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词,文学造诣达到了顶峰,最后2句千古流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2 06:29: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词,文学造诣达到了顶峰,最后2句千古流传                                                         2023-05-29 02:01                                       

这首我们都会的网红诗词,历经了千年依旧光辉万丈,年年都被人传唱
穿越历史的千年,来到宋词这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里面有数不尽的文学瑰宝,看不尽的国学文化。宋词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一直到了今天,我们依旧能感觉到它的光辉。宋词似乎是在漫漫长路踽踽独行的老人,手中提着光芒万丈的灯笼,指引我们走向诗词美好的彼岸。

古代赏月吟诗,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一种形式,自古有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豪迈,那么宋词必然有对月怀古之抒情。如果把情感寄托在月光上,那么月光和情感就是永恒的存在,王维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永恒的,我们总能在月光如洗的夜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欧阳修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永恒的,在月夜之中感受到这唯美的情怀;岳飞那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也是永恒的,在歌颂云月之中,充满着浓厚的爱国之情。

而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词,其本质上是家喻户晓的,是人尽皆知的,甚至我们年年传唱,成为了网红,在不知不觉间更成为了一种文化内核,永远伴随我们中华儿女的成长,我们称这样的诗词为永恒。苏轼就有一首词,历经了千年依旧光辉万丈,被我们记忆犹新,每到月圆之夜,我们举杯邀月,睹物思人,都会情不自禁击节而歌,这首词就是《水调歌头》,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词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浅析
这首词有题记,上面说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题记,苏轼告诉我们了《水调歌头》创作的时间和背景。丙辰年,就是公元1076年,此时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这一年在密州做太守。而中秋是中秋之月,也就是中秋佳节。在这样一个佳节当中,苏轼彻夜饮酒欢歌直到天明,喝得是酩酊大醉,于是作此词篇,后面的“兼怀子由”是这首词的动机,兼指的是同时,怀是怀念,而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其实古人都是有字号的,比如诸葛亮,字孔明;苏轼,字子瞻等等,而子由是苏辙的字,从这点来看,是苏轼想念自己的亲弟弟了,因此才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创作背景
苏轼写这首诗,难道只是一时兴起吗,其实是大有来头。苏轼与王安石由于在当时彼此闹矛盾,导致政见不统一,后来自求外放,离开京城在各地做官。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往密州,到了密州之后,开始了他孤身一人的生活境遇。两年之后,也就是1076年,适逢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苏轼看着月光如洗的天空,举杯邀月,一时之间喝得“糊里糊涂”,我们喝多了自然也就睡着了,而苏轼喝多了,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苏轼在题记里说是“兼怀子由”,如果苏轼不说,我们真的会误解成苏轼想念心中的那个她呢!兄弟之情写得如此缠绵悱恻,不禁让我们心中疑惑,为什么苏轼对自己的兄弟这么思念呢,他们还真是手足情深!

苏轼与兄弟苏辙一起学习,一起赶考,而且同科考中,第二年又一起参加考试,再次一起考中。当时的皇帝宋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我国以后有2位太平宰相,可见苏轼苏辙的名声已经传到了皇帝的耳中。兄弟二人之所以有这么深的情谊,才会引起苏轼无限的思念。他此时与兄弟苏辙已经分别了七年之久,虽然他的兄弟在离他不远处为官,但是当时朝廷对官员有很多限制,没有经过批准是不能随意见面的,因此才会长达七年之久。而此时中秋,联想到自己所处之地,心情不愉快,才豪饮一番,在酒意渐浓之际,思念亲人,才作此名篇。

诗词详解
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上片一开始就写酒,可见作者对酒的痴迷程度,酒与青天联系在一起,更加有了仙气,字里行间透漏出无尽的精气神。诗人把青天当作好友,于是把酒相问,更是代表了自己的洒脱和飘逸。下一句写到了宫阙,把这种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又往前推了一步,诗人用设问的方法,写出了世人们一个都想知道的问题,那就是今天的月宫是什么样子的呢?
紧接着诗人就要乘风归去,你看诗中所言乘风和琼楼玉宇,这是多么美好的人间仙境。这种乘风归去有点类似道教的羽化登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也代表了诗人开阔的心胸。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提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时的苏轼,正是那飘然欲仙的得道之人,也说明了作者的神仙心态。

但是后两句却急转直下,说“高处不胜寒”。诗人本想登上月宫一看究竟,却故意找出月宫的弊端,就是它太高了,也太冷了。试想人世间又何尝不是“高处不胜寒”呢?站得越高,往往摔得越狠,往往声名鹊起之人,曾经众星捧月,颐指气使,到如今无人问津,门可罗雀,又是何等的凄凉?最后诗人在月光倾泻的人间飘飘起舞,不去追逐那天上的明月,似乎是对人生的一种彻悟,在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诗人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生活,侧面表现出作者不愿在参与俗世纷争困扰之中,在人生境界上做了一次飞跃。上片笔力苍劲雄厚,词气飞扬,另人心驰神往。
下片中诗人重点在写感怀亲人之情,通过一系列的徘徊,最后难以入眠。这种难以入眠是一种泛指,说的是在中秋之月所有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是诗人的迁怒之情,明月你应该没有嫉恨吧,但是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月圆呢。诗人的情绪到达了一个小高峰,通过控诉月亮的“恨”来表达人间的“情”,埋怨明月与人为难,更加地写出了自己的苦闷之情。

下一句诗人用了一句宽慰自己的话,人生有悲欢,也有离合,不就正如月亮有阴晴和圆缺吗,人世间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就连月亮也并非十全十美的。诗人在这里用人和月亮做比对,在人生哲理的层面上又向前推近了一些,表面在为月亮开脱,实则是在为这不美满的世间开脱,这句话即便放到今日,依旧是那么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最后一句是全词的亮点,婵娟指的是美好,月亮上最美好的,自然就是嫦娥了。人世间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却要乐观对待。诗人把所有的意象都融入了这句话里,是对世人深深的祝愿,此句好似大海之中的一盏孤灯,又似茫茫大漠中的一湖清泉,给人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是彼此共同祝愿,希望你岁月安好,希望你一往如初。

观点总结
这首词是苏轼典型的代表佳作,在中国历史词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词意深刻,语句隽永绮丽,在清韵流转中,又能看到境界的壮美,句句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虚实交错,波澜纵横,在平静之中听波涛拍案,于动荡之中观禅语人生,最后两句用自信乐观的基调收束全篇,对读者来说,真是一种享受。
今日话题:你对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有什么不同的解读,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我们一起讨论交流。文|国学大观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09:52 , Processed in 0.00853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