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征山西红军只有1.3万,阎锡山有20万大军,为何还让中央军进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04:04: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东征山西红军只有1.3万,阎锡山有20万大军,为何还让中央军进驻                                                         2023-04-05 22:13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面临的局面依然十分严峻。
因为,当时的陕北根据地虽然拥有三万平方公里,占据了二十多个县城。然而,由于陕北地区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偌大的根据地不但经济困难,而且总人口才40余万,根本无法养活数以万计的红军队伍,更别说红进一步扩充。

也因此,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和毛主席就面临着红军该如何发展的问题。那么,红军该向哪里发展呢?
当时,红军面临5个选择,第一,撤离陕北,向经济和环境更好的陕南发展,林彪就持这种意见,他甚至一度闹意见脱离部队,要去陕南打游击。
第2种选择,确保陕北红军向西发展,逐步打通新疆。第3种立足陕北,向北发展靠近苏联。第4种选择,反对红军出征,死守陕甘苏区。第5种选择,东征山西。
这5种选择中,死守陕甘显然是不靠谱的,因为当时的经济和环境都太过糟糕,死守环境恶劣的陕甘边区,相当于坐等敌人进攻,自取灭亡。
而向陕南发展也不靠谱,一方面离陕北根据地太远,另一方面占据陕南的是杨虎城、张学良等部,他们都是倾向于红军合作的可争取力量,进军陕南不但困难重重,而且必将把他们逼向蒋介石的一边,不利于统一战线。
而向北发展和向西发展,同样面临北方和西北地区经济困难、与陕北无异的问题,即使能够扩大根据地,也无法补充红军的消耗和人力资源。

所以,1935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不仅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问题,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也确立了红军的战略部署方向——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主要方向,应放在黄河以东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等省。
为何党中央和毛主席将发展方向选择为山西和绥远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革命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红军扩大红军和准备对日作战结合起来的目标。
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了东三省,开始对华北五省虎视眈眈。红军要想抗日与日寇作战,当然要往华北及东北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当时也确定了打通苏联道路的方向,这样一来,与苏联控制的蒙古国毗邻的绥远,就成为红军的必经之路。
确定红军的发展方向之后,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尤其是与张学良的东北军达成协议,红军东征后防无后顾之忧后,位于陕甘地区的红军正式组建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总指挥为彭德怀,政委为毛泽东。

当时,这支由红军组成的抗日先锋军,分别由林彪率领的红1军团、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15军团,以及由刘志丹、宋任穷领导的红28军组成,总兵力约1.3万余人。
1936年2月20日晚,红1军团、红15军团在北起随德南至清涧约40公里的黄河沿岸渡过黄河,正式发起的东征行动。
红军渡过黄河之后,阎锡山就很快发现了红军的动向,并迅速派遣麾下的晋绥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在阎锡山的苦心经营之下,他麾下的晋绥军不但兵力远超东征红军——阎锡山在山西和绥远两省的晋绥军总兵力超过20万,而且,由于坐拥山西兵工厂,其麾下军队的装备也远超红军。
然而,面对兵力和装备远少于自己的红军,阎锡山的晋绥军却屡战屡败。
红军在初期相继击败和消灭多支晋绥军部队之后,更是兵分三路转战吕梁山、晋南等地区,在山西腹地放手发动群众,迅速扩充新兵,宣传红军和抗日路线。甚至,形势一片大好之下,红军还开始在吕梁山地区创立根据地。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也在孝义等多地相继召开了一系列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和讨论了东征红军在山西的发展策略。
当时,党中央不但制定了经营山西建设根据地的基本方针策略,而且对于发展巩固根据地、猛烈扩大红军也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当时会议决定,1936年10月前,要扩大红军3.6万人,同时,批准陕甘及华北五省发展游击战争。
红军的猛烈发展,在山西很快掀起的红色浪潮,晋绥军的屡战屡败让阎锡山感到空前恐惧,他意识到,仅凭自己麾下的晋绥军,根本无法阻挡红军的进攻。
所以,几番纠结之后,阎锡山面对随时失去山西的严峻形势,决定引入中央军进入山西,驱虎吞狼,配合晋绥军对红军发起进攻。
蒋介石对于阎锡山这样的割据地方、对于中央命令置若罔闻的军阀怀恨已久。但是,对于阎锡山这样的军阀却如同老鼠拉龟——无从下手,根本插不进手来。

此时接到阎锡山请中央军进山西围剿红军的请求之后,蒋介石如获至宝,以空前的效率派遣了6个师分三路入境增援。
当时,被蒋介石调派的都是他麾下最具战斗力的嫡系部队,最先被调入的是关麟征率领的第25师和商震率领的第32军141师、142师。晋绥军在兑九峪战斗中失利之后,中央军第13军汤恩伯部、第2师郑洞国一个旅、卫立煌的两个师也纷纷入境作战。
一时间,被调入山西作战的晋绥军总兵力高达15万人。而且,蒋介石为了统一指挥进入山西的中央军,还委派其最信任的大将——陈诚为剿共第一路总指挥,负责对于东征红军的围剿。
晋绥军原本就有20余万的兵力,这还不算遍布山西的地方部队,再加上入境战斗力颇强、与红军作战经验丰富的蒋介石嫡系15万大军,只有1.3万余兵力的东征红军与之相比,实力相差悬殊。

