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4年,四川菜农被中央找到,亲手摘下挂了33年的遗像!咋回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10 21:51: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84年,四川菜农被中央找到,亲手摘下挂了33年的遗像!咋回事?                                                         2023-08-09 09:20                                       

       1984年,一位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首长,亲自开车到四川农村寻找一位老农。
老首长开车到地里时,这位老农还在种菜浇水,完全不知道邓小平、秦基伟、金日成、彭德怀四位中朝两国重量级领导人一直在牵挂着他。
一个平平无奇的四川老农,为何能引起这么多国内外高层领导的注意?他到底是谁?又和这些首长们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一切要从1926年讲起。

从被迫抓壮丁到二等功战斗英雄
柴云振,1926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的岳池县大佛乡,家中几代都是贫农,所以自幼就跟着父母给地主家干活。
不但没有什么读书识字的机会,而且小小年纪就经常要干重活,但好在柴云振身子骨硬,没有被繁重的农活压倒,反而还练就了一个扎实的身体,成为了一个种田好手。
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连安安静静种地也是一种奢望,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17岁时柴云振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被迫加入国民党的队伍后,国民党内部长官贪污军饷、腐朽腐败,还任意欺压、打骂士兵,让柴云振十分厌恶。
所以每逢与共产党的队伍遭遇,柴云振总是故意不瞄准或者有时候干脆直接躲起来拒绝参战。

图-国民党抓壮丁
直到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柴云振投诚到了共产党的队伍中,成为了解放军15军45师警卫连的一名战士,才真正得到了发光发热的机会。
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后,柴云振震惊了,这是一个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的队伍。
纪律严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爱护同志,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是一个让自己想为之奋斗一生的好队伍。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柴云振所属部队作为先遣部队为全军开路,在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极高的思想觉悟下,柴云振作为机枪手一马当先。
队伍上岸后,一处地堡阻碍了队伍的前进道路,面对这样的困境,柴云振悄悄匍匐前进,找准一个最佳位置架好机关枪,朝着地堡里的敌人们一通疯狂扫射,这场战役中柴云振所在部队缴获了三挺重机枪和弹药无数。
战役结束后柴云振被授予二等功,成为了渡江作战的英雄。
但这还不是柴云振最伟大的功绩。

图-渡江战役
血战朴达峰
柴云振之所以受到中朝两国的高层领导人关注,源于他在朴达峰一战中堪比开挂的操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旦朝鲜被攻下,新中国难免唇亡齿寒。
于是还未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恢复元气的新中国,毅然决定出兵朝鲜,援助朝鲜兄弟,柴云振也在队伍之中,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

图-抗美援朝
1951年4、5月间,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打响。
战役进行到尾声时,志愿军开始北撤,而就在此时联合国军以4个军13个师的兵力,在400多公里的全战线上展开了疯狂的反扑。
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我志愿军战损人数已接近8万,物资也消耗殆尽,柴云振所在的部队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喝的是搀着黄土的水,吃的也只有没什么营养的炒面,有时甚至炒面都吃不上。
但就在大部队快速北撤之时,柴云振所部收到了军长秦基伟的命令:
“为了掩护志愿军总司令部和伤员们撤退,四十五师必须即刻赶赴朴达峰,阻止联合国军北上反扑,哪怕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敌人阻止在一线之外10天!”
前面是装备精良、人数远超自己队伍数倍的敌军,后方是曾经并肩作战的队友和亲人,所以军令一下,即使是缺衣少食的四十五师也决然地奔赴一线,用血肉之躯为战友们换一条生路。

图-秦基伟(1914.11.16—1997.2.2),湖北省红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朴达峰,位于金化西南约六十多里,主峰山势陡峭,覆盖着厚厚的林木。
一旦被敌军从这条防线撕开了口子,敌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对正在北撤的志愿军司令部、后勤部和后方医院的医生以及伤员们展开追击,所以这是联合国军进犯金化的必经之路。
四十五师的战士们到达朴达峰后就隐蔽在密林中等待敌人的到来。
1951年5月30日,朴达峰阻击战的第一场战斗打响了。

图-朴达峰阻击战
其实美军侵略军的第二十五师下辖的两个连,在5月28日就到达了朴达峰的山脚之下,但由于与志愿军的长期交战,对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心有余悸,所以畏首畏尾地徘徊了一天才发动了这次试探性的攻击。
拂晓,敌军发动了轰炸,借着轰炸机的掩护,敌方一个营的兵力乘坐着汽车、开着4辆坦克向我军发动了进攻。
敌人的飞机如密密麻麻的马蜂轰鸣而来,炸弹急风骤雨一般洒下,本以为靠着武器优势就可以轻松赢得初战,但敌军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试探性的攻击马上就遇到了志愿军的坚强阻击。

