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11 20:34: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研究                 

2023-07-11 18:04                                       

摘要:“长安” 乃唐诗一大文学意象,是盛唐长安文化下的产物。唐诗中的长安意象众多,主要以都城与景观意象为主,深受都城文化、地域文化与长安情结影响,蕴含着多层文化意蕴,乃进一步体悟唐诗风骨神韵的一大新视角。
关键词:唐诗,长安,意象,文化隐喻

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秦岭以北,渭河以南,即今天的陕西潼关以西、宝鸡以东的大部分地区,此地地形险要,土壤肥沃,河流纵横,苏秦曾在《战国策》中称赞其沃野千里,可谓之“天府”。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处定居、繁衍,乃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长安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既是时空融合下的文化符号,亦是人文精神符号。
“长安”之名,始于秦代,作为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其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帝都文化”。 作为帝都,长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成为了中国“帝都文化”的象征。就诗歌领域而言,长安文化既是重要发祥地,亦是孕育诗歌文化的沃土。

一、唐诗中的“长安”意象
长安作为建都立业的首善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歌咏长安的诗歌层出不穷。及至唐代统一天下,长安作为帝都,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出将入相理想的唯一寄托,因而有唐一代,吟咏长安的诗歌比比皆是,在历代歌咏长安题材诗歌中独树一帜。
所谓“意象”,是诗人对客观物象情感外化的产物,因而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既包括长安都城意象,也包括长安景观意象,此二者共同构成了别开生面的长安意象。而长安意象下的“长安情结”,则是唐代文人生命意识与精神世界的现实关照。
长安作为都城,早在唐代之前,诗歌中就已出现长安意象,随着历代文人的歌咏,长安意象的内涵愈加深刻。
有唐一代,长安地位骤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乃大唐盛世文化的象征,为唐人所神往,唐代文人无不踏足长安,无不歌咏长安,“长安”这一意象在众多文人的吟咏下熠熠生辉。
作为都城意象,长安大都呈现出恢宏大气、壮丽繁盛、雍容气派,如唐太宗李世民以王者姿态作《帝京篇》,旨在夸耀长安城之雄奇壮丽,诗人卢照邻作《长安古意》则着力描绘长安城的雍容华贵,皆在赞颂都城长安的不凡气象,令人叹为观止。

一般而言,长安景观意象包括自然景观意象与人文景观意象二者。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终南山乃其最具代表的自然景观,唐人吟咏终南山的诗篇不在少数。
其中以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诗最具代表性,王维笔下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独具雄伟之风貌。
长安的皇城与天街作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在唐诗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大借皇城来抒发自己积极入仕的心境,如“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而天街则被寄托了诗人渴望仕途升迁的强烈心愿,如“九衢风景尽争新,独占天门近紫宸”。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意象在不同时期唐诗中的情感表现有所不同。初唐诗人眼中的长安面貌全新,皆在描绘长安的恢宏华丽;盛唐时期,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们则为长安意象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此时的长安成为了大唐盛世的象征。
中唐安史之乱后,长安风光不再,诗人笔下的长安意象多了几分凄凉感;晚唐时期盛世早已消失,诗歌中的长安意象只剩下了荒凉与落败。
有唐一代,文人对都城长安有着强烈的眷恋。唐代求仕途径多元,科举当先,干谒、漫游为次,文人们纷纷涌向长安,因而长安乃其理想寄托与实现抱负之地。
即使是无缘留在长安,文人皆对长安魂牵梦绕,例如孤傲的李白,在长安仅三年后便被赐金放还,但长安意象在他的诗中从未消失,甚至曾发出“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的无限感叹。

