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5年瞿秋白唱《国际歌》赴死,向敌人提出两个要求,令人潸然泪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7 07:17: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35年瞿秋白唱《国际歌》赴死,向敌人提出两个要求,令人潸然泪下                                                         2023-06-06 09:25                                       
                                        1935年6月18日,福建省长汀罗汉岭下中山公园,瞿秋白身穿黑衫、白裤、黑靴,站在亭子前照相,亭内桌上摆着四碟菜一壶酒。习习微风吹过,也带不走夏日的炎热,知了在树上声声地叫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人们听不清知了在呼唤什么,却看见这位36岁的先生从容照相,坦然喝酒、吃菜,然后唱起了《国际歌》。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他来郊游,实际上这是瞿秋白的最后时刻。

图|瞿秋白就义前照片
瞿秋白神态自若地走到罗汉岭刑场,找了一块较为平坦的空地,盘腿坐了下来,说:“此地甚好。”接着向刽子手提出了两个要求,刽子手对处决瞿秋白这事十分不忍,却不得不执行,只能含泪应允。
一颗子弹穿透他的喉咙,瞿秋白先生如神佛雕像般坐在那里,留下形体,却永远失去了气息。而他提出的两个要求,仍令今人潸然泪下,扼腕叹息,并将其视为中国的脊梁与尊严。
是什么样的人,在短暂一生中,得到众人甚至敌人的尊敬与缅怀?他的死令刽子手不忍,他的话让国人百年铭记。在生命最后一刻,挺起、保护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尊严!让我们一起抵达那个时空,去认识这个民国书生——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瞿氏世代读书、为官,是晋陵望族,明季巨富,世代有科名。但到瞿秋白出生前后,瞿氏家族已日趋衰败,濒于破产。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山水画,喜读医书,习黄老学,信奉道教,生性淡泊,长期无业,在家族中承担侍奉老母的职责。瞿母金璇,字衡玉,通晓诗书,爱好文学。
当时瞿秋白全家的生活,一靠伯父接济,每月按时汇款奉养母亲。二靠大伯母每年载柴米来常州。如此瞿秋白作为家中长子,虽有五个弟弟、两个妹妹,但他们的早期生活并不拮据。
瞿秋白,原名瞿双,后改为瞿霜,字秋白。他天资聪颖,年少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5岁入私塾,6岁进入冠英小学,11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在校园里,瞿秋白总是穿着简朴,书不离手,成绩突出,尤其是语文,他的作文常常被油印出来供学生欣赏,深受师长和同学称赞。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在清朝地方政府就职的伯父,随着清王朝覆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回到家中坐吃山空,再也没有余钱汇到瞿秋白家中;不久,瞿秋白的大伯母去世,每年的柴米也无人再送,这使瞿秋白家原本贫穷的生活雪上加霜。
家中经济一下子失去了依靠,陷入贫困之中,瞿秋白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这时他离中学毕业只差仅仅半年,却不能读完。对此,瞿秋白颇有感慨地说:“我们原来天天盼着孙中山,可是革命胜利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改不了。”
瞿秋白每天只喝一点点白粥,连招待朋友吃午饭,也是早上剩下的凉粥。他对早年挚友羊牧之说:“我还有点粥吃,乡下还不知多少人家连粥都吃不上哩!”
瞿秋白辍学后,在无锡一所小学担任教师,生活十分艰苦,已经到了日日典衣的地步。家中兄弟姊妹众多,一家嗷嗷待哺,全靠瞿秋白一人微薄的工资,因此借了许多外债。
一日,瞿秋白母亲捏着一沓厚厚借据流泪,仰天长叹道:“要等我七十岁,才能还清这些债!”她当时才40岁出头。1916年,家中无力偿还的债务,压垮了母亲最后一根神经。她写下几封遗书,请人代养子女,随后服下红磷火柴头和虎骨酒,自杀身亡。
瞿秋白次日赶回家中,因无钱收殓,举办葬礼,只将母亲用破席一裹,葬于东郊乱坟之中。“头七”刚过,瞿秋白不能在家久留,为养家糊口必须前去工作,他收拾好悲伤回到无锡。清明扫墓时,他含泪写下《哭母》,极寒贫困的生活,给瞿秋白上了人生第一课。