所以,东征红军在完成扩红8000人、筹款50万银元,并建立了几十个乡村苏维埃政权、部分县级党组织之后,最终选择回师西渡,返回陕甘宁边区。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山西王,他对于山西的统治从民国初期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整整统治山西38年之久。
在他的经营之下,山西几乎成为针插不进、水泼不出的铁桶江山,阎锡山统治山西的38年间,除了抗战期间不敌日寇之外,几乎所有势力都被阎锡山排除在外,对于军阀颇有手段的蒋介石也不例外。
而且,阎锡山对于山西的经营也是颇为成功的,在他的经营之下,只有1000多万人口、山区面积多于耕地面积的山西,不但成为民国的模范省,而且还拥有山西兵工厂等多家重型重工业企业,成为当时民国各省份中重工业最完善、教育最发达、治安也相对最好的省份。

而且,在阎锡山的苦心经营之下,他麾下还有一支高达20多万、装备相对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晋绥军。这支部队完全是阎锡山的私军,除了他,任何人都指挥不动。
坐拥经营几十年的山西老巢、拥有完善的兵工厂,更有20余万大军,拥有如此优势的阎锡山,面对只有1.3万余兵力的红军,为何却完全不是对手,甚至被逼的饮鸩止渴、邀请蒋介石中央军入驻山西呢?
第一,阎锡山的晋绥军兵力虽多,装备也不错,但战斗力其实并不强。虽然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时间很久,在他的经营之下,晋绥军在民国各军阀之中装备也可排到前列。
但是,由于军阀部队私军的本质,晋绥军的战斗力从来不以强劲著称。历史算得上悠久的晋绥军,除了后来另立门户的傅作义之外,也从未涌现出任何一个以军事才华著称的将领。而且即便是傅作义,也是以善守著称,而非进攻。

事实也确实如此,晋绥军在民国的所有军阀混战之中,很少取得酣畅淋漓的胜利。无论是与北洋军阀的战争,还是国民党新军阀的中原大战,阎锡山的晋绥军都败多胜少。
在红军在东征之前,晋绥军其实也并非没有与红军交过手。早在1935年,阎锡山就曾派遣麾下大将孙楚率数万人渡过黄河,进入陕西围剿陕甘红军,只不过被红军打了落花流水逃了回去。
所以,虽然装备精良、人数更多而且拥有地利,晋绥军却在战斗力方面远不是红军的对手。这也是为何红军进入山西之后如入无人之境的关键原因。
第二,邀请蒋介石中央军入主山西,其实是阎锡山“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平衡策略。
坐拥山西和绥远省两省的阎锡山,在中国民国时期当然算一个大军阀,但他却远算不上最强。

当时,位于华北的阎锡山面临三个最强大的对手,北方是野心勃勃试图吞并中国的日本,也是最强的一个。西边是长征到达陕北、兵力和人数虽小但却潜力巨大的红军,最关键的是红军还有百姓的支持。还有就是阎锡山的老对手,曾在战场上对决的蒋介石,蒋介石不但占据了江南膏腴之地,而且手段高超,拥有中央大义。
这三方任何一方都有灭亡阎锡山的可能,所以,阎锡山对于这三方势力也一直忧心重重。他将自己形容为“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一个都不敢跳破”。
而红军直接东征进攻山西,无疑打破了阎锡山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平衡。其中一个鸡蛋即将破损,无奈之下,阎锡山不得不引入看起来危害最小的蒋介石中央军,来继续达到三个鸡蛋的恐怖平衡。
第三,阎锡山担心,即使他拼了老命竭尽全力指挥晋绥军与红军作战,即便是取得胜利,晋绥军也必然损失惨重,会被蒋介石等其他军阀坐收渔翁之利。

如果不顾一切的与红军火拼,阎锡山有没有胜利的可能?当然是有的。然而,即使阎锡山真的击败了红军,他也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尤其是他赖以维持统治的晋绥军,必然伤亡惨重。这样一来,两败俱伤之后,阎锡山能否继续控制山西都犹未可知,他与红军血拼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深知老对手蒋介石性格的阎锡山再了解不过:但凡他露出任何一个弱点和破绽,蒋介石都会毫不犹豫的扑过来将他撕碎。
所以,虽然与红军并不是没有一拼的可能,但是阎锡山却不敢不顾一切的拼,因为他知道,拼下去的结果很可能只会便宜了蒋介石。
第四,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虽然比较成功,但对于山西人民的压榨也很重,民众革命的热情丝毫不弱于其他省份,甚至犹有过之。

阎锡山确实是民国各路军阀之中最会经营的一个,无论是他建立的山西兵工厂,还是对于山西的稳固统治,站在军阀的角度,他都是颇为成功的。
而且,以山西一省之地(绥远人口很少,经济很差)长期供养20余万大军,且有能力角逐天下,阎锡山自然是个很厉害的军阀。
但是,无论是办重工业还是供养他的20多万大军,阎锡山所有的资金来源,全都是对于山西民众的压榨。而山西本身就是一个山多地少、人口只有1000多万的省份,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省份。
靠这样一个省份供养20多万大军、还频频参加军阀混战,山西人民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当时,阎锡山对于民众的压榨,甚至已经达到到了敲榨吸髓的地步。

所以,当时的山西在阎锡山的统治之下,看似十分平静稳固,但是早已成为一片随时可能被点燃的火药桶。而红军东征,就是点燃山西的星星之火。这也正是红军东征之后,很快扩红8000人、筹款数10万银元的关键因素。
山西人民承受的巨大压榨和对于阎锡山反动统治的痛恨,阎锡山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不敢让红军在山西呆太长时间,否则的话,即使他竭尽全力击败了红军,蒋介石和日本人也没有趁火打劫,他对于山西的统治也就进一步瓦解。
所以,权衡利弊之下,为了防止自己失去山西老巢,阎锡山不得不捏着鼻子邀请蒋介石中央军进驻山西,帮他赶走红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23:26 , Processed in 0.0175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