德怀商讨作战计划,两人意见分歧很大,他对革命的前途不抱有任何希望,就妄图投靠桂系军阀,但是却很快被彭德怀察觉,为了防止他走向不归路,彭德怀命人秘密监视雷振辉,如果他有任何不轨举动,立刻来报。
雷振辉自然知道自己日常活动开始受限制,可他不但没纠正他的错误思想,反而变本加厉,他甚至想要谋害彭德怀,将他的首级献给桂军,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1928年8月,红5军为了保住有生作战力量,退出了平江,开始向湘鄂赣边区转移,同时由于大量战士因战斗牺牲,所以将原本3个团编为5个大队。等到部队全部撤退到白沙时,为了稳定军心,激发战士们的作战士气,彭德怀将所有战士聚在一处空地讲话。
雷振辉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站在队伍最前排的他立刻冲到彭德怀身边警卫员薛洪全的身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了后者的手枪,然后将枪瞄准彭德怀,事出突然,在场的人根本没想到会发生这一幕场景,所以很多人都直愣愣地站在原地,没有阻拦雷振辉。
正当雷振辉准备扣动扳机时,李聚奎凭借着战斗本能快速扑向雷振辉,借着惯性,将雷振辉压倒在地,二大队大队长黄公略这时也冲来,对着雷振辉脑袋开了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
在场的战士们都感到后怕,要不是李聚奎反应迅速,将雷振辉压在身下,彭德怀可能都已经被雷振辉的子弹击中,非死即伤了,那这支起义军队伍肯定会军心大乱,人心涣散,那新中国很可能就会少一位优秀的开国元帅,在朝鲜战争少一位用兵如神的司令员。
众人被刚刚发生的那一幕场景吓得惊魂未定,彭德怀却镇定自若,看了看刚刚舍命救自己的李聚奎,之后就对着众人说道:“革命者就是要能吃苦,不怕死,将来可能会发生无数次像刚刚发生的那一起事件,如果哪位现在想打退堂鼓,我们不强求你留下,现在就可以走,但是如果大家相信我,我们肯定能扛起红旗,走到最后,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彭德怀的这番发言,让全体战士备受鼓舞,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保持初心,不管今后作战有多么艰难,他们都不轻言放弃,更不会叛逃离队。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红5军到达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师,李聚奎刚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就当着红5军官兵的面发言,他提出“三不主张”:一不要命,二不要家,三不要钱,能做到这三条才是一名合格的红军。
1934年10月,由于我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接连失利,党中央被迫作出战略转移的抉择,开始长征。此时,中央军委点名让时任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从后卫转为开路先锋,这是对他能力的信任,李聚奎也深知长征的重要性,为了掩护党中央安全转移,他带领着部下寻找各种机会探路,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伺机打破僵局。

等李聚奎到达粤汉铁路线附近时,李聚奎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毛主席看到李聚奎过来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必须要立刻行动,给后方部队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具体道路你们自己决定,我们跟着你就是,遇到困难当断则断,不必等我们这边下达指示,以免贻误战机!”
身边的周总理则说道:“看你刚刚接到命令,就已经来到此处,说明你们动作还是很快嘛,现在你可是我们的镖师啊,责任重大,主力部队的前途命运就看你们的了!”
听完二人说完话后,李聚奎不停地点头,并朝着二人敬礼,这既是一份责任担当,也是一种希望。随后,他带领战士们迅速离开,众人肩负使命,在突破封锁线的路上一直顽强作战,连续突破敌人设下的包围网,为掩护中央红军摆脱困境,打开北上的通道立下不朽功勋。
要说起红军长征中最悲壮的战役,很多人脑海中自然会想到红军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的湘江战役,虽然红军最终渡过了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全歼于湘江以东的计划。
在这次人员,火力相差极其悬殊的较量中,我军损失巨大,总兵力从8万多锐减到3万多,李聚奎虽然在这场战役中打退了湘军的多次进攻,稳住了我方阵地,甚至为了保护渡口让主力部队渡河,自己反而受了很重的伤。

要说起最危险的战役,强渡大渡河也必定榜上有名。1935年5月,当李聚奎等人来到大渡河岸边时,看到异常宽阔,湍急的河流时,有的红军战士感到迷茫甚至绝望,毕竟这里暗流涌动,就算有船,也不一定敢过河。
曾经,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就曾率领大军想北渡脱困,却始终未能过河,以至于造成全军覆没的结局,蒋介石一边命令数万大军一路追赶红军,一边让地方军阀守住大渡河所有能通行的渡口,想让红军部队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李聚奎对所有战士说道:“同志们,蒋介石的追兵不足为惧,这百米宽河也会有办法渡过去的,我们终究不是石达开,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当时大渡河对岸有敌军设下的工事,就等着我军往里钻,但我军必须要先找到船只才有渡河的可能,于是李聚奎让团长杨得志带人先去离安顺场几里外的一个地方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他们经过仔细搜寻,终于发现离敌营不远处有两艘船只停靠在河边,李聚奎得知这个消息后,派出几个小分队赶往河边,命他们务必拿下这两艘船。
到了午夜时分,敌人睡得正香,我军夜袭敌军大营,还没开几枪,敌人就吓得四散而逃,我军毫不费力地缴获了这两艘船只。
后来才知道敌人早就把所有船只全部撤走,剩下的那两艘船纯粹是敌军一个叫赖执中的营长为了花天酒地而留下的,只是他们没料到红军先头部队会这么快就到达安顺场。

