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粟裕苏中七战,歼敌5万大获全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06:59: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粟裕苏中七战,歼敌5万大获全胜                                 2024-07-18 17:10                                        

发布于:天津市
   
1946年的7月15日,国民党调集46万大军进攻我华东解放区。
作为华东解放区“前哨站”的苏中解放区,首当其冲,成为敌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
此战,老蒋点的将,是李默庵。
这位李默庵可不简单,24年考入黄埔,是黄埔第一期的毕业生,资格老,经验足,参加过不少著名战役。

此次蒋介石任命他为第一“绥靖”区的司令官,带着五个整编师12万人,浩浩荡荡地朝着华中解放区前进,目标是配合淮南淮北的国名党军队,对我苏皖边解放区进行夹击,以达蒋老先生所言“两星期夷平苏北解放区”的战略目的。
这一战,李默庵的对手,是华中野战军第一、六师和第七纵队,人数大约在3万左右,指挥官则是毫无军校学习背景的“野把式”,粟裕。
12万对3万,若是常人去打,这一仗恐怕不会有什么悬念。
但李默庵的运气不太好,他面对的对手,是尽打“神仙仗”的粟裕。
关于苏中战役的最终结局,其实敌我双方各有看法。我方认为此战是“七战七捷”,大获全胜;而李默庵却认为,这一仗他不仅没有输,而且还完成了任务。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李默庵有了这样的错觉呢?
这还得从这场复杂的战斗本身说起。
智取
有必要讲一下粟裕大将打这场仗的整体思路。
其实就是六个字:斗力更要斗智。
敌人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硬拼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打出优势,打出气势,打出局势。

具体怎么实施呢?
简单来讲,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当时,国军兵分多路,试图将我根据地牢牢包围。而粟裕同志则利用了敌人的这个战术,先发制人,主动出击。
国军的兵力主要分为四路,其中最难打的一路,是在宣泰的整编第38师。
这个部队的前身是100军,去过缅甸,全师装备着最先进的美械装备。师长李天霞是黄埔三期毕业生,狂的没边,根本不把粟裕的部队放在眼里。
《亮剑》里头的李云龙曾有一句名言: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粟裕大将也不含糊,既然你是精锐,那就专打你!
就在李默庵发起进攻命令后不久,战争就打响了。
李天霞驻扎在宣泰的83师第19旅下属的56、57团,很快就被我军包围了。
战斗打了半天,国民党3000嫡系军队被歼灭,美式装备一夜易主,一仗把当了“运输队长”的李默庵打上了头。

李默庵很气愤,也很着急。
可以理解。在他看来,自己属于是拿着棒槌打棉花,没地方使劲儿啊!
但他好歹也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根正苗红,是有能力的!
在得知战况之后,他当下即刻发起了反击攻势。
他的具体部署倒不复杂,但需要结合地图来看,总而言之就是要用三路重兵将我军主力包围,然后一口气歼灭。
但这一部署很快得又到了反制。
你只要分兵,我就是优势!
粟裕直接带着部队长途奔袭,出人意料地去打了49师。
为什么呢?
第一,这个49师距离比较远,一定不会想到自己能成为打击对象;
第二,这个49师比较倒霉,李默庵给他们下达的命令是“昼极疾进”,也就是没日没夜地赶路。
综合这两点来看,49师的警惕性较差,而且士兵疲惫。在这种状况之下,打49师确实能够达到“神兵天降”的目的。
果不其然,这一仗足足打了4天,49师的师部都被打没了,10000多人被歼灭,6000多人被俘虏,师长王铁汉都被抓了。不过此人后来又逃跑了。

取舍
这一仗打完,李默庵沉默了,蒋介石愤怒了。
但李默庵毕竟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人生经验丰富,虽然连输两仗,但数据总归是人讲出来的。
于是,一场检讨会变成了表彰会。因为李默庵说,己方军队虽然遭受损失,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同样歼灭了不少“匪部”。
话不在有理,关键在你怎么讲。
李默庵显然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两场败仗在他和手下将领慷慨激昂的渲染之下,竟然把陈诚都给打动了,不仅没责怪他,反而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再接再厉。
领导都这么重视你了,你也得打出成绩呀!
于是李默庵又开始酝酿起了苏中的第三战。
这一仗,李默庵把目标瞄向了海安。
海安,地方不太大,但却是个战略要点,可联通南北,是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
然而对于李默庵来讲,海安除了是个战略要点之外,还是他能否继续“混”下去的关键所在。
领导表扬你,你也应该拿出成绩,不然就要承担后果。
于是,李默庵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在总结了两场战斗失败的教训之后,他决定以锥形攻势徐徐前推,压缩纵深,防止被各个击破。

