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宝钗和黛玉都擅长写诗,所谓诗以咏志,她们所作的诗有何特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09:10: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宝钗和黛玉都擅长写诗,所谓诗以咏志,她们所作的诗有何特点                                                         

2023-05-02 08:40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很多笔墨烘托了两个人间完美女孩,一个是林黛玉,另一个是薛宝钗,这两个人从性格、长相、志趣都截然不同,如果《红楼梦》是一款攻略游戏,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两款截然不同的攻略对象,宝钗抱拙守愚、贤惠大方,黛玉伶俐孤傲、钟灵毓秀。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擅长写诗,所谓言由心生,诗以咏志,钗黛二人的诗表现出了两个人大相径庭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

黛玉身上有着浓厚的诗人气息。她是有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黛玉的才使她会作诗而处于诗的世界。她博览群书,过目成诵。不仅是读《四书》,而且对《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杂书也是爱不释手;对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可以随口诵读,而且有心得体会;她还会鼓琴,并且识谱。
黛玉的才情主要还是在作诗上,信手拈来,一挥而就。她的《白海棠》风流别致、柳絮词缠绵悱恻、菊花诗技压群芳,此外,她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提帕诗》、《五美吟》也都寓意深刻,体现出她的高洁品性。最能突出黛玉的才情要数《葬花辞》,这是《红楼梦》中最凄婉绝美、荡气回肠的诗歌,是对世间美的事物短暂不能停留的永久哀伤和诗意升华。

黛玉精神品格的重要关目,是她花的精魂、诗的化身的重要体现。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体现了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忧愤;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体现了她对现实环境冷酷无情和自身忍受煎熬的痛苦;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渠沟,表达了她宁死也要保持洁白操守的高傲心态。
无论颓丧还是孤傲,都符合黛玉多愁善感、孤高洁傲的性格,亦暗示了大观园女儿的命运归宿。女子无才便是德,纵然德才兼备,德依然放在首位,黛玉的这一点便暗示了她与宝玉的爱情不会得到家族的认可。

黛玉的性格同落落大方的宝钗迥乎不同,看似敦厚的宝钗其实是一个社交牛逼症患者,不管是史湘云的事还是邢岫烟的事,甚至是金钏的事,她都会主动出言献策,看似高傲自信的林黛玉反而是一个社恐,她敏感多疑,邢夫人骂娘本来不干她的事,她也觉得是在讲自己的坏话,表面上黛玉孤傲高洁,可是在内心却很没自信,以至于初到贾府战战兢兢,一举一动都怕出错。
因为父母早亡,只好寄人篱下,为人处事如履薄冰,生怕给人留下了坏印象,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性格。但是面对世态炎凉的环境,黛玉的自尊心是极强的,她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持着孤高自许、不惹尘埃的高洁品性。

她讨厌虚伪的社会与世情,用诗人的浪漫来对待生活,她常用犀利的语言去揭露伪善的现实,从来不给人留情面,便给人造成了目中无人、小心眼的假象。
其实黛玉是个胸无城府的女子,虽然经常与人生气,却总能很快便消除了隔阂。开始的时候她对宝钗有着很深的芥蒂,觉得她有心藏奸,但是后来宝钗说了一番关心她的话、送了几两燕窝以后,黛玉便抛开了芥蒂,并向宝钗袒露了心声,从此和宝钗犹如亲姐妹般亲厚。
黛玉是真诚而单纯的,她不过是想说就说、想哭就哭、想生气就生气,并不怕得罪任何人。她挖苦过宝玉、讽刺过宝钗、打趣过惜春、拆穿过袭人、骂过讨人厌的奶娘……不过都是些俏语、雅谑,又怎么能当真呢?不过是闺阁女儿的真性情罢了。

在六十三回,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评语是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钟灵毓秀,黛玉固然如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她,谁还配作芙蓉?也正是因为如此,黛玉终究是不适合成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女主人的。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异数,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宝钗和黛玉,是曹雪芹精心刻画的女性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美的感受。她们的美各俱特色,宝钗鲜艳妩媚、端庄大方、圆滑敦厚;黛玉风流袅娜、才华洋溢、钟灵毓秀。

总而言之,黛玉和宝钗都是贾府的钟灵秀美人物,是曹雪芹想象中的完美女性,就像我们喜爱的爱豆一样,是精神力量的象征。黛玉和宝钗都有诗才,黛玉的《白海棠》风流别致、柳絮词缠绵悱恻、菊花诗技压群芳。
此外,她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提帕诗》、《五美吟》也都寓意深刻,体现出她的高洁品性。反观宝钗,因为洞悉人情世故,宝钗比较出彩的都是说理诗,譬如讽刺纨绔子弟的《螃蟹咏》,以及表明自己志向的《咏絮》,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直到现在都被一些企业家拿出来当作座右铭,很难形象是二百年前女性能脱口而出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4:42 , Processed in 0.0072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