一声冲锋号响,志愿军战士抄起家伙,冲向敌人,手榴弹、刺刀齐上阵,很快就消灭了敌人的尖刀团。
接着敌人又发起了四波进攻,都被英勇的志愿军粉碎了。
仅这一天,志愿军四十五师的战士就打死了一百五十多个敌军,而我方只有一人阵亡,两人轻伤。
5月31日,美军再次组织了8次不间断的轰炸和冲锋,但都一一被志愿军战士粉碎了。

久攻不下,美军恼羞成怒,集中数门大小口径的大炮,配合飞机进行不间断地狂轰滥炸。
9个小时内,密密麻麻的炸药和炮弹疯狂倾倒在朴达峰山脊上,9个小时的轰炸结束后,朴达峰的百年密林已然变成了一片焦土。
失去了森林的掩护,志愿军们暴露在了美军的视野中,只得正面硬刚,迎战敌军一轮又一轮的冲锋。
七连连长郭新年,下巴被炸了一半,数次昏迷,还坚守在指挥一线。
靠着残存的意志,在短短的时间内扔出去30多个手榴弹,手上缠满了拉火弦,到死前还高呼着:“保卫祖国,解放朝鲜,保卫世界和平.......”

从凌晨三点起,联军在飞机的配合下进行了长达9个小时的轰炸发起了无数次冲锋。
而志愿军做的是坚守、坚守,再坚守!
第五天第六天,联军的指挥官已经近乎疯狂!他们集中了所有能调到的兵力、飞机、坦克、大炮,丧心病狂地进攻。
密集的攻势和悬殊的装备差距下,志愿军损失惨重,七连、九连的官兵全部阵亡。

以一敌百“战神”柴云振
千钧一发之际,柴云振接到了战斗命令:以一个班的兵力,夺下一个山头。
但这时的一个班也不剩什么人了,加上柴云振在内,仅有最后十一个人!而敌人却是漫山遍野。
面对数量庞大的敌人,柴云振用上了毕生所学,靠着灵活的战术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以一敌百。
带着全班的战士冲锋陷阵,用冲锋枪杀出了一条血路,夺下了两个山头,并且将敌人的指挥营营长歼灭在了地堡中。
夺下两个山头后柴云振和战友们将敌军的尸体聚集起来用作掩护,收集敌军物资补充枪支弹药。
充分利用地势优势,将4个手榴弹捆成一捆,精准地扔向联军,再配合机关枪和冲锋枪向敌人连番扫射,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冲锋。

图-朴达峰阻击战
6月5日凌晨,朴达峰阻击战已经持续了8天,惨烈的战斗稍歇,柴云振发现,全班除了他以外,伤亡殆尽。
而就在这时,柴云振做出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决定:主动出击。
原来柴云振发现,在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藏着一个敌军指挥所,地堡里的联军正在利用高地的地势对志愿军进行猛烈的轮番扫射。
即使山头上只剩自己,柴云振还是选择了主动出击,拿下联军的指挥所。
端起冲锋枪,把所剩不多的手榴弹全部装在身上,柴云振悄悄靠近联军指挥所。
靠近之后猛然发起冲锋,柴云振先快速地将数枚手榴弹扔到地堡中,爆炸过后举起冲锋枪疯狂扫射,击毙了联军指挥所的指挥官和数名敌军。
柴云振犹如天降神兵,直接吓破了其余敌军的胆,敌军们纷纷向山下奔逃而去。

柴云振乘胜追击,发现还有最后一个美国士兵距离自己只有不到10米,于是一个箭步冲上去,对准这个美国大兵的脑袋就是一梭子,但枪竟没有响。
柴云振当即与这个美国大兵扭打在一起。
这美国大兵还是一个黑人,又高又壮,两人疯狂扭打,美国大兵抓起石头使出吃奶的力砸向柴云振,鲜血顺着柴云振的脑袋流下,把两人都染红了。
你死我活之际,柴云振并没有慌忙,而是伸出手去攻击美国大兵比较脆弱的眼睛,不料右手食指竟被大兵死死咬住。
美国大兵此时求生欲爆发,边咬边拼命用石头砸柴云振,见柴云振如此不要命,大兵只得趁着柴云振昏沉之际冲下山去。
柴云振,虽已半昏,但还是凭着毅力和精准的枪法,捡起美军的射击枪向逃跑的美国大兵射击。
柴云振扣动扳机,但枪没有响。原来柴云振的扣动扳机用的右手食指手指已经被美国大兵咬断了。
他火速换左手持枪,枪终于响了,跑出去10米远的美国大兵应声而倒,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制裁。