图|瞿秋白
母亲去世后,一家几口分散到各地,投亲奔友,甚至居住“道院”。原本团圆的一家人,如今七零八落,生死相隔。这极大刺激了瞿秋白,令他从中感悟到这个社会存在的大问题,且必须得到改变。都说经历是最好的教科书,国家不幸英雄幸,可这成长、感悟、成为英雄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些。
遭受家庭变故的瞿秋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入社会之中。面对黑暗的社会,满目疮痍的祖国,他怀着渴求知识、寻找光明的心情,告别家乡奔赴武昌,投奔堂兄瞿纯白,并进入外国语学校学习。在武昌,瞿秋白的身体已显出不健康的迹象,他被查出初期肺病。但瞿秋白只说无碍,仍然终日苦学,古今中外,上下求索,并在英语的学习上花费诸多精力。
1917年,瞿秋白跟随堂兄来到北平,考入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只因免交学费,瞿秋白在这里学习了俄语,自修英语、法语,并研究文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新书刊,接触进步思想。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平爆发。瞿秋白积极组织和领导本校同学,参加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瞿秋白带领学生们上街游行,他在演讲时被警察抓住,关押5天后获得保释。次年春天,加入李大钊建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同年,瞿秋白得到机会,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那时苏俄刚刚经历战火,条件极为恶劣,瞿秋白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苏俄的征途。他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记者,是新闻界的先驱。
1921年7月,瞿秋白在苏俄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进行了简短交谈,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春,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的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列宁
回国后,瞿秋白在党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新青年》等担任主编或编辑。在此期间,他翻译了马列主义的重要著作,写了大量政治理论文章。在中国,瞿秋白是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充分理解、传播和运用的先行者。
此外,瞿秋白还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国情,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广泛研究,提出精辟的见解,为党的思想建设奠定了基础。
1923年底,瞿秋白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瞿秋白来回奔波于广州和上海,为两党合作做出了重要努力。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瞿秋白看清了国民党的面目,无法再做“和事佬”,毫不犹豫组织反帝爱国运动,坚决拥护共产主义,并创办了我党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
随着革命发展,瞿秋白敏锐地觉察到国民党戴季陶主义的危险,发表长论,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其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的实质。并表示十分赞赏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顶住压力,为它写序出版,广为传播。同年,在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瞿秋白被选为中央委员,成为中央领导核心成员。
1927年7月,共产国际指定瞿秋白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全党工作。在党的艰难时期,瞿秋白为恢复我党战斗力、开辟革命新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
瞿秋白自认是一个书生,像他父亲一样淡泊名利,一度成为革命领导人,是时代的责任使然。瞿秋白没有做领导人的愿望,但责任在他身上,他竭尽全力去做,在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中,瞿秋白最富有自我解剖精神。
此时,瞿秋白已经放下领导人的重担。但他早已重病缠身,留在上海养病。在此期间,与鲁迅、茅盾等大文学家结下了深情厚谊。
1934年10月,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做出长征的决定。长征前夕,中央苏区只剩瑞金、长汀等几个县。为保证红军主力顺利转移,从中央到地方仍保留一套架子,以迷惑敌人,因此留下了一批干部。

图|毛泽东
其中包括项英、陈毅、瞿秋白、何叔衡等,大批富有党性和斗争经验、熟悉各方面工作的优秀同志。毛泽东对此评价说:“红军留下了一些最有才能的指挥员,很多这样的共产党领导人都是自愿留下,准备牺牲自己的。”
为了秘密转移,让表面上一切看起来与往常无异,中共中央特别指示:《红色中华》照常发行。在整个编辑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瞿秋白是第一人选。事实证明,瞿秋白不负重托,直到红军主力撤离近一个月,国民党军队才后知后觉采取行动。
按照当时毛泽东的意见,他希望瞿秋白跟随大部队进行长征。瞿秋白留在瑞金,还有他自身的因素,当时他健康状况极差,难以承受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战争和医疗困难,无法和大部队一起行动。
综上多重考虑,瞿秋白暂时留在根据地继续开展工作。1935年2月,瞿秋白病情愈加严重,党中央派专人护送瞿秋白去上海接受医治。24日,瞿秋白与党政机关,包括数百名后勤人员,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不幸被国民党军队逮捕。
不久,鲁迅收到一封特殊的信,封信盖着蓝色印章——证明已过严审,来自监狱。信封署名“林琪祥”。鲁迅展开信观看,信中道:吾友,许久不见,甚是想念。吾略习医术,岂料落入共匪之手,为其医伤治病。不日,竟遇国民军,被当做共匪抓入狱中。吾非共产党人,兄可证明,有殷实铺保,可释放我。另,狱中衣单,长夜凄寒,食不果腹。若得兄作保,不胜感激,企盼。

