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海容收到告状信,毛主席读后泪水长流,指示汪东兴:拿出300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02:32: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王海容收到告状信,毛主席读后泪水长流,指示汪东兴:拿出300元                                                         2024-01-11 11:38                                            发布于:山西省
   
                                

1973年春天,一封陌生的来信经王海容,送到毛主席的手里,毛主席读信后,竟控制不住地泪水长流。

这封信,让许多人的目光迅速聚焦到一个普通人的身上,也关注到一批特殊的群体:下乡知青。

这名普通人,叫李庆霖,1929年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县(已撤销)一个贫困家庭的平凡人。他的祖父当过乞丐,父亲当过学徒,母亲打工供养一家人生活。在战火连绵的时代,在温饱难捱的环境中,父母还是节衣缩食,给了李庆霖读书的机会。

李庆霖也知道学习的机会是多么来之不易,他读书时发奋刻苦,凭着自己的努力,1948年,李庆霖被分配到莆田县黄石镇沙坂小学,任小学教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庆霖被政府留用,继续任教。

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李庆霖也有了自己安稳的新生活。1951年,他结婚了,妻子是个善良朴实的农家姑娘,叫张秀珍。婚后,二人儿女双全。

看上去,平凡却又顺遂的一生!

李庆霖和许多老百姓一样,当然知道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崇敬、爱戴毛主席,感谢党中央、毛主席让他们这些百姓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有一天,他竟然真的和毛主席产生了交集。

是因为他的儿子李良模。

李良模是李庆霖和张秀珍的大儿子,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即知青。

早在1955年,毛主席就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就开始组织农场,积极鼓励、年轻人,到农村去,参加垦荒运动。

1969年,年轻的李良模受党中央、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毅然决定报名下乡。李良模到农村去,上山下乡,参加农业劳动,可也面对着日常生活问题,口粮不够吃,生活极其艰难。

李庆霖为儿子的情况忧心不已。一方面,孩子上山下乡务农,接受实践锻炼,他很支持和赞同;另一方面,面对孩子生活上、甚至是温饱上的困境,他无能为力,迫切地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周总理与知识青年亲切交谈

绝望中,李庆霖想到了给党中央、给毛主席写信。

他毕竟和远在中南海的毛主席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李庆霖想到了“曲线寄信”的办法,写完两千多字的长信后,李庆霖选择将信寄给王海容。

王海容,1965年就进入外交部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头条、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站在毛主席身边的她,人们对这个年轻的姑娘不甚了解,可她的显赫身份、神秘光环,还是让她成为深受大家关注的人物。

李庆霖当然对王海容也没有多少深入的了解,但却知道一点,王海容能见到毛主席。

思虑再三,李庆霖鼓起勇气,将自己写的信给王海容寄了过去。当然,把信寄到外交部,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王海容帮忙交给毛主席;一种是王海容没有转交,李庆霖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

王海容(左四)

结果是,王海容选择了前者。

1973年4月下旬,王海容将李庆霖的信送到了毛主席的手里,毛主席认真地读了起来。

  信中,李庆霖如实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儿子李良模的经历,他情真意切地写道:“我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的。可是,我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

他字字真切,言明儿子、或者说是许多知识青年的困境,毛主席读之,也难以压抑自己的情感,知道百姓的苦楚,他的眼泪掉了下来。

毛主席当即向汪东兴作出指示: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他亲自给李庆霖写了回信: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泽东”

这封回信连同300元,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寄往李庆霖的家乡。

而另一边,李庆霖在向王海容寄出信后,内心就忐忑不安。他不知道这封信究竟会收到怎样的反馈。

很快,李庆霖就得知了结果。5月初的一天,他收到了印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字样的信,他心中“咯噔”一下,又紧张、又激动、小心翼翼地将信封拆开,看到了毛主席的关怀,还有300元。

信中只有短短几个字,李庆霖看了一遍又一遍,忍不住泪流满面;寄来的那300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李庆霖小心翼翼地用红绸包好,保存起来。

