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有“三个半”军事家,前者指彭林刘三位元帅,“半个”指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21:33: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国有“三个半”军事家,前者指彭林刘三位元帅,“半个”指谁?                                                         2023-01-15 19:40                                       

                                       

我国有“三个半”军事家,前者指彭林刘三位元帅,“半个”指谁?
日本有研究中国军史的人曾经认为,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三个军事家,指的是彭德怀、林彪和刘伯承三位元帅。
日本与中国都是东亚国家,人种相近,两国的历史进程也比较相似,日本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拜师中国,在19世纪中后期,他们率先进行改革(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把中国远远甩在后面。
198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完胜清帝国,之后的日俄战争,日本又打败沙俄帝国,打败两大老牌帝国后,日本顺势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此后的日本国内有些人相当狂妄自大,能让他们承认中国有军事家已属非常难得。
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确实给了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说日本军人折服于彭德怀、林彪和刘伯承三位元帅,这不算意外。
抗战期间,彭德怀作为18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与日寇血战8年,让日本侵略者吃尽了苦头。

朝鲜战争,彭总运筹帷幄,美帝野心随之落空。
林彪在平型关大捷重创日军,在解放战争中指挥百万大军从东北打到海南岛。
刘伯承不但身经百战,还在建国后为我军培养了大量人才。
说他们三位元帅是军事家,确实是众望所归。
那么,另外的半个军事家是谁,有什么独到之处?让日本人如此敬佩?
他们说的半个军事家,是国军桂系大佬白崇禧。
白崇禧出身于保定军校,这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军校,资格比黄埔军校还老,黄埔军校的教官邓演达、顾祝同、陈诚、蒋鼎文、张治中等都来自保定。甚至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也是在保定毕业。

英雄不问出处,一位名将不一定是出自名校,只要有军事天赋,一样能一战封神。但是拥有军事天赋,再加上名校就读,肯定会如虎添翼。
无论怎么说,名校出身都不是负资产,在军事生涯中会少走许多弯路,起步也更早。
用现在的话说,白崇禧赢在了起跑线上。名校毕业还只是第一步,优秀学生还要有个好的平台,白崇禧毕业后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平台,在桂系军阀的混战中蹉跎了十年光阴。
直到1926年3月,桂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白崇禧以参谋长身份出征,这才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让白崇禧大放异彩的一战,当属龙潭战役。
此战是北伐军和军阀孙传芳之间进行的一场生死较量,也是北伐战争中最惨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
此战也是孙传芳的滑铁卢,它一举奠定了国民政府的基业,不少国民党元老对此役印象极其深刻,于右任老先生曾写一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
当时的国民党行政院长谭组庵(延闿)也送给了白崇禧一副对联:“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对北伐军来说,战前形势本来是极其不利的,因素如下:
一、北伐军刚刚进行了一次渡江战役,铩羽而归,官兵士气低落;
二,蒋介石被迫下野,三军五帅,国民党内部人心涣散;
三,部队缺乏军饷,军费紧张;
四,孙传芳声东击西,用兵正确,先声夺人。

1927年8月25日夜,孙军假装从笆斗山渡江,吸引了北伐军的注意力,然后从乌龙山、栖霞山、龙潭等多处进行渡江。
此声东击西之计效果极佳,北伐军猝不及防,7座炮台丢了4个,22师阵地失守。
在龙潭车站,孙军攻势如潮,守军第一军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孙军乘胜追击,已逼近南京东城,眼看败局已定。
李宗仁沉着镇定,将第一军撤下,换上桂系王牌7军和第19军进行绝地反击。而此时,小诸葛白崇禧不在战场,听说前线告急,火速赶往战场指挥。
由于前方铁路已遭破坏,白崇禧在无锡车站开始筹划反击。这时候,孙军已经拿下了龙潭车站,孙传芳亲自督战,对南京志在必得。
记者纷纷发出报道,说孙军获胜已成定局,孙传芳已经筹划在南京开庆功会。
然而白崇禧临危不乱,表现出了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大将风度,从容指挥7军和19军经过血战,拿下栖霞山和乌龙山。

