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十年前三线建设2000个项目是浪费?现在知道,毛主席决策高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04:37: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六十年前三线建设2000个项目是浪费?现在知道,毛主席决策高明                                                          2024-06-07 10:09                                        

发布于:福建省
   
                          

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毛主席精心策划的重大项目。由于涉及国防机密,关于这个项目的具体细节在公开媒体上并不多见。但近年来,有人质疑当时的三线建设是资源、财力和人才的浪费,真的是这样吗?毛主席为什么要推动三线建设呢?这个工程具体建设了哪些项目?它对我们现在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

实际上,三线建设在当时的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防能力,也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三线建设的具体内容,虽然媒体报道不多,但我们仍能从历史资料中了解到一些重要信息。这项工程的建设成果,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基础设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有人对三线建设的评价持不同观点,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三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国家发展和安全挑战时,我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试图重现历史现场,以寻找三线建设事件的真实面貌。我们通过回溯来审视那时的状况,一探究竟。

【毛主席为什么说——三线建设不搞,我睡不着觉。】

中国周边环境的严峻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三线建设”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奈却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以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为重,考虑到内外因素的复杂性,政府实施了“三线建设”,可说是迫于环境压力的产物。简而言之,形势迫使我国必须加强这样的建设。

一方面是面对美国的核威胁。

在1955年初的一次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明确表示了要发展核武器的决心。他强调,除了增加飞机和大炮的数量,我们还需要拥有原子弹。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想避免被他人欺凌,就必须拥有这种强大的武器。简单来说,我们要有原子弹来保护自己,以免受到他人的欺负。

进入六十年代,美国察觉到了中国在推进核弹计划。因此,他们频繁派遣U-2侦察机进行高空侦测。具体在1961年至1962年间,美国还曾两次制定了名为“高跟I”和“高跟II”的计划,这些计划涉及对中国进行核攻击的演练。这些行动显示出了美国对中国的关注和紧张态势。

在1963年的4月,美国制定了一个关于从空中使用战术核武器攻击中国地面核设施的计划。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施,但这个计划显示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和核讹诈,使我国东部边境处在战争的阴影下。美国增加了对蒋介石集团的军事援助,导致台湾方面频繁发表“反攻大陆”的言论。同时,美国还利用南朝鲜在朝鲜半岛上制造紧张局势。尽管最终并未导致直接冲突,但这些行动仍然显示出美国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军事压力和潜在威胁。

来自苏联方面的压力也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分歧逐渐加深,双方开始展开公开的争论,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在此背景下,发表了多篇对赫鲁晓夫的评论文章,其中第九篇社论文章尤其引人注目。

在苏联边境地区,发生了多起纠纷和事件。他们在中国领土伊犁和塔城等地故意挑动当地居民外逃。另外,他们与蒙古签署了一项防御协议,似乎意图威胁中国。而且,他们真的派遣了大量军队到中苏边境地区,给边境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此外,苏联方面还坚持沙俄时期的不平等条约,这导致中苏边境的谈判无法达成共识。这给中国北部的军事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对此感到十分关注和担忧,因为这涉及到我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以确保边境的稳定和安全。

在中国西南方向,印度也不安宁。

尼赫鲁曾提出一个野心勃勃的“发展计划”,计划从西藏地区逐步扩大其领土范围。尽管中国曾多次展现出忍让和克制,但尼赫鲁却误以为中国在回避与印度的对抗,这让他对边境的压榨行为更加肆无忌惮。这一状况终于在1962年达到了高潮,中国在十月到十一月间对印度发起了“闪电战”。

此战中,中国成功击退印度军队,俘虏和击毙了超过8000名印军士兵,摧毁了印度在中国境内设立的90多个军事据点。虽然中国后来单方面停火并撤退,给予了印度面子,但印度的军事威胁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在中国的西南方向,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表明,尽管有过短暂的退让,但中国对保卫国家领土的决心始终不变。