图|鲁迅
鲁迅没有叫做林琪祥的行医朋友,这封信初看让人摸不着头脑,是寄错信了?并不是。犀利的鲁迅一眼就看破其中禅机:林者,双木也;双木即“双目”,为“瞿”字上半部。这是瞿秋白的求救信!
瞿秋白和鲁迅有何关系?原来瞿秋白是鲁迅的平生知己,鲁迅救助瞿秋白也不是第一次。早在瞿秋白翻译马列著作时,便与鲁迅开启神交之旅,未曾逢面的他们,共同开辟了文化革命第二战场。直至两人初次碰面,一见如故,谈至深夜始别。
为了表明对他们之间友谊的重视,鲁迅书写了一条幅赠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毋庸置疑,鲁迅在文学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他个性却极度不受欢迎,俗称人缘差、脾气大、多疑,能做他的客人乃至朋友是很不容易的事。
徐志摩曾说:鲁迅先生脾气捉摸不透。鲁迅学生兼好友冯雪峰回忆,与鲁迅第一次见面,对坐无言,压力山大。而鲁迅自己也曾在日记中记载,某同事来自己家里对坐良久,苦甚。
对不愿见的人,鲁迅更是干脆不见或直接发出逐客令,根本不花时间与其周旋。而在《鲁迅与瞿秋白》中,生动描绘了鲁迅初识秋白时的表现 :“鲁迅对这位稀客,款待之如久别重逢。”
瞿秋白也在给鲁迅的信中曾写道:我们是这样亲密,和你说话就像是和自己说话。鲁迅很高兴地给他回信,也以“敬爱的同志”相称。
而在鲁迅与友人的通信中,以“敬爱的同志”相称极为罕见。鲁迅还把瞿秋白的杂文编入自己的杂文集,使其广为流传,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图|瞿秋白
白色恐怖时期,瞿秋白被国民党重金悬赏,处于被特务追捕的危险中。1932到1933年,瞿秋白夫妇曾四次到鲁迅家避难,有时长达一个月。鲁迅总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无微不至地关怀、保护瞿秋白。得知瞿秋白被捕,鲁迅迅速展开营救,他不顾自己正在生病,四处奔走,彼时并不富裕的他到处筹资,尽一切努力营救秋白出狱。
眼看计划就要成功,却在报纸上看见瞿秋白身份暴露的消息,这无疑是惊天霹雳。多日来,所有努力付之一炬,瞿秋白的性命已无可挽回。短短几天内,究竟发生了什么?瞿秋白的身份为何会暴露?我们且一一看来。
瞿秋白被捕后,自称林琪祥,是医生,被送到宋希濂手中,接受审问。宋希濂曾加入共产党,后追随老蒋,时任国民党某师师长。瞿秋白的描述如他写文章般使人身临其境,敌人相信行医之路是他的亲身经历,如有人保释,便可出狱,就连宋希濂也未有怀疑。
1935年4月下旬,蒋介石从南京发来密电称:“据可靠情报,共匪头目瞿秋白在你部俘虏群中,务必严密清查。”原来,瞿秋白入狱不久,国民党抓到为救瞿秋白牺牲的万永诚妻子徐氏。
徐氏作为共产党高官之妻,知道不少党内机密,包括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的消息。她经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供出了瞿秋白的身份。
随后,吴淞涛亲自审讯瞿秋白,他带着郑大鹏指认瞿秋白身份。经反复确认,眼前人确为瞿秋白无疑。瞿秋白的真实身份被指认出,他却丝毫没有慌张,低头一笑说道:“时至今日,我也不必伪装,瞿秋白正是在下。十多日来,什么林琪祥,什么赤脚医生,上海人的笔供和口供,都是我编的,你们就当是一篇小说吧,想必还算精彩。”

图|蒋介石
6月17日,老蒋给宋希濂下令:立即处决瞿秋白,并拍照检验。当晚,宋希濂等人无奈做出决定:次日十点于罗汉岭执行枪决。
宋希濂曾受瞿秋白教导,是他的学生。对于处决瞿秋白宋希濂千般不忍,万般无奈,在政治立场跟前,在蒋介石的压迫之下,自己既然救不了瞿秋白,只能好酒好菜招待他。
早晨八点,瞿秋白像往常一样泡了杯浓茶,坐在窗前。他写下绝笔诗《卜算子》:“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九点,瞿秋白在国民党众人的簇拥下,安之若素走出大门,像去郊游般,路人和记者都看不出是谁要被拉去枪毙。
酒足饭饱,他照完最后一张相片,唱着《国际歌》,走到罗汉岭刑场,找了块空地,盘腿坐下,提出两个要求:第一,要坐着死不能跪着死;第二,子弹不要打我的脑袋。
最后,瞿秋白当场做了演讲:“中国共产党万岁!胜利必将属于我们!祖国的未来必然光明!这片大地必将是赤旗的世界!”是的,现在一切尘埃落地,红旗在春风中飘扬,可是瞿先生却没有看到。一声枪响穿透山川,划破长空,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事后,宋希濂抹了抹眼泪,亲自买了一口上好棺材装殓,将先师瞿秋白葬在中山公园旁。宋希濂晚年多次回忆说:“共产党不计前嫌,但我为此悔恨终生……”
在瞿秋白被杀害后,鲁迅沉痛道:“人被杀掉,作品是不能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他不顾自己病情恶化,抱病整理、出版了瞿秋白的遗著。

图|瞿秋白烈士塑像
瞿秋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昂首挺胸,撑起民族的脊梁和尊严。他用短暂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闪耀着永恒的光辉,他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谨以此文纪念瞿秋白先生,千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3:39 , Processed in 0.0078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