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画竹还需掌握好这三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2:16: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画竹还需掌握好这三点!                            2023-02-09 18:06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都酷爱竹子。“竹”不唯亭亭玉立,风采照人,且抱节虚心,岁寒不凋,非君子其何哉?所以画家常以竹喻君子情操,写竹之风大盛!小编准备了从元代至清朝的九位书画大家的写竹作品,供大家欣赏。

◆元 李衎《竹石图》

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李衎官位极高,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善画墨竹,秉承了宋代写实的画风。此图以浓淡墨色写修竹新篁数竿,枝叶皆上仰,挺劲秀拔,生意盎然,并以两石掩映其下,一枯竹参差其间,愈见真实亲切。

◆元 吴镇《墨竹坡石图》

吴镇,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吴公淡泊名利,人品高洁,此写竹石简澹高古,今人之难能也。

◆明 文徵明《墨竹图》

文徵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大家”。此图作新篁一丛,笔墨洒脱自然,澄净疏朗,灵动中见沉静,习习然有逸致。原作右上题穷款“徵明”二字,留大片空间,空旷遐远,更见君子高风。

◆明 徐渭《竹石图》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曾作闽军务总督胡宗宪幕僚,后来胡宗宪入狱,徐渭在忧惧之下发狂。徐渭才气横溢,天趣勃发,水墨淋漓,酣畅变化万千,可谓冠绝古今,对后世影响至大。此图写两竹,墨色淋漓,枝叶湿润灵动,风雨之意得矣!更以阔笔湿墨写石,笔法狂放不羁,当为徐渭杰作。

◆清 石涛《墨竹》

石涛,俗名朱若极,今广西桂林人。明宗室靖江王后裔,明末国亡,石涛被仆臣负之出逃,在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等。石涛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从佛法悟画道,不拘绳墨、风格多变,对近代影响极大。石涛此画为即兴之作,虽信手拈来,而风神气度则绝非凡品。

◆清 高凤翰《雪竹图》

高凤翰,曾为官雍正泰州巡盐分司,后被弹劾去职,到扬州以卖画谋生,晚年归故里。高凤翰画风颇奇放不羁,乾隆初右手痹残,改用左笔。此图湖石耸立,白雪皑皑,俨然寒冬景象。以淡墨及花青渲染,留白作雪。满纸寒气袭人,遂现君子高风。

◆清 金农 《墨竹图》

金农, 字寿门、吉金,号冬心先生。其书由分隶脱出,自成风貌,世称“漆书”。年五十始攻绘事,其以分隶书入画,故其画朴拙古茂,具有显明的艺术个性。此图以书法意致作竹,追求简括朴茂,可谓风骨迥异。

◆清 郑燮《墨竹图》

郑燮,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罢官后归隐扬州卖画。板桥博学多才,诗书画兼善,为清“扬州八怪”之一。板桥善画竹,名满天下。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此图布局不同常规,以饱满构图写丛竹如林,于繁密中见疏朗。枝叶皆清瘦坚劲,喻君子不屈气节。

吴昌硕,字俊卿,号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近代绘画名师,诗书画印兼善。吴昌硕的这幅竹图,以墨石掩映朱竹,冷暖对比,使绚烂归于沉稳,可许妙悟。

其实画竹也不是很难,我们从历代名家竹画中汲取营养,只要把握这三个要素,也能画出好竹画来。

一、竹竿

画竹欲挺拔不宜过直,贵在得势以示弹性乃佳。点节亦根据情况随机应变,不必拘泥。画竹如楷书,起止要有收藏之势。

二、竹枝

《芥子园》所谓鹿角、鱼骨、鹊爪诸式取其大略言之,不可拘泥。应当认真观察真实竹枝形象,了然于心,方可得心应手也。

三、竹叶

竹叶的画法:一笔片羽,二笔燕尾,三笔“个”字,四笔落雁式,五笔飞燕,六笔惊鸦,七笔破双“个”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4-6 18:36:59 |只看该作者

我的斗室与墨竹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3-4-6 18:38 编辑

我的斗室与墨竹                                                2023-04-04 08:02                                       

——山泉水
世上青竹不畏风,
只因扎根乱石中。
高风亮节乃君子,
年年岁岁仍从容。

究其墨竹,源起于唐,兴盛于宋。历代墨竹大师们写竹不仅讲究精神,并通过题跋诗来使墨竹人格化。宋代文同《咏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视墨竹为大丈夫。元代吴镇在《雪竹图》题跋:“董、宣之烈,严、颜之节。斫头不屈,强项风雪。”以雪竹精神,比喻董狐、赵盾(宣子)、严颜、颜果卿等人的气节坚韧不屈。还曾在自己的墨竹画中题:“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 明代王绂诗云,“墨竹之妙,足写性情。”