南方还有另一个国家叫越南。

从1961年开始,美国军队开始协助南越政权。到了1964年8月,美国发生了“北部湾事件”,并派遣了第七舰队对北越进行了军事行动,这场冲突波及到了中国南部地区。为了支持南越,美军持续派遣兵力。在“北部湾事件”中,美国更是直接派遣了强大的海军力量,对北越发动了军事打击。

这场冲突不仅对北越造成了影响,还波及到了中国的南部地区,引发了战火的蔓延。简而言之,美国从1961年起就为南越提供军事支持,并在1964年通过“北部湾事件”派遣军舰对北越实施了打击,这导致了战火扩展到中国南部地区。

可以想象一下,北至南方边境,一路都像是充斥着易燃的火药桶,任何小火花都可能引发爆炸。在如此危机四溢的局势中,各个方向都充斥着战争的威胁,真的难以令人静下心来专注发展经济。如何才能在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安稳地进行建设,的确是个大难题。

毛泽东望向窗外,国际局势紧张,战争尤其是核战争的风险日益加剧,必须做好防范准备。再回望国内,工业分布不均,十四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业资源。其中,钢铁工业占到了80%,民用机械工业占到了60%,化学工业占到了50%,而国防工业也占据了52%的份额。同时,沿海七省三市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3%,相比之下,西部七省区的工业产值占比甚至低于1949年的水平,这显示出国内工业布局的不合理。

毛泽东十分担忧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工业布局的错乱分布,更重要的是,众多的大城市密集分布在沿海地带,使得它们非常容易成为空中袭击的目标。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桥梁以及港口码头等设施也集中在大城市周围。如果战争爆发,这些设施很容易受到破坏,导致整个交通网络陷入瘫痪状态,严重影响国家正常运转。这个问题给毛泽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使他夜不能寐。

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毛泽东决定推动三线建设。他审阅了解放军参谋部的战备报告后明确表示,我们并不像帝国主义的参谋长那样能预知战争何时发生。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进行三线建设,不仅在一二线地区要发展军事工业,还要为游击战争准备可靠的根据地。有了这样的准备,我们才能安心应对可能的挑战。

这样的决策背后,是基于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理解。毛泽东深知,面对不稳定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他提出要在三线建设中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也是为了保障国家的长期安全和发展。同时,他强调了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的重要性,这是为了在战争中能够有稳定的后方支持。总之,毛泽东的这一决策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深思熟虑。他相信,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才能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三线建设仅仅是应对核战争吗?】

如果单纯地认为三线建设只是应对核战争的临时策略,那就严重低估了毛泽东的智慧和远见。简言之,把三线建设仅仅视作临时应对核战的决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并不能完全反映毛泽东的深谋远虑。这样的理解显然是过于狭隘了,毛泽东的决策远不止如此。把三线建设当作应对核战的临时措施,这显然是对毛泽东战略意图的误解。对三线建设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应对核战的层面,它的背后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和毛泽东的深思熟虑。

在特定国际环境下,毛泽东决定加快原本的经济建设计划,这被称作“三线建设”。这个新决策是对原有计划的提速和提前实施。它不仅符合当时的国际背景,还展示了国家在面对挑战时的决策速度和智慧。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由于历史原因留下的混乱局面,很多事情需要重新整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极度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整体上,工业总产值的大部分也由沿海地区贡献。这个情况亟待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统筹发展,促进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用直白的语言来说,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工业方面。虽然解放了全中国并打跑了蒋介石,但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依然艰巨。尤其是工业发展方面,大部分的工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为了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

对于这样的局势,毛泽东已有先见之明,并且着手制定改善方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详述了他的想法——他主张应积极运用沿海的工业资源优势,同时强调了为了保障工业的全面发展,内地工业必须快速壮大起来。大多数的新兴工业应当安置在内地,以此实现工业结构的逐步平衡,也有助于国家在紧急时刻的战备需求。

