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9年王海容来李敏家做客,孔冬梅叫她阿姨,李敏道:该叫姐姐才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02:34: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9年王海容来李敏家做客,孔冬梅叫她阿姨,李敏道:该叫姐姐才对                                                         2024-01-15 13:0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1979年的一天,李敏正在家中休息,王海容登门拜访。李敏见到她十分开心,拉着她的手便开始谈论家长里短。
李敏叫来自己的女儿孔冬梅,看到家里来了客人,孔冬梅疑惑地问道:
“妈妈,这位阿姨是谁啊?”
李敏却微微一笑,将孔冬梅拉了过来,说:
“这可不是阿姨,你应该叫她姐姐才对。”
孔冬梅不明所以,明明以前她都叫妈妈的朋友为阿姨,而且王海容看上去和妈妈的年纪也差不多,为什么要叫她姐姐呢?
王海容也蹲下身子,微笑地看着孔冬梅说:“你妈妈说得没错,你要叫我姐姐哦。”
那么王海容究竟是谁?明明她和李敏年纪相仿,为何李敏的女儿要叫她姐姐呢?她和李敏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特殊的身世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有一个姐姐名叫文六妹 ,她的第九个儿子名叫王季范,因为家中排行第九被人亲切地称之为九阿公。
王季范和毛主席是姨表兄弟,有这层关系在,毛主席便叫王季范“九哥”。
与很多大家庭一样,大孩子们总会对小孩子多有照顾,而毛主席受王季范的照顾也颇多,他和九哥一起在私塾里玩耍,学会不少知识,也收到了不少九哥送的书,甚至在拿不起钱上学的时候被九哥资助。
毫不夸张地说王季范拿毛主席当亲弟一样疼爱照顾,正因如此,少年时的毛主席才格外亲近王季范。
从小一起长大情谊本就深厚,加上九哥对自己的帮助,毛主席对九哥可谓是从心底尊爱着。
“这就是我的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的今天。”
在向自己的儿女和其他人介绍王季范的时候,毛泽东如是地说。

那么这跟我们今天讲述的主人公王海容有什么关系呢?相信很多人已经有所察觉,没错,其实王季范是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老先生一生为祖国教育事业添砖增瓦,教育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为祖国的事业奋斗。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先生主张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许多学生在老先生的抗日爱国思想的潜移默化下投身革命。
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在王季范的教导下,也愿意为革命献身。后来王德恒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革命冲锋。
但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王德恒在执行任务期间壮烈牺牲。毛主席因为这件事一直很自责,认为自己辜负了王季范老先生的托付,但老先生是明事理的,他为儿子骄傲。
而那时候王海荣只有3岁,母亲带着她和爷爷一起生活。身为王德恒唯一的孩子,王季范老先生对于小孙女王海容的喜爱,从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古语为她取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同时身为烈士遗孤、毛主席的亲戚,又有德高望重的爷爷亲自教育等等,这些不平凡的经历和身世,为王海容传奇的人生中埋下了伏笔。成长之中的王海荣
王海荣的童年是幸福的,家乡的小伙伴亲切地称她为“海伢子”,王海容性格活泼好动,落落大方,是很有灵气的小姑娘,随着年龄增长,王海容也逐渐知道了父亲的事迹,并且以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王海容第一次和毛主席见面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那年她11岁,爷爷说带她去见毛公公,毛主席向来喜欢孩子,见到王海容更是疼爱有加。
当毛主席问王海容怕不怕的时候,她机灵地反问道:
你又不会吃了我,我怎么会害怕?
那时候的王海容懵懂无知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也不清楚自己的一生都跟这个公公有着很深的渊源。

也是在这一次,王海容见到了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姑姑,虽然辈分有些差距,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年纪相仿的小姑娘成为了要好的姐妹。渐渐长大后的王海荣有着自己的想法,她独立自主,眼光独到,还有种韧性在身上。
1958年因为高考没有达到分数,王海荣并没有上大学,她也不希望破格录取,就毅然去北京化工厂当了学徒,一当就是三年,化工厂的工作何其艰辛,她小小的身躯背着大桶汗流浃背,就这样硬生生干了两年。
1959年,小姑姑李敏结婚了,王海容受邀参加婚礼,在婚礼上王海容又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她在化工厂当学徒,于是跟王海容谈心道:现在国家更需要的是人才。
毛主席对于王海容来说,不仅仅是亲人,更像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在毛主席的帮助下王海容的身心得到升华。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王海容重新拿起课本,从工厂回归到校园,这次她的心性更加坚定,眼神笃定,目标明确,那就是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海容在1960年成功考上北京师范学院,褪去年轻的青涩和青年的浮躁,属于王海容的风采才刚刚开始。

