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县下乡知青,为解燃料之困而煞费苦心,甚至险象横生的几则轶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17:0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贵县下乡知青,为解燃料之困而煞费苦心,甚至险象横生的几则轶事                                                         2024-03-14 09:54                                                    

发布于:天津市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居民众日常生活必需品之首,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年的贵县(贵港)插队知青,下乡初始阶段,茅草燃料是最使人头痛的问题。从1964年开展有组织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以来,历届知青大都经受过这方面的困扰。

割茅草(网络图片)
1964年首批插队到附城公社东北大队(棉村)的老知青简毓骐,曾经有如下的回忆:社员们烧的柴草,除了队里分的玉米秆、蔗叶之类外,要靠上山割茅草。去山的路不但远,而且崎岖难行,通常要清晨一大早出门,碰到草源难找时,晚上天黑才得一担茅草回家,是常有的事。

简毓骐的知青回忆录书稿《沉浮》
为此,每次知青上山割茅草时,简毓骐都心怵不宁:一怕路远难行,二怕草源难找,三是眼睛深度近视,割茅草时手笨割不快,四是即便割好茅草,担子装不好(未掌握技巧),挑起来特别费力……。有几次他们钻了大半天山,也找不到草源,怕因空手而归而遭人讥笑,他们想了个奇葩的办法,在途中掏钱买了人家的茅草,再挑回棉村家里。

笔者夫妇与简毓骐(右)合照于2021年
后来,插青陈作鸿通过关系,在贵县糖厂弄到了蔗渣票,去糖厂拉蔗渣糠回来烧。简毓骐全组人利用农闲时间,向生产队请假,由李玉珍借了木板车(她母亲在街道拉木板车运货),用麻包袋把蔗渣糠装好,把车堆叠得满满的,然后推回到棉村。由于每推一次就能用好长一段时间,下乡初始的燃料困难问题,才基本上解决了。现今,李玉珍早已香消玉殒多年,世事的确令人唏嘘。

简毓骐当年在棉村插队的5人小组
无独有偶,笔者1965年插队的西山10队小组,也面临过燃料不足的困局,也是通过蔗渣糠来缓解的。须知西山的农妇,大都是割茅草(群茅)的高手:出工去岭的早上或中午,稍有空暇时,就会到附近的荒野草丛,飞快地用镰刀将茅草割倒在地,收工时顺便捆扎、肩挑回家。

当年下乡插队的生产队仓库,2020年11月笔者回访西山时拍摄时,门前见有少量茅草堆放
可是对于“群茅”的技巧,插青大多一时掌握不了。因此下乡不久,便遇上燃料短缺,若不想方设法解决,生活势必大受影响。大家商议时,想到了糖厂的蔗渣糠,这是炼糖、制纸后的副产品,仅5分钱一袋,十分便宜,但要有熟人才可以拿到蔗糠票。这对曾经在糖厂做过“季节工”的姜琳来说,不是难事。

姜琳当年曾经工作过的糖厂蔗场
于是,组内除留下健梅(还有邓意勤?)在家淋菜煮饭外,其余插青甘炳、家全及我3名男生,和姜琳、忠蕴等人,清早就到糖厂开票、并借用一小车卡(糖厂与蔗区有小火车连通,西山还专设有一个车站,当时非榨季,火车轨道没有车辆来往),然后把蔗糠装入麻袋,叠放在车卡上,在糖厂用过午餐后,即合力沿轨道将蔗糠推回西山。

当年糖厂小火车

当年贵糖小火车经过的二江桥
下午,差不多到方竹大岩村时,有一段缓慢的下坡路,正是省力的好时机,俗称“放流”。但是大家用力推动卡车,刚坐到车卡上之后,突然发现前方铁轨有牲口阻拦,必须把即将加速度滑坡的卡车停下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此时,笔者急中生智,在车头上迅速将几袋蔗糠,抛落到轨道中间,因为刚启动,车卡速度还缓慢,所以即时被几袋蔗糠制停了,风险随之瞬间化解!