栖霞山攻克以后,战局一举扭转,北伐军连成一片,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孙军。孙军主力被压制在乌龙山、青龙山、虎头山和龙潭一带,形势危急,孙传芳在前线要求将士背水一战,绝地逢生。
经过六天六夜鏖战,两军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白崇禧指挥桂军占领了水泥厂,和何应钦会师。
孙军孤注一掷,拼死一战,反攻的炮火对水泥公司进行地毯式覆盖,几乎将桂军掩埋。但桂军在白崇禧的指挥下,毫不退缩,顶住了攻击并且强势反击,反败为胜。
孙传芳见大势已去,率少数将领仓皇逃往江北,余部缴械投降。
至此,龙潭之役宣告结束。此战是白崇禧的成名之战,也是北伐战争中一场经典之战。

最可怕的是,在荣誉和光环面前,白崇禧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面对蒋介石的褒奖,他并没有忘乎所以,只是淡淡地说:“这一仗,实在不是因为有什么了不起的战略、战术,只是尽量抽调援军开赴前线拼命,全是硬碰硬的仗,所凭借的只是我方士气(比较高)而已。”
人们在评价孔明的时候,说“诸葛一生唯谨慎”,白崇禧也非常清醒,或者说十分狡猾,所以人送外号“小诸葛”和“白狐”,不是没有道理。
这也是他能得到“半个军事家”的理由。
白崇禧并非战后才被日本人说成是军事家的,在抗战前,白崇禧的威名就已为日本人所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全面大战已是不可避免,危难之时蒋介石想起了白崇禧,第一时间电召白崇禧“共赴国难”。
桂系曾经两次倒蒋,逼老蒋下野,但蒋介石依旧看重白崇禧,不是老蒋胸怀多宽广,只能说明“小诸葛”确实有两把刷子。
8月5日,白崇禧乘坐蒋介石派去的飞机到了南京,日本报纸立刻连篇累牍进行报道,《读卖新闻》报道的标题是《战神到了南京,中日战争不可避免》。
白崇禧出山之后,果然不负众望,在抗战中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答卷。
白崇禧首先指挥了台儿庄会战,歼敌一万余人,是国军抗战的首场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军心民心为之一振。

随后,白崇禧指挥了昆仑关战役和武汉战役,前者歼灭了日军中的精锐中村旅团,后者让10多万日军死伤惨重,使日军元气大伤,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再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仅仅能打胜仗,也只能说是一员虎将、名将,不能算是军事家。军事家是要有其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白崇禧对中国军事有没有理论贡献?
答案是肯定的。
中日开战后,不了解日本的国人一度盲目乐观,他们好似井底之蛙,鼠目寸光,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打日本不在话下,提出了“速胜论”。

其实中日两国国力兵力悬殊,真正了解日本情况的如蒋介石、何应钦等人,对中日战争反倒没有信心,思想悲观。他们不知道该凭借什么才能迎战强国日本。
汪精卫之流则更加悲观,提出“亡国论”。
而白崇禧十分冷静,在看出了中日两军的差距后,找到了对付日寇的方法。
在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白崇禧提出了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做长期作战”的军事理论。
此时距离中日开战不到半年,距离淞沪和南京战役也刚刚进行不久,能有如此独到的战略眼光,实属难得。
在白崇禧的启发下,蒋介石在2月发表了讲话,强调了相似的观点:“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当然,当时白崇禧的整体作战思想尚未形成,只是片言只语 ,没有全面的理论阐述,真正形成思想的,还是毛泽东后来在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

后来,周恩来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送给了白崇禧,对方拍案叫绝之下,建议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指导思想。白崇禧认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这在当时的国民党将领中为数不多。
要知道对于毛主席的持久战思想,当时王明都不认可。1938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曾致电以王明为书记的长江局,要求他在武汉的《新华日报》上刊登《论持久战》全文。王明因为不赞同该文的观点,以文章太长为理由,而予以拒绝。
这更加说明,白崇禧还是有战略眼光的,说他是“半个军事家”,并不为过。

