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津战役一场关键阻击战,司令员和政委意见不合,动用最后决定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05:14: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平津战役一场关键阻击战,司令员和政委意见不合,动用最后决定权                                                         2024-01-14 11:15                                       

     发布于:天津市
   
      在著名的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是战争规模以及双方伤亡都相对较小的一场战役,因为此战更多的是战场之外的交锋,双方都没有那种铆足了劲要拼到底的感觉。
但是,要说到精彩程度,平津完全不输于辽沈和淮海,而且平津更能体现中央的战略水平,国军完全就是按照我方的规划一步步走的,进程非常顺利,仿佛就是一场教学。
当然,其中也出现过小插曲,有几次还很惊心动魄,比如在新保安战役中,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在全力围歼傅作义部王牌35军时,敌增援部队秘密从小路赶了过来,这一举动完全出乎我军意料。
当时攻城部队兵力不足,如果去阻援,就有放跑敌35军的危险,但如果不采取行动,那就面临着被敌两面夹击的可能,该怎么办呢?为了应对这股敌人,华北第2兵团3纵的两位首长发生了争执,最后司令员动用了最后决定权。

一、精彩的战略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两党都将目光放在了平津地区,时任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傅作义将兵力重新部署,放弃了承德、保定等小城市,沿着张家口—北平—天津摆起了“一字长蛇阵”。
在傅作义想来,张家口防区是他的陆上退路,战事不利可西遁绥远,这是他的基本盘,所以就把嫡系11兵团放在了此处防守。
津塘防区是他的海上退路,若事情败坏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就从海路南逃,但如果去了南方,那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傅作义就成了无根之木,实力只会被一点点消磨掉,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选择南下。
北平防区则是他进行决战的地方,傅作义囤积了约25万兵力,心里还是想着能打就打一把的。这三大防区傅作义最重视的是张家口,他的嫡系35军就作为机动部队,往返于北平与张家口之间,务必要确保西去的安全。

这番布置算得上精妙,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东北野战军此时人数已超过百万,且接收了很多国军的外援装备,战斗力翻了几倍,再加上我华北军区三个野战兵团,要消灭华北的国军并不困难。
难的是,如何不让傅作义部逃出华北给其它战场增加压力,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消灭,同时还能保障北平这座千年古都的安全。这就很考验决策层的作战方针了。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打张家口,你傅作义不想南下、重视张家口,那我就先打你的张家口,逼你不得不救,然后再将你的援军也一并消灭。
只要傅作义失去了嫡系部队,那他就没有了底气,将来我党想从政治上解放北平,也会容易得多。

二、意外的歼敌 1948年11月29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在司令员杨成武的率领下向张家口发起进攻,仅用三天时间就基本攻占了外围阵地,张家口的国民党守军已暴露在了解放军的炮火之下。傅部11兵团司令官孙兰峰连忙向北平求救。
在傅作义想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才经历了辽沈战役,肯定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休整才会入关,因此眼下张家口的战事只是解放军华北部队的局部进攻,不如趁这个机会先在张家口击败解放军,这样就可避免将来两线作战。
于是他派出了王牌35军及104军第258师由丰台、怀来出发驰援。让他没想到的是,解放军就是在等他出兵。
傅部援兵一动,华北第2兵团便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秘密入关的东野第2兵团也从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这两个兵团与华北第3兵团形成一张无形的大网,暗中扑向了张家口守军以及傅部援军。

但秘密入关的东野第2兵团在途中却顺道打下了密云、歼灭了敌军一个师,这本是一件功劳,可却把我军的战略目标给暴露了。 傅作义马上意识到东野已经入关,这种局势下再去救张家口已失去了意义,关键是他要留主力在手里。于是他马上发电报给35军军长郭景云,让其迅速率部撤回北平。
12月4日,35军开始回师,其是机械化部队,行进速度很快。而负责阻击的华北第2兵团只能靠两条腿去追赶,在军委的再三催促下,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只好下令部队轻装急行,终于,在新保安将35军堵住了。
还没等杨得志松一口气,军委的电令又来了,要求华北第2兵团一定要将35军歼灭于新保安,决不能让敌人逃回北平。