二、唐诗中“长安”意象生成根源
在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长安这一意象的影子,且皆为长安意象赋予了不同的思想意蕴。究其根本,长安意象的形成主要与长安的都城文化以及唐朝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作为历史都城,长安本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唐王朝的兴盛,使得其地位达到鼎盛阶段,具有至高无上性。
此外,唐朝时期,文化政策包容,科举制度完善,而长安正是其施展才华的最佳理想场所,极具现实吸引力。
以李白为例,其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是与三次入长安的经历密切相关的,独具盛唐文化底蕴与时代气质。李白所作含有长安意象的诗歌既有对繁华长安的热爱,亦有对深厚友谊的赞颂,亦不乏对统治者的讽谏劝诫,因而长安意象寄托着李白独特的情感体验。
地域文化是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产物,长安地处关东,自然归属于关陇文化。长安一带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大唐盛世之貌孕育了众多的长安意象。
其中曲江意象最具代表性,唐代诗人歌咏曲江,不只是因为曲江风景秀丽,还是基于曲江独特的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长安意象的形成深受唐代文人的“长安情结”影响。作为唐王朝的京城,长安的繁华富庶绝无仅有,因而在唐代文人眼中,长安乃盛世之地、人间天堂,亦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场所,承载着其人生悲欢离合之感。
有鉴于此,所谓“长安情结”,正是由唐代诗人们的生命意识与人生体悟沉淀而成,是唐代诗人们的精神支柱与理想寄托,激发着他们不断进取,亦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唐诗风骨神韵的内核所在。
唐时长安意象是与唐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的,其文化内涵在唐王朝的不同时期截然不同。盛唐时的长安意象朝气蓬勃,乃皇权的象征。
安史之乱后,长安意象转向残败,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重要体现。中晚唐时期,长安意象多了几分无奈与落寞。
唐代以长安为主题的诗歌众多,且内容十分丰富。在唐人的不断书写之下,长安已然成为了诗歌史中的一个鲜明意象,且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体验,无数诗人为之神往,浓郁的长安情结显露无疑。

三、唐诗中“长安”意象的文化隐喻
唐朝300年间,文人们赋予了长安意象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丰富了长安书写,使得长安意象颇具文化隐喻。具体而言,唐诗中的长安意象的文化隐喻主要包括建功立业、淡泊隐逸、浪漫唯美。
唐时长安繁华富庶,八方来贺,乃太平盛世的象征,亦是文人实现理想之地,因而诗人们抱着仰望的心态书写长安,不仅在诗歌中大肆赞颂长安之辉煌璀璨,还表达着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于唐代诗人而言,长安就是前进的灯塔,贯穿其生命历程始终。唐代诗人始终以建功立业为己任,几遭贬谪、外放从未气馁,始终保持着独有的自信与豪迈,一直将长安当作实现自我抱负的圣地,而唐诗的独具一格正与建功立业的文化隐喻密不可分。
山水田园诗至唐朝发展至高峰,而长安的自然山水在诗人们的生动细致描绘下,愈显钟灵毓秀。
与前代诗人所不同的是,唐代诗人不受功名利禄羁绊,在寄情山水时,心灵澄澈,且能将人生体验诉诸其中,终南山、渭河在他们笔下浑然天成,是其内心真实写照。

在唐诗之中,长安不仅是都城,更是浪漫之城,好似心灵的桃花源,颇具浪漫唯美之意境,其中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诗中的长安城极具含蓄之美,崔护也由此青史留名。
由于唐代社会富足,长安城中常举行各类游玩活动,无数诗人为此赋诗一首,是研究唐时长安现实生活的最佳史料,如“跳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此外,唐诗中亦不乏描绘长安四时景物的诗句,皆是长安文化的折射,彰显了长安唯美之景象。
综上所述,诗歌本就承载着文化,唐诗亦是如此,而唐诗中的长安书写亦是盛唐文化与长安文化的折射,也能体认唐长安城在文化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透过唐诗中的众多长安意象,不仅可以窥见唐时长安文化之繁盛,亦有助于领略诗意长安以及唐代帝都文化特质,方显盛唐文化底蕴与时代气质。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赵俊、房日晰等.唐代诗人咏长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罗时进.唐诗演进论[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4] 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5] 许结.插图本中国文化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6] 康震.唐长安城宏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7] 陈植愕.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 黄元英.长安情结与唐诗风貌[J].湖北社会科学,2007.
[9] 牛文明,韩鹏飞.唐诗中的长安文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0.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8:51 , Processed in 0.00952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