这清晰地反映出,毛泽东早就已经把二线和三线建设与战备战略同步规划,充分考虑了它们的重要性。换言之,毛主席在设计规划时就已将二、三线建设的策略纳入考虑之中,并与之相结合,这是很早就做出的决策。从这一点来看,二、三线建设的地位不言而喻,它在国家建设规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1953年启动五年计划以来,我们逐步调整了工业的分布,将投资重心转向了内陆的二三线地区。在首个五年计划中,我们确立了156个重要的工业建设项目,其中三分之一落实在三线区域。在三线建设全面展开时,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已有初步改善,工业基础也已初步建立。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不断优化工业布局,将资源逐渐向内地二三线地区倾斜。这些地区的工业建设项目数量众多,其中不乏重点工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工业发展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毛泽东早已策划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原本的计划是按部就班地实施,以五年计划为步骤稳步推进。然而,由于国际局势突然紧张,他决定必须加快并调整三线建设的步伐。他意识到,在推进建设的同时,必须将战备因素纳入统筹考虑之中。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关乎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

【三线是哪里?建设什么?】

在1964年5月27日,一堂重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菊香书屋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以及邓小平等领导人在场,他们就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次会议,各位领导就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和商议,共同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出谋划策。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国家对长远发展规划的高度重视。

第三个五年规划中,其重点被放在了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上,目的是为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从而解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因为这项规划的目标着眼于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所以也常被称为“吃穿用”计划。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毛泽东开始重新考虑和调整“三五规划”的方向和内容。他意识到,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他开始对这一规划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

毛泽东曾强调,在原子弹时代,没有稳固的后方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就像准备上山一样,总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忽略了利用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但后来得到了提醒,开始重视起来。然而最近几年,我们又忽视了“屁股”(可能指后方资源或支持力量)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后方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后方资源和支持力量的重视和利用。

我们很幸运,因为还有辽阔的大西北和大西南作为我们的战略后备区域。这些地方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它们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三线地区,这和毛泽东所说的“后方”和“屁股”的概念相似。与此同时,我们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边疆省区则被视为一线地区。而在两者之间,便是二线地区了。这样的地理划分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说至关重要。

三线建设的计划正式被提上日程。三线建设的项目已经被列入计划中,即将开始实施。

在1964年8月12日这一天,毛泽东主席把国防部门关于备战情况的报告退还给总参谋长罗瑞卿,他迫切地想知道国务院的专案小组是否已经建立并开始工作。

在8月20日左右,一个由邓小平领导的特别小组提交了一份关于应对敌人突袭的计划。这份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核心策略。

在主要城市中,特别是那些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大城市,现在不再开始建设新的项目了。这些城市拥有巨大的城市规模和高度的人口密度,因此需要控制新的建设项目。这不仅是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保障。

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一线续建项目,如果它们在两年内无法实现投产并产生效益,我们将采取措施缩小它们的规模,并尽早完成剩余的工程。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军工和机械工业的一线企业或车间,可以考虑将部分业务迁移至三线地区。这样的做法可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全国的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正在有序地搬迁到二线三线城市。这样的计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学术研究。通过迁移,这些机构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能为二线三线城市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今后,所有新建的项目将遵循分散、靠山、隐蔽的布局原则。为了确保新项目的安全与隐蔽性,我们将采取分散布局的方式,同时确保项目靠近自然环境,并采取隐蔽措施。所有新建项目都将按照这一方针进行规划和实施。

经过调整,“三五计划”有了显著的改变,其中将“三线建设”确立为关键项目。随后,西南、西北和中南等地区分别成立了以各中央局书记为负责人的三线建设委员会,标志着三线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这一决策使各地区对该项建设工作的重视度大大提高。