杨得志马上召集各级军官开作战会议,他语气也少见地严厉: 因我们的“迟到”,让35军向东突围了,这影响到了整个作战计划。如今军委的批评很严厉,假如敌人再从这里逃走,我们二兵团就要负全部责任。所以在这里我也告诉你们一点:谁要因玩忽职守,或执行命令不坚决而导致放走敌人,一定会军法处置。
随即杨得志做了部署:三纵负责新保安的西面及西南面;四纵负责东面及东南面,八纵则负责北面,敌人如果从哪个防区溜走,就处置哪个纵队的首长。
但是,没过多久杨得志就受到通讯员的报告,说三纵司令员郑维山拉了五个团往东南方向的沙城、碱滩去了。这让杨得志惊怒不已,这是要“顶风作案”?眼下兵力吃紧,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突然被拉走五个团,要是被35军找准机会突围了,谁来负责?
杨得志当即给三纵发电报:见报即将部队撤回阵地,并对前面的行动负完全责任。这个措辞不可谓不严厉。

郑维山是1930年就已参加红军的老革命,不可能分不清缓重,此时为何突然违令?原来是傅作义派出的援军104军到了。 104军军长叫安春山,此人很有谋略,接到傅作义去救35军的命令后,马上想到解放军会在主要交通线上布防,于是他出了怀来之后就率部沿着洋河以北的乡村土路秘密行进。
事实也的确如他所料,华北第2兵团既要围城又要阻援,几处分兵下只能守住大路,根本没发现104军。直到104军先头部队抵达距新保安不足4公里的马圈子村时,才被3纵派出的侦察兵看见。
过了马围子村就是4纵的防区,如果不及时拦住这股敌人,那毫无防备的4纵处境会非常危险。腹背受敌之下,搞不好35军就可以找到机会跑出去。
郑维山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于是连忙向兵团司令部汇报,可由于信号问题,好几次都没联络上。

三、司令的决断 不能再等了,郑维山当即决定自己带五个团去阻援,政委王宗槐则带领剩余的部队继续包围新保安,此举却遭到了王宗槐的反对。
王宗槐认为上级下达了死命令要围城,那三纵应该坚决执行,若将部队拉去打援,35军趁机从这边跑了怎么办?郑维山知道政委的担心也有道理,但眼下更要紧的是解决掉敌人的援军,否则两股敌人汇合只怕是守不住。
说了几句双方谁都说服不了对方,郑维山眼看时间紧迫直接说:中央有规定,政委和军事指挥员发生争议,军事行动最后由军事指挥员决定,所以我有最后决定权,听我的。说完郑维山就把五个团拉去阻援了。
三纵的争论,兵团司令部是不知道的,所以杨得志才会语气那么严肃。郑维山接到杨得志的电报没有去解释原因,反而请求再调一个团的增援来。

如此反常,倒让杨得志冷静了下来,他与政委罗瑞卿、参谋长耿飚商议后认为郑维山所在的位置必然有重要战事,于是决定予以配合,从四纵抽调了增援过去。 这个决定非常正确,郑维山率部与敌104军先头部队205师展开了激战,正是焦灼之时,增援一来郑维山立马发动反击,将205师大部歼灭。敌104军其他部队见到这种情况,就不敢再继续前进。
后来吴克华率领东野4纵攻克了康庄,从背后直扑104军,如此情况下,安春山就撤回了怀来,35军由此成了孤军,最终于12月22日被歼灭。
杨得志在回忆录中写过这件事,他说:接到击退205师的消息后,我大松一口气。正是郑维山同志的“擅自”行动,让新保安之敌突围的希望破灭,只能困守在城里了!
如果敌104军真的接应到了35军,那他们就有可能一同退往北平,傅作义如果还有底牌在手,那最后是否会起义就很难说了,因此郑维山的这次决断,可以说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四、错译的结果 说件题外比较有意思的事,其实104军来援受阻以后,35军还是有机会冲一冲的,只是被郭景云自己给浪费掉了。
郭景云与安春山向来不合,傅作义为了让安春山能尽心救援,就委以西部地区总指挥之责,将郭景云划归到了安春山指挥。
傅作义是一片好心,郭景云却感觉耻辱,偏偏译电员在翻译傅作义电文时还将“西部地区总指挥”误译为“西部收容总指挥”,这被当成垃圾的感觉让郭景云认为比死还难受。因此安春山致电郭景云让他突围时,郭景云愤怒地表示自己不出去,要104军冲进新保安来救。
最终郭景云及35军就留在了新保安,他本人倒也够硬气,死前对着北平大喊了一句“我郭景云对不起你,总司令”,然后就对着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怎么说呢,虽然都有过情绪,但解放军这边转瞬就能明白彼此所想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而国军却一直把情绪带到了最后,甚至因个人感情而耽误一支部队。
所以胜利的天平会往哪边倾斜就不言而喻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5:04 , Processed in 0.00796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