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75年农民陈永贵任副总理,却跟毛主席说要搬出钓鱼台,为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22 18:12: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75年农民陈永贵任副总理,却跟毛主席说要搬出钓鱼台,为什么?                                                         2023-04-21 19:19                                       
                                       
前言 1980年,向国家辞去副总理职位的陈永贵,前去与好友华国锋辞别。在交谈时,他眼睛发红,悲伤的说出这样一句话:
  “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伟大的领袖,会把一个农民捧到那样高的地位的人了”。
从一个普通农民一跃而起,成为国家副总理,自称为“八亿农民领袖”的毛主席干将。陈永贵的一生,可谓是辉煌荣耀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可在这时,这位“伟大的农民”已经失去了他往日的光彩。
在1975年,陈永贵担任副总理后,搬到了钓鱼台居住,这让他很不自在,于是他就向毛主席提了请求。毛主席在听了他的请求后,下了9个字的批示:
  “同意,钓鱼台无鱼可钓!”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山西大寨,时代标杆 因为头上常年绑着一块白毛巾,像一个朴实的农家大叔,他被民众戏称“永贵大叔”。
自1919年,五岁的陈永贵跟着父亲一路逃难乞讨,来到山西昔阳大寨,父子二人便在这里扎下了根。
旧社会的日子并不好过,底层的人民如牛马。当时,他们父子在大寨给地主家当长工,他的父亲因为承受不住地主的压迫,选择上吊自尽。
旧社会下,幼年逃难乞讨的痛苦,青年时期地主的压榨,父亲的死亡,都让陈永贵饱受时代艰辛之苦。
毛主席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让苦难的农民有饭吃,有房子住,给身处黑暗的陈永贵照亮了一束光。在他看来,毛主席就是人民的大救星,是天空中永远的红太阳。
虽然是一个农民,但陈永贵脑袋灵活,组织能力强,在大寨中有很高的威信。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战争的破坏,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凋敝。山西当时得到了解放,但陈永贵所在的大寨村还是一片萧条。
他作为大寨的“顶梁柱”,自然站出来带头发展建设。
1952年,陈永贵当选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不久,他就响应国家号召率领大寨部分农民建立了合作社。

作为一个农民,他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在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日子里,他与民众打成一片,带头苦干。
山西昔阳大寨处于太行山脉,山势陡峭,地势纵横,发展农业并不容易。但他并不畏惧困难,始终怀有“人定胜天”的信念,带领大寨群众整修土地,环绕太行山脉建设稳产梯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陈永贵的努力,国家和民众都看在眼里。
1959年,44岁的他被选为劳模,还以劳模代表的身份,参加建国十周年活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然而,1963年,天灾爆发,这一年是大寨的“七灾八难”年。短短一年时间里,就爆发了旱灾、水灾、风灾、雹灾和霜冻。
建设好的梯田被洪水冲垮、淹没,新建好的房屋倒塌,更糟糕的是庄稼都被破坏殆尽。
十年来的辛苦建设化为乌有,一夜回到解放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社员都失去了信心,哭丧着脸,找到陈永贵寻求解决办法,问道:
  “地冲垮了,房子也冲毁了,现在大家都过不下去了,咋办呀?”
看着众人眼中的迷茫和悲伤,陈永贵皱眉沉思片刻,宽慰众人说道:
  “这些都可以重修!重建!只要人还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当时,国家在得知大寨受灾严重之后,便决定向大寨发放一批救济物资,帮助受灾群众。
可就在这大灾之年,以陈永贵为首的大寨人拒绝了国家的救济。
他们凭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没要国家一分钱救济,反而还向国家缴了20多万斤粮食。倒塌的房屋也被重新修建,让社员们都搬进了新房。
1964年陈永贵的被邀去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向数千名干部介绍大寨的经验。在会议上,他没有稿子,用绝佳的口才,幽默风趣的语言,将自己独自摸索出了大寨式农业生产管理制度全盘托出。

这在当时看来较为先进的制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许多人都被他折服。听过他讲话的著名作家赵树理,交口称赞:
  “人才啊!陈永贵了不起!”
《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大寨之路》的报道。大寨人战胜天灾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并在社会上造成了强烈反响,顿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
后来在国家的推广下,大寨成为全国的模范和标杆。
而同时期,铁人王进喜大庆油田的挖掘,使得国人在石油上不被外国“勒脖子”。双方在工农业的成就,成为一时双星,在当时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说法。
随着大寨名声越响,陈永贵的声势也水涨船高,很快毛主席也知道了他的名字。
二、毛主席看中,火速升迁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批党员干部开始出现腐朽堕落的情况。对此,毛主席等人十分担忧,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三反”、“五反”的运动。