当年西山10队部分女插青
大家松了一口气,稍休息后继续前行,将车卡平安推回到西山离村不远(称跃进门)的公路口。当时天色已黑,家全回村通知健梅先送些水和手电筒之类来接应,然后他驾驶辆大牛车到公路口,众人合力,将蔗糠运回村里。至今,在漆黑的夜里,十六、七岁的少女健梅,独自一人行夜路被惊吓的情景,尚记忆犹新。而甘炳、家全、忠蕴等同组兄妹,则已离别人世了……。

西山10队插青2000年9月合照。左起前排:饶忠蕴、冯洁霞、姜琳,后排尹碧芳、梁家全、甘炳宗、笔者、黄健梅
1973年10月8日,一批向阳高中毕业的同学,插队到大岭公社古平大队。唐世和、郑泽民两男及朱博容、王钧两女,自由组合来到刘公村生产队。据王钧回忆,下乡第一年,国家对知青每月/人补贴26斤大米和8元生活费,但还需自力更生,要养猪、种自留地以改善生活。秋季,生产队还停工几天,让社员上山割茅草。

当年下乡到大岭刘公村的王钧(右)与朱博容
4名知青到生产队的第三天,刚好遇上割茅草的日子,为厨房的柴火做准备。那天,她们清晨就起床,匆忙吃过早饭,兴高采烈地拿着镰刀,跟着社员们出发。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山脚下,看到那山岭上茅草长得特别茂盛。但一走进茅草地,高密的茅草遮挡得根本看不见人影。这情景,立即给王钧两位女知青,带来丝丝的恐惧感。

这些长柄工具,南方割茅草时也经常用到,刀状的称为“泼刀”,站立使用,腰部要相当坚挺出力(网络图片)
原先她们不懂得割茅草是要从山顶往下割的,只硬着头皮拨开茅草,跟着社员往山上爬。到了山顶,社员们手把手教她们割茅草的方法。第一次割草她们觉得很好玩,所以不觉得累,就这样一直割到了中午,茅草已被她们割得从山顶铺到了山腰。

王钧与知青2018年回访大岭刘公村时,与干部社员在当年知青屋前留影
此时,队长提醒该收工了,其他社员都开始陆续回家吃中午饭,她们也随之收工下山。就在半山腰,她们看到高丛的茅草丛里有一黄蜂窝。当时4人并不意识到危险,只想着如何把这窝黄蜂灭掉,免得让它们蛰伤。于是,郑泽民嘱咐女同学用头巾把头包好,躲到一边去,然后他自告奋勇去烧黄蜂窝。他拿来一把割下的茅草,用火柴点着,可就在点火的瞬间,火苗一下子窜高烧着了高密的草丛,风助火势,烧得噼哩啪啦响,此刻,4个人都吓懵了,待反应过来,赶忙连滚带爬地往山旁边跑,同时呼喊着救命。

当年刘公村知青:唐世和(前排左)、郑泽明(右),朱博容(后排右2)、王钧(后排左2)与知青农友合影
社员们都回家去了,整座大山空荡荡的,找不到帮忙救火的人。眼看火势越来越大,两位男同学试图用衣服去扑灭它,女同学当时又渴又饿,根本无能为力。不但眼睁睁地看着大火把她们割好的茅草烧光,并且燃着边旁未割的草地继续往山上烧。

2022年4月,笔者与王钧在贵港留影
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女社员,急急忙忙地跑到山脚下大声呼叫,让她们快点跑到山顶割草断火。听闻后,两位男同学拼命地往山上爬,使出了全身力气,慌乱地在山顶上割倒了一排茅草,形成一条防火隔离带。大火很快烧到了隔离带前,因为没有茅草可烧,火势才慢慢地减弱。4名知青,这才用衣服和头巾,把剩下的火源扑灭。火灭之后,她们发呆地坐在山顶上,个个满脸黑灰,相互看望,哭笑不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王钧2018年回访刘公村时,与昔日的社员情浓牵手照相留念
王钧说,现在回想起那一次惹下的祸,还真有点后怕,大火没把她们4人烧死在山上,也算是命大了。经此次遇险,往后的劳动生活中,她们都能放下架子,很认真、很虚心地向社员群众学习了。

王钧与贵港老知青,前排左起:林士景、王钧、简毓骐、姚镇
知青当年的插队生活,尽管艰难困苦,但也不断磨炼了他们遇险不惊、迎难而上的坚强斗志。当然,期间也不乏充满情趣的地方。友友们觉得呢?谢谢阅读,敬请留言与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3 00:51 , Processed in 0.00847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