外交史上的女“金花”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攻读的专业是俄语专业,她用更加刻苦,更加认真的态度和行为,向所有人展示着自己的决心与抱负。
除了本专业的知识,王海容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如饥似渴。哲学也好,文学也罢,甚至于军事和数学这种与自己专业不是很大关系的知识,她也颇感兴趣。
她喜欢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对知识的求知若渴和不懈追求,为她日后的外交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严寒暑九总能看见在图书馆里的王海荣,灿烂的阳光打在玻璃上透过窗轻轻落在女孩的肩头,女孩眉清目秀,短发及颈,干净利落,乌黑的头发盖住了挂在耳后的眼镜,调皮的发丝偶尔垂下。
但女孩只是翻动手中的书页,并不在意,显然只有书本上的内容才能吸引住她,甚至都没注意自己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笑。驻扎在图书馆,这成为王海容的日常。

皇天不负有心人,王海容修完俄语后又修了一年的英语,1965年11月她调入外交部办公厅,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1970年夏天,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
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
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从1965年算起,整整九年的时间,从毕业大学生到外交官的转变,足以证明王海荣的能力。她与当时的翻译唐闻生一起,几乎参与了毛主席晚年的所有外交活动。
开会的时候,毛主席往往会忽然随口说出古典诗词,说了一句或者半句后,会冲着王海容说:
“海容,你来接着背。”

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王海容会从容地当着所有人,把毛主席的那句诗词接着背出下句来。外交场所,这位亭亭玉立的姑娘也是毫不怯场,偶尔需要临时翻译的时候,她也能专业精准地翻译,同事们对王海容的印象也很好,周总理也是很喜欢这位雷厉风行的临时小翻译。
是啊,这样一个头脑灵活的王海容怎么会不招人喜欢呢?
1978年底,王海容结束了在外交部的生涯。直到1984年,才又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王海容的优秀众人皆知,自从外交部成立以来,她是50多位现任和卸任副部长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可想而知,她是多么厉害,属于王海容的时代,多么辉煌。
意气风发的女外交官王海容,活得精彩而明媚。
直到1976年的9月9日,陪伴了自己11年之久的毛公公去世,这对于王海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与毛主席的深厚情感让她伤心欲绝,在这个世界上也再没有亦师亦友的毛公公和自己谈天说地。

因为毛爷爷的逝世和一些其他原因,王海荣渐渐淡出大众视野,直到1984年回归。同样怀着悲痛的心情,无法释怀的,还有李敏。王海容担心李敏,所以才在1979年前往小姑姑李敏家。
见到“好姐妹”,李敏高兴极了,赶紧让孩子们出来见见王海容,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李敏的6岁小女儿——孔东梅,看着眼前的人,疑惑地问妈妈:
“妈妈,这位阿姨是谁啊?”
听了这话,王海容爽朗地笑说:
“小东梅,我叫海荣姐姐。”
才六岁的小东梅实在不知道这位和妈妈差不多的阿姨,为什么是姐姐?直到多年后,才明白其中缘由。

晚年的安逸1984年后,一个更加真实的王海荣逐渐显现。
晚年的王海荣更加有生活的气息,她非常认真,这一点在她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基本没有出现过什么错误就能看出来。
大概是外交工作过于抽象,对于身为普通人而言的我们,很难去评判,所谓认真,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但是我们可以从她的日常生活中看出来一些蛛丝马迹。
在80年代的时候王海容养猫就已经精确到食谱,可谓面面俱到,什么时间喂食,喂什么样的食物,不时还要换点花样,猫作为这个家的一员,也有自己的地盘。对于养猫,王海容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可以想象这种精神放在工作中,很难不成功。
因为爷爷和毛主席的教导,王海容深知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她从未放弃学习,即便已经花甲之年,也还是会对诗词爱不释手,还会跟自己的侄子玩起联句游戏。

比如她若念出了上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侄子就会对答出下句 “孤城遥望玉门关”; 她念“昨夜星辰昨夜风”,侄子便接出下句 “画楼西畔桂堂东”……这样一来一往的联句游戏,大概隔三岔五便会有一回。
平易近人但并不代表王海容失去了年轻时的风采,对于一些事情她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些想采访她的,她也一如既往拒绝,她还是那个果断的王海荣,深谙三昧,见怪不惊。
虽然对所有的采访都一律拒绝,但对于一个人的请求她却不能回绝,这个人就是孔东梅。
孔东梅是小姑姑李敏的女儿,她的请求王海荣无法拒绝,每每看见孔东梅,王海容都会想起毛主席,想起小姑姑,所以最终王海容答应给孔东梅写书提供材料,《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由此诞生。

结语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在2017年9月9日溘然长逝,她终生未嫁,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外交事业。
王海容抓人眼球的,并不在于她那超于普通人的身世,而是那份让人无法忽视的坚韧。无论是爱国的热烈,好学的品质,还是坚韧的内心都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典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10:07 , Processed in 0.0083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