事实上白崇禧不光对中国的抗战做出了理论贡献,也曾经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白崇禧和李宗仁等人首先联名致电民国政府,要求对日作战。
8月2日,民国政府领导人蒋介石才电请他们到南京,共商抗日大计。随后,白崇禧临危受命,担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参谋总长,主要负责制定对日作战计划,并且提出了6条对日作战指导原则。
1938年初,白崇禧担任军训部部长后,掌管中华民国海陆军的训练和整顿、建设和改进军事学校。

武汉会战中,白崇禧以国军第五战区总司令的身份负责指挥江北作战。
在他的指挥下,国军顺利拿下了太湖和潜山地区,后又立即从正面战场对黄梅的日军发动全面攻击。日军抵挡不住,狗急跳墙,丧心病狂地在战场上使用了大量的毒气弹,这才勉强扭转了战局。
由于白崇禧军事才能突出,后民国政府将第三、四、七、九战区的作战指挥任务全都交给了他。
为什么说白崇禧只能算是“半个军事家”?
这个“半个”的前缀之所以拿不掉,是因为白崇禧败给了解放军,尤其是败给了林彪。

白崇禧和湘江之战曾经和红军交过手,作为红一军团的领导人的林彪,跟桂军在湘江狭路相逢,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红军遭遇重大挫折。
解放战争中,两人再度交手。
1946年5月17日,白崇禧来到沈阳督战,国共两军40万军队展开较量。林彪在上级的要求下,提出了“不惜重大伤亡与疲劳”,想要坚决歼灭进犯四平之敌。
结果东北民主联军部队损失惨重,被迫放弃四平。接着孙立人率军一路向北,追击到松花江南岸,如果不是马歇尔调停,蒋介石下令停止军事行动,东北民主联军当时的处境将会非常艰难。

1947年11月,白崇禧奉命坐镇九江,统一指挥南方五省作战。
在确山战役前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白崇禧预判出了我军动机,他据此制定出作战计划,对刘邓大军构成了巨大威胁,部队出现较大伤亡。
后来,面对我军两位优秀战将陈赓和粟裕两部的前后夹击,他竟然力保20师不失。在白崇禧的指挥下,20师硬扛了一个多月,才被我军歼灭。
另外,即便是在解放大军渡过长江后,各路国军当时几乎已是一触即破,全线溃退,但在青树坪战役等战斗中,白崇禧指挥所部跟林彪再次过招,也给我军制造了不少麻烦。

战争只能有一方是胜利者,不管怎样,白崇禧所代表的国军,是最终的失败者。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千里奔袭大别山,蒋介石围剿计划失败。青树坪战役桂军只是取得小胜,后来还是被四野追着打,直到被消灭。
因此我们才说,白崇禧很多时候只是小聪明,缺乏大智慧,跟彭、刘、林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只能算是半个军事家。
白崇禧虽然深受蒋介石重用,但是由于他和李宗仁跟蒋介石死对头,一生几次反蒋,让老蒋对他用而多疑,不让他放开手脚,这也是他战略目标无法实现,功败垂成的原因之一。
换言之,白崇禧虽然有才华,但是不幸站错了队,站在了反动派一边,这才埋没了他的才华,注定败给我军将领。
1949年12月,国民党一败涂地,白崇禧回天无力,无奈逃到了中国台湾省,咽下失败苦果。

在台湾,他很快被边缘化,日子很不好过,一举一动都被人密切监视着。
1966年12月2日,73岁的白崇禧死在了自己的卧室,死时全身发绿。台当局称他是死于心脏病,但也有人说他是被特务给毒死的。
这位不幸选错阵营的“半个军事家”,最终还是落了个可悲的个人下场。
当然,“功过分明”,白崇禧将军为抗战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3 06:33 , Processed in 0.0084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