三线建设的决策从1965年开始逐步推进,规划并执行的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投资额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过去的十五年里,投入了三线建设的资金达到了惊人的2052亿元,这个数字占据了全国总投资的百分之三十九。数百万人参与了这项历时十五年的浩大工程,成功完成了超过两千个项目的建设。这项工程的影响和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在军事科技领域,共投入了193亿元,这些资金被广泛用于核能、航空、武器制造、电子等多个产业中。与此同时,共计有109个大型工厂进行了迁移、扩建、续建和新建等操作。在这些项目中,涉及到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工程,包括钢铁行业有14个项目,有色金属18个,石油工业2个,化学工业14个,化肥工业10个,以及铁道工程26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相关项目,如交通、民航、水利、森林工业、纺织轻工、建材、水电站建设以及科研机构的投入。这些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全面发展。

可以讲的是,三线建设的跨越,历经了三个五年计划,其规模之大、声势之浩大,可谓前所未有。

【核战争最终没有打起来,那些工程都白建了吗?】

中国之所以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拥有了原子弹,这一重要原因使得情况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事件表明,即使国际局势紧张,也不一定就会演变成军事冲突。而最终,我们幸运地没有进入那个未知的核战争时代。核武器对于国际安全具有巨大的影响,中国在拥有核武器后,以和平与稳定为重,这也是全球的期望。因此,这一成就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随着中国长期的和平发展,有人开始对三线建设的价值产生了疑虑。他们开始提出一种观点,认为三线建设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他们抓住过去“靠山、分散、进洞”的布局原则不放,指责三线建设的项目选址过于偏远,论证不充分,且过于急促地启动。他们还指出,这些项目的产品服务过于偏向军工,在当今现代经济发展的环境中,效益低下。然而,尽管有这些质疑,但三线建设仍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完全否定三线建设的观点,非常主观、不负责任。这样的看法是极其不公正的,也显得极其不负责任。对于三线建设的全面否定,是极不可取的。

以下是一组调查数据,可以反映出一些情况。在1983年,国家开始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研。在参与调研的1945家三线建设企业中,有大约48%的企业在战略布局和产业要求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并且具有良好的效益和广阔的前景,为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很大。

另外有45%的企业基本成功,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它们的产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但预计可以通过后续的调整来进一步提升。最后,仅有7%的企业存在严重的选址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其长期的发展。这组数据具有相当的说明性。

这些调研数据是经过科学严谨的分析得出的,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线建设项目的百分之九十三是有效的,并且仍然具有持续发挥作用的能力。

而且现在回望那些充满热情的时光,只需稍微回忆,就可以总结出很多重要的意义点。这足以证明毛主席当年的决策有多么精准,有多么高瞻远瞩。简言之,那段岁月充满了激情与意义,我们很容易就能从中提炼出重要的价值。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毛主席决策的英明与正确性。

一、西部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迅速改善。建设了大量的重要铁路和公路干线及支线,使得三线地区的铁路比例从1964年的19.2%增加到了34.7%。其中,成昆铁路是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之一。这一系列建设使得西部地区的交通闭塞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速度显著提升,落后的局面得到了快速改变。早在之前就已经提及,三线建设是毛泽东早已构想的蓝图,只不过因为国际环境的变迁,使得这一进程加快了步伐。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里迅速建设了984个钢铁企业,以及一大批机械、能源、原材料等工业领域的重要企业和基地。比如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制造基地、六盘水的煤炭工业基地,还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这些基地和企业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该地区工业落后的面貌。

三、全国经济已经找到了新的发展动力源泉。三线地区工业产值有了显著增长,与1964年相比,增长了4.5倍。整个三线地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也实现了四倍的增长,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原本的荒芜之地被转化为强大的城市,成为各行业的实力名城。以攀枝花为例,从一座蛮荒之地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钢铁城。类似地,六盘水也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成为了知名的煤都。汽车城十堰和镍都金昌等城市也在各自领域中崭露头角。除此之外,几十个古县也在这次三线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通过技术的引入和产业的升级,从传统城市逐渐演变成现代化的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