有了船只,但缺少技术高超的船工可不行,于是众人又连夜在村子里寻找能人志士,希望他们能帮助红军渡过大河。
在村民的指引下,红军来到帅仕高的家中,此人是当地有名的船老大,艺高人胆大,从业这么多年来,就没有他“驯服”不了的大河,他知道红军的来意后,欣然答应红军的请求。
第二天天还没亮,帅仕高就在村子里又找了几名船工助众人渡河,等船工集齐,众人立刻赶往大渡河旁,大战一触即发!
李聚奎让杨得志挑选出17名战士作为冲锋队先行渡河,这就是名扬后世的“十七勇士”,随后,他又让我军著名的炮手赵章成和几名机枪手用火力压制对岸的敌军。几名船工让10多位战士上船,随后撑桨奋力向对岸划去,赵章成等人立刻对着敌方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他们的炮弹几乎每发都打在敌人的暗堡上,重机枪发射的子弹不停地倾倒在敌军阵地。
由于打得又准又猛,敌军被我方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大大地缓解了我方渡河勇士的压力,他们惊险地成功渡河到对岸,但李聚奎并没有放下心来,因为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果不其然,敌军看到我方战士来到岸上后,他们大惊失措,想趁着战士们还未调整好作战状态之际,发起反攻。
战士们尽管刚刚渡河成功,但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时,并没有一丝畏惧和退缩,反而一个个冲上前去与敌军展开较量,在他们的一番强攻后,他们竟然奇迹地占领了敌方阵地。瞬间,我军渡河的形势由危转安,李聚奎自始至终都在注视着这场战斗,当看到我方战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他才长舒一口气,接着几名船工又找来几十名帮手,用了几天时间将红军全部人马安全送到对岸。
这场战役让人民永远地记住了十七勇士的事迹,但众人对战场的直接指挥者李聚奎却不曾了解,这有失偏颇。而这件事还只是他英勇事迹的一个缩影。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聚奎在山西地区的神头岭立下大功,他和刘伯承等人为了奇袭日军的重要补给线,亲自布下设伏点,采取“以石投卵”的战术,仅用了2个小时就歼灭敌军1500人,日军看到这般打法,惊叹道:“这是中国第一流的游击战法!”
李聚奎来到山东负责组建抗日革命根据地,并组建129师先遣纵队。先遣纵队组建后,李聚奎把他们部署在津浦线附近,随时袭击日军铁路运输线的运输车,给日军造成不小损失。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华北敌后战场更是如此,这里不但要遭受日军疯狂扫荡,还要时刻防范国民党反动派“下黑手”。
李聚奎此时担任太岳军区岳北军分区的司令员,组织这里的军民对日军发动一系列游击战。
1942年,日军高层经过商议,决定在华北地区建立一个“剿共的实验区”,他们将部署在此的兵力分成14路进攻岳北军分区中心沁源县,李聚奎得知日军向此处进军后,立刻指挥全县军民撤退,等到日军赶到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一座空城。
日军想要长期霸占此地,就在这里修建大量工事和基础设施,李聚奎当然不会让日军这么嚣张,他将全县民兵队伍分成10多个游击分队,利用麻雀战,地雷战等方式与敌军周旋。
长期斗争中,李聚奎广泛发动民众,将沁源通往外界的道路全部控制住,敌人物资难以长期维持,陷入了绝境,最后只得全部撤走。
这场围困战最后以我方大获全胜而结束。事后,中共的《解放日报》曾报道这场战役,称赞:“沁源围困战实乃我军游击战模范,沁源人民顽强作战,是岳北军分区的一面活旗帜!”

这时候可能就有很多人感到疑惑了,为何李聚奎为新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勋,为何没有在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上获得上将军衔呢?
原来他在新中国授衔仪式前几个月,他刚好离开了部队,正带领部队赶赴新的工作场地。当时新中国成立了石油部,周总理亲自任命李聚奎担任首任部长,按理说,授衔仪式即将举行,他极有可能获得很高的军衔,但他知道新中国石油资源极其匮乏,从国家大局考虑,他服从上级安排,放弃军衔,脱下军装,立马奔赴寻找油田的最前线。
在结束了三年的石油勘探任务后,他并没有勘探到大型油田,他始终觉得有愧于党交给他的使命,而这时上级让余秋里接替李聚奎的职位,他自己则重返部队。
也就是在这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想起这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无产阶级战士并未获得军衔,在当年八一到来之际,中央军委宣布补授李聚奎为上将的命令。

毛主席看到这条授衔命令后,想都没想,直接批准,毕竟,在几次反围剿时,他带兵打仗时都是冲在最前线,在长征时,他也是作为先锋部队为红军主力部队“开路”,强渡大渡河时更是现场指挥第一人,保证了中央红军能安然渡河,这份大功劳自然是要记住的!
由此,李聚奎成为了1958年唯一补授的开国上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0:02 , Processed in 0.00730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