图-一级英雄柴云振
当增援部队赶到时,柴云振浑身是血,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痕,已经昏迷,不省人事。
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带领班上的战士打下了三个敌军的堡垒,歼敌200余人,其中仅他自己就击毙了敌军100余人,还包括了三个营长级别的美军指挥官。
朴达峰阻击战结束后,时任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当即给柴云振的长官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发电致谢。
1952年,志愿军政治部发布一号令,授予柴云振特等功臣以及“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图-彭德怀
受伤退伍,归家种地
而对于这些荣誉和嘉奖,柴云振竟然一律不知。
原来,昏迷的柴云振被赶来支援的战友送到医院后,由于伤势实在太重,一直昏迷不醒。
彭德怀总司令和杨成武副司令等人先后到医院探望后,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柴云振,从鬼门关抢回这位大功臣。
于是,部队派出专机,从战地医院将柴云振送回了内蒙古包头接受更好的治疗。
所以当柴云振醒来时,自己已经回到了祖国的大草原上。

图-杨成武
经过了近一年的治疗,柴云振慢慢恢复了身体健康,但右手食指却被永远留在了战场,柴云振也和原部队失去了联系。
身体落下了残疾,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找到部队,让部队来养着自己?
柴云振最终选择了回家,直接在医院办了复员手续,拿着上级发的80元补助费,和1000斤的大米票据回了老家四川。
此后,柴云振回到了四川岳池县的农村,脱去军装,当起了农民。

不忘初心,奉献乡里
回到老家后,柴云振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
他帮助乡里,主动给一位穷得揭不开锅的老乡送了10斤的粮票,还主动带头和妻子举办新式的婚礼,不按传统那一套送彩礼收嫁妆。
在组织的安排下,柴云振在四川省岳池县大佛乡,先后担任了大佛乡乡长、农业合作社社长、石灰厂厂长、岳池县裕民公社党委书记等职位,继续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

图-柴云振
人民公社运动时期,也是三年严重困难的时期,农村陷入了饥荒之中。
柴云振结束了三天的工作回到家中时,自己的二儿子已经重病,气若游丝,就连药也喂不进去,喂一口吐一口,柴云振和妻子在床边死死守着孩子,一夜都没敢合眼。
但还是事与愿违,天刚刚亮,柴云振就听到了妻子凄惨的哭声,床上的孩子已经去了。
孩子骤然离世,柴云振和妻子悲痛欲绝,这让看惯了生离死别的柴云振更加感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于是他带头支持农民承包土地,但被打成了右派,彻彻底底成为了一名农民。

图-老照片-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社员们在排队领饭
活着的英雄
柴云振在家乡岁月静好的种地时,党和国家却是一直在为柴云振悬心。1982年中央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找到英雄柴云振。
作为军情联络长的温铁汉,走遍了山西、河南、湖北......直到在山西寻访到柴云振的战友孙洪发,才得知柴云振好像是四川人。
这一消息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温铁汉将情况反映给上级,中央立即支持,邓小平指示:
“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在云、贵、川各大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一定要尽快找到柴云振的下落。”

图-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
随后,《四川日报》《云南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等报纸连续数天刊登了《寻找特等功臣柴云振》的寻人启事:
“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柴云振,原是我部 3 营 8 连 7 班班长,在朝鲜朴达峰阻击战斗中身负重伤,断了一根指头,战后与部队失散。请本人或知情者看到启事后及时与原部队联系。湖北省孝感市 XXXXX 部队。”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9月,柴云振的大儿子看到了这则启事,读后,他猛然发觉这个人好像就是自己的爸爸。
联想了柴云振经常和自己讲朴达峰战役,更是越发肯定这就是自己的父亲!

柴兵荣当即劝说父亲回部队去,但柴云振拒绝了。
柴云振认为,自己活着已经是万幸,真正的英雄都死在了战场上,他没有脸面依靠战友的牺牲让国家养自己。
最后还是柴兵荣说:“就算不要国家养,你难道不想见一见自己的老战友,老首长吗?”这句话触动了柴云振。
1984年10月,从朴达峰战役结束后就失联了33年的战斗英雄终于被寻回!

1985年10月,柴云振再次踏回了朝鲜,他身着戎装,却不再是为了战斗。他和其他战斗英雄,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35周年纪念日。
在朝鲜纪念馆里,柴云振看到了自己的照片挂在战斗英雄遗像陈列处,他站在自己的“遗像”前,百感交集。
“我还活着,请把这画像给我吧。”柴云振请求。
他亲手摘下了自己的“遗像”:“我不是英雄,英雄都没能从战场上回来!”

柴云振回归部队后,党和国家为柴云振落实了英雄待遇,而柴云振也做到了像他期望的那样没有让国家养自己,而是继续铺路造桥、为人民服务。
2018年12月26日,柴云振老人逝世,青山含悲悼英雄,江河呜咽哭忠魂,各界200余人自发在四川十里长街送别英雄。柴云振结束了英雄的一生。

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人均战神,柴云振的战绩简直是开挂般的存在。
但其实哪有什么天降神兵,柴云振也不过是肉体凡胎,我想当手指被咬掉的那一刻,他也是很痛的吧,只不过背后即是祖国,英雄无路可退,唯有一战,才能换来祖国安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8-27 07:15:03 |只看该作者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3-9-9 01:14:50 |只看该作者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20:47 , Processed in 0.0101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