如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遵义等城市就是其中的代表。同时,曲靖、宝鸡、汉中、铜川、天水、平顶山、襄樊、宜昌、侯马和格尔木等城市也在这个过程中蓬勃发展,并在西部地区迅速崛起。通过这样的改造和建设,原本落后的地方现在充满了活力与实力,形成了强大的城市网络。

五、过去半个世纪中,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与转变。四川过去,尤其是在三线建设前,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主要围绕重庆和成都展开。而隐藏在川西地区的丰富矿产资源却长期未被开发。然而,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邓小平提出了“两点一线”的规划策略。这个策略以攀枝花为重点,通过成昆铁路向重庆和六盘水两个方向延伸,覆盖了约13.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涉及四川和云南的七个地市、五十多个县。如今,四川和云南的繁荣景象,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三线建设有效地推进了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缩小,这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没有这样的铺垫,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将会因缺乏原材料和能源支持而受到限制。简单来说,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成果为"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建成的内江至昆明的铁路,现在已成为连接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国际交通枢纽。

基于这一时期的建设成果,随后又在三线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投入,新建立了大量的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这为对外开放和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若没有那个时代的先驱们奋力努力,近期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这些发展项目就得一切从头开始,所需付出的成本将是极其巨大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这两大发展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展示了奋斗和拼搏的精神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样的成果是过去奋斗的象征,也为未来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经济封锁,我们构筑了坚固的保障措施。尽管全球范围内的核战争和世界大战并未爆发,但暗流涌动的竞争却从未停歇。特别是在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我们面临来自美国多方位的封锁与打压。我们之所以能沉着应对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强大三线建设的坚实基础。

这些建设包括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智慧决策、在处理东部海域纷争时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应变能力和深入的战备保障空间。因此,虽然看不见硝烟,但我们同样有能力迎接这场不平凡的较量,保持稳定发展的节奏。此外,中国的持续发展仍会继续成为国际上的稳定力量,保护我们和众多合作方的共同利益。三线建设的力量,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底气所在。

为了缓解城市病问题,我们汲取了大量项目搬迁的实践经验。过去,许多位于东部的企业已经成功迁移至西部地区,同时,我们还派遣了专门的帮扶团队进行支援。这样的行动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执行能力,还让我们在未知领域取得了突破。多年后,我们发现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逐渐变得过于拥挤,需要进行“瘦身”。其中最直接且有效的“瘦身”方式就是进行大规模的搬迁。

以我们当前的重大项目——雄安新区的建设为例,我们将北京的一些大型企业和高等学府迁移至雄安,以缓解北京作为首都的非核心功能。这样的工程,因为有了三线建设的经验作为参考,并不算什么难题。我们已经有了处理此类大规模搬迁的经验,相信可以成功应对并解决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我们采取搬迁措施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这是一种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方法。

十、他们留下了宝贵的“不怕艰辛、不怕牺牲”的精神财富。在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旗帜下,成千上万的人们从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富裕地区,离开繁华的大城市,响应号召奔赴西北和西南。他们踏入了贫瘠的山脉和荒芜的地带,深入贫困落后的地区进行建设。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舍弃了家乡和熟悉的环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三线建设中。他们面临了种种困难,没有住房、没有后勤支持、没有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完成了许多建设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例如,在1968年修建成昆铁路时,沙木拉打隧道发生了特大泥石流,87名英勇的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以说是“每修建一寸铁路就有一寸血”。如今,在那些三线建设者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许多企业原址已经成为工业遗产,并且建立了三线建设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半个世纪前的艰辛和辉煌。这些精神财富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和传承。

这笔精神财富,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当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我们需要"一不怕难,二不怕强敌"的精神作为我们宝贵的力量。对于美帝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和挑战,这种精神力量的作用更加明显。我们要让对手知道,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中国的决心、坚韧不拔的特质从未改变。在应对一切挑战和艰难险阻时,我们中国人依然会坚定不移地前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20:08 , Processed in 0.00857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