当时,毛主席南下视察“三反”、“五反”运动开展情况了。所以,在陈永贵被邀去北京时,他并没有在北京。
在河北邯郸,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给他汇报时,提到了陈永贵,这才让毛主席知道了他。在知道陈永贵的事迹之后,他专门叮嘱陶鲁笳,将陈永贵的材料送来。
毛主席在视察时,特别注意农村情况,重视农民们的生活。在视察过程中,对于许多农村干部不参加劳动,反而拿高工分,以权谋私,欺压群众等问题,让毛主席十分生气。
而陈永贵却让毛主席眼前一亮,他带头参加劳动,艰苦朴素的作风,令毛主席十分赞扬。
1964年12月,毛主席71岁生日时,自费在北京人民大礼堂举办了一场小宴会,他还特意让周总理请陈永贵到场。
当时,陈永贵在北京参加的会议结束后,忽然听到有人在背后喊他,他回头一看,原来是周总理,周总理对他说道:
  “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他特意要把你请来。”

怀着忐忑的心,陈永贵见到了毛主席。当毛主席走上前与他握手时,让他激动不已,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咧着嘴笑。
被毛主席热情地拉到身边落座,这更让他感觉到受宠若惊。毛主席的湖南话,他有些听不懂,但所幸有周总理在一旁翻译,他才能和毛主席顺畅的沟通。
席间,听到毛主席赞扬他是农业专家,陈永贵连忙摇头、摆手。在之后,毛主席又关心他的家庭和生活状况。
平易近人的毛主席,让陈永贵很是感动。
在宴席过后,毛主席对陈永贵的表现十分满意。
山西省成立革命委员会时,毛主席亲自点名,让他当负责人之一。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之前,毛主席亲自提名他为9个中央委员之一。1975年时,第四届人大时,他甚至还被任命为国家副总理。

陈永贵在走上领导岗位后,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他始终不脱离生产,依旧将户口放在农村,靠着国家的一点补助和社员一样记工分生活。
每次出去视察时,也不坐小汽车,在省里的招待所吃简单的饭菜,只是去省里的路费由省里报销。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国家任何大小会议,他本人仍然一身农民装束,穿一件自家做的对襟衣服,自家做的当地农民穿的裤子,头上包着一块白头巾,胸前挂着一个旱烟袋,脚上穿一双土布鞋。
他不是刻意这样做,而是习惯于这种装束,也是为了参加劳动方便
三、农民本色,利弊皆有 在1975年当选国务院副总理后,他入住了中南海钓鱼台,国家给他配备了厨师和照顾人员。这让陈永贵却很不习惯,他不喜欢被人服侍,也不适应每天坐办公室、开会。
于是,实在忍受不了的他,向毛主席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他搬出钓鱼台,同时允许他不不用天天待在办公室,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山西昔阳“抓点”,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跑面”,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

毛主席看到他的请求后,直接批示:
  “同意,钓鱼台无鱼可钓。”
这幽默的话语让他心中十分高兴,很快就离开北京,回到大寨。
对于陈永贵的表现,毛主席也很满意。陈永贵有一次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时,毛主席见他头上包着白头巾,还是一副农民的打扮,就对陈永贵说道:
  “你还是老样子,你没有变”。
对于毛主席这句意味深长的话,陈永贵只是咧着嘴笑,没有多想。但陈永贵只是一个农民,没有接受太多文化,也有许多短视的地方。
在成为副总理之后,他心态也有些膨胀,在心中把自己认为是八亿农民的领袖,除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之外,不把其它人放在眼里,犯了一些错误。
由于知识没有文化,他缺乏许多农业知识,某次在外视察时,提到杂交高粱,说着说着就发了火∶
  “他们硬说杂交高粱种子只能种一年,谁试过?我们大寨的玉米、高粱种了几十年,现在还在种。”
在场的人哭笑不得。

人工杂交育种就只能种一代,第二代就退化了,所以必须有种子田,经常换。这是一个常识,可见种了半辈子地的陈永贵已经落后于时代,却还在用老经验来指导。
而大寨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完全并不因地制宜,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那天,陈永贵万分悲痛,痛哭失声,有好几天茶饭不进。他知道,毛主席是他的大恩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他陈永贵的今天。
1980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永贵主动辞去了副总理的职位。1986年,陈永贵去世,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生感恩毛主席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结语 在哪个特殊的时代里,关于功过的评说,很多时候是难以得出恰如其分的回答。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寨关于农业的创举是正确的,大寨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所肯定的。
写在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先点个“关注”,让我们在互动中成为互相的铁粉,以便您及时收到文章的推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2 20:32 , Processed in 0.0080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