周围邻居们听说这件事,皆闻讯来到李庆霖的家中,争相抚摸李庆霖拿来包钱的红绸,还不忘叮嘱李庆霖:“这是毛主席送来的钱,不能乱花了,要用红纸包好,传给子孙后代。”

毛主席记挂的不止是李庆霖一家,还有许多的知识青年。

毛主席给李庆霖回信的第二天,周总理就主持召开中央会议,讨论关于知青的问题。在李庆霖的家乡,中共莆田县委组织干部实地考察。

在中央领导、以及地方领导的关怀下,许多知青的生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就连一些女知青收到欺负的恶劣事件,也得到严肃处理,周总理亲自下了指示:“公安部要速派人去,不要手软。”

因为给毛主席写信的事情,过去籍籍无名的小学教师李庆霖,一下成为了人人皆知其姓名的名人,他也受到各级领导人的关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曾派人将李庆霖接到福州来,赞扬他给毛主席写信的举动,并表示:“中央有交代,生活工作上有困难,尽可以直说无妨。”

至此,李庆霖的人生也发生剧变。

毛主席与汪东兴

毛主席当初在向汪东兴作指示时,主动问起来:“李庆霖是不是党员?如果是党员,可考虑推举他为“十大代表”;如果不是党员,可让他出席四届人大。”

李庆霖当时还没有加入共产党,于是,后来在福建省委的关怀下,他参加了四届人大。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李庆霖的命运发生改变。他的人生经历大起大落,他受过党中央领导人重视,周总理、毛主席先后辞世后,李庆霖又经历了身陷囹圄的失意。

当他重新回到家乡时,已经是1994年,李庆霖是个快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他和妻子张秀珍每个月到县民政局领取210块的生活困难救济费,维持生计。张秀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终在1997年与世长辞。

李庆霖为此伤心悲痛,好在他过去充满勇气的举动深为人们敬重,身陷囹圄时,人们也爱围在他身边,听他讲给毛主席写信的故事。张秀珍去世后,李庆霖家乡的百姓们选择自发为他捐款,这让他还清了给妻子治病的钱款,也得以妥善处理好妻子的后事。

他的晚年,再不复当初那样大红大紫、为人所知的光景,只过着平凡、普通、简单的日子。

依然会有人记得他。

那就是许多的老知青们,当年毛主席写给李庆霖的回信是印发全国的,当时的许多知青们都知道他的“壮举”,他的“壮举”在那个时期,改变了许多青年人的命运,也让他,成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传奇人物。

几十年后,当李庆霖垂垂老矣,很多与他素未谋面的老知青们还在记挂着他,写信问候他,关心他的身体。李庆霖晚年时,更有一些当年的知青来到他的家乡,来看望他。

再说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

李庆霖就是为儿子才鼓起勇气写信的。他后来进了工厂,并在工厂数百名职工参加的考试中,夺得第一名,脱颖而出,事业上取得成就;他也娶了一位曾是知青的女职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除了大儿子李良模,李庆霖还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儿女们都过着普通、简单的生活,李庆霖也为此欣慰。

晚年时,有人主动问起李庆霖:“是否后悔当年给毛主席写告状信?”

李庆霖坦坦荡荡地回答:“不后悔,毛主席要求我们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我当年反映的,都是实际情况,没有夸大。”谈到自己,他说:“至于我个人,一生坦诚,问心无愧,功过任由评说。”

2004年,76岁的李庆霖离世。

李庆霖去世后,与妻子张秀珍、还有父母合葬在一起。墓碑的正面刻着他们的生平,而在墓台之上,镌刻着当年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回信,背面则刻着一位作家为他写的墓志铭。

儿子李良模记得十分清楚:

  “生性耿直的乡村教师在苦难无望时,竟上书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毛主席给他寄来300元人民币聊补无米之炊,把他的来信作为中共中央文件的附件下发全国。由此改变了下乡知青的命运,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关于这位普通人不普通的人生故事,留了下来......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了解那些年真实的动人的历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1-14 12:07:0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4-1-14 18:04:5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5 07:52 , Processed in 0.00938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