可见,墨竹之所以千年传承而不衰,至今依然为社会主流所推崇喜爱,主要是它能够寄托和抒发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正人君子们的性情、志趣;能够彰显他们敢于为国家利益,为坚持正义,抛弃一切,在高风亮节中展现的中华风骨;彰显处世虚心包容,不追逐世俗名利的孤傲与民族气节。
明代大画家徐谓诗云:“竹劲由来缺样同,画家虽巧也难工”。夜半想来,可惜半世纪前,我没曾读到此诗。仅凭愤青时代对墨竹的痴迷,凭几十年积累的一大堆墨竹资料,一头扎进斗室拿起笔时,才真正理解徐渭所说的竹“难工”与白居易诗中的竹“难写”。虽无写竹天赋,但却自信写墨竹不会像“蜀道难”那样,“难于上青天”,也许正因为“难写”,才是墨竹文化的高雅及魅力所在。虽然没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志,但却将自己悄然封闭于斗室,沉下心来,任凭率真,恣意涂鸦于方寸间,解一生痴爱墨竹之后快也。

面对窗外的喧嚣,有时我竟自虐为元人马致远诗中“古藤老树昏鸦”,其实,我并无马诗中的悲伤与无奈,而只想借此“法门”,使自己尽快进入写竹的状态罢啦。当然,还有第二“法门”,那就是将自己视为“古道西风”下的瘦马(因我属马),思绪无羁的奔驰,恣意奔跑在“夕阳西下”中,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世上不少画家喜欢将墨竹嵌于花鸟中,以清供表现自然界画面的美与笔墨精巧,或将其与梅兰菊排列组合,彰显其四君子之个性。而我却总喜欢墨竹单独成画,以淋漓呈现正人君子之风骨的浩气而后快,或墨竹与兰与石成画,更喜欢古木竹石的组合,以显墨竹精神独有的内涵与气韵。斗室中,我写过渗透着文气的墨竹,它们仿佛使我穿过千年时空,看到当年中国文人雅士,秉持正义,不追逐世俗名利的孤傲;我写过转眼间破土而出的雨后春笋,直冲云霄的绿色翠竹,它们像鲜活的生命,彰显未来,令人充满希望;我还写过赤色的红竹,画中自题“生性孤傲一老夫,不写百花只恋竹。墨竹何曾着红装?丹心染得墨成朱”。红竹昭示家园的喜庆与富足,寓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当然,我更爱写的还是清风中挺拔,直冲云霄的劲节,它使我仿佛看到历代先贤们,前辈们,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魄与家国情怀。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风清气正,他们大义凛然,高风亮节,不畏艰险,历尽艰辛。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依然还掷地有声,震耳发聩,令人血脉偾张。因此,我除了题上自己“一生末了墨竹情,只有潜心学画工。使出浑身擎天力,挥写劲节吟大风”的大白话。或者,更爱题上东坡那惊世骇俗的诗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我之斗室,堪为当代最简陋的画室,实为我家放置杂物的地下室。除写竹的书案与墙上的展板,没有任何装修,也没有他人能坐的地方,更无水无厕。一时渴啦或内急,只有放下笔跑回家解决,故不待客。自然少有外人在此久留。斗室的时空,不仅是我学习墨竹文化,纵情墨竹之间的私密之处,也是我以此独自自娱的场所,更使我人法两忘,既无烦恼又无忧的心中净土。
“我写墨竹是酷爱,无私无畏无门派”。60岁学写竹的我,得益于以古人为师,汲取历代墨竹文化的滋养。因我无心沽名,仅自娱而已,更没成想写竹与人一争高低。为此,我曾在画中自题“赏竹不知写竹难,一枝一叶练数年。他人岂知此中趣,清新脱俗已忘言”。纵然我写竹的水平还在路上,但每当自己的墨竹,被人结缘收藏,特别听说自己捐献给慈善机构的那些墨竹,也能换成“银子”帮助有困难和需要帮助的人时,着实开心愉悦。

唐人张九龄在《和黄门卢侍郎咏竹》云:“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元代杨载《题墨竹》: “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墨竹彰显的虚心、清高、正直,不仅是历代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也是历代至今具有正能量的文人君子们追捧酷爱的原因。
“红尘往事万千,终将化为云烟。吾辈钟爱写竹,管他能写几年”。现在想来,从对墨竹的痴爱与挥写,到边写竹逐渐理清了墨竹文化的历史传承脉络,是我人生的一大收获。虽无东坡那“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境界。但年龄不饶人,时光不等人。放眼望去,一个人能够在大千世界停留的时间太短;能够干成做好的事情太少。不过,能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怡然自得地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得其乐,岁月静好。

(作者:王清,字纯之。笔名山泉水。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0 13:04 , Processed in 0.00902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