海安一战,或许就是李默庵认为自己在苏中战役当中并没有失败的原因。
因为这场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确实是“赢了”。
原因是,粟裕带人撤出了海安。
海安很重要,没错,但部队的有生力量也很重要。
敌人的兵力很多,是我方的好几倍,固守肯定是守不住的,但撤退的话,有些同志又感到不理解,叫嚷着要和李默庵决一死战。
于是,粟裕同志左思右想,最终决定:开会,讨论!
但军区的其他领导都在淮安,怎么办?
没有办法,只能跑去淮安开会讨论。
于是,粟裕大将带着一个警卫员,立马就奔向了淮安。
他们骑的是摩托车,但那时的交通环境很差,再加上很多地方都是草荡水网,所以摩托车骑到半路没办法骑了,怎么办?只能跑了!
跑吧!两个人跑了大概五十里,终于找到了一辆自行车,于是又骑着自行车上路了。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他们按时赶到了淮安。
华中分局召开了紧急会议,最后决定:撤出海安。

但撤也不能直接撤,得发挥己方优势打一波狙击呀!
于是,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击毙了3000多名敌军,之后主动撤出了海安。
海安到手了!
成绩有了,李默庵放心了,蒋介石高兴了!
但,意外发生了。
战机
成功将海安收入囊中的李默庵,此刻十分的激动。
他立刻将此次的“海安大捷”进行了上报,同时上报的,还有“歼敌两万人”、“苏北共军一败涂地”等字眼。
这些字眼对于李默庵而言,可能只是必要的修饰词,但到了一个人的眼中,却成为了难得的“战机”。
这个人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看到李默庵的这篇电文,那是非常的兴奋,立刻要求各部加强“清剿”,巩固战果,继续追击。
于是,已经占领了海安的敌整编第49师105旅分兵东进,准备进攻李堡。
巧的是,敌军的这个行为,在粟裕眼中也是一个战机。因为敌人分兵了。
于是,刚刚抵达李堡的敌105旅314团,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我军直接围歼。
得到消息的海安方面,立刻派了兵前去增援,结果正好被粟裕同志安排的打援部队等了个正着,一番战斗下来,敌一个团的增员部队全军覆没。

吃了这个亏之后,李默庵又调整了出兵计划,派剩余的机动兵力,开始向四周的公路干线、城镇据点进发,目的很简单,就是占领这些地方。
明知道分兵就会挨打,李默庵为啥还要分兵?
这其实就反映出了敌我双方战略目标的根本差异。
在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的作战理念,就是快速占领全国各地的各大城镇,然后控制交通道路,压缩我军活动空间,以达到对我军慢慢蚕食之目的。
而我军则不同,毛主席的作战理念是,尽可能多地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好是能打几场大仗,能够扭转全局态势的大仗。比如后来的三大战役。
李默庵为了达到上级目的,分兵是必然的,因为只有将兵力分散出去,才能尽可能多地去占领城镇。
但分兵的后果也很直接,那就是被围歼,被逐个击破。
粟裕同志甚至派人直接钻进了敌人的包围圈,在里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不仅歼灭了大量敌军,还缴获了大量的美械装备。
这就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这七场战斗,一共歼灭了五万多敌军,被延安方面认定为“对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是妥妥的大胜仗。
但如果换一个视角,你会发现,国军方面的李默庵则认为,这场苏中战役,是自己赢了。
李默庵曾经这样回忆:
我当时奉命作战目的主要在于收复地盘,以占领城市,驱走解放军,维护占领区安全。所以,尽管损失了一些部队,但最终收复了...。
从这点上看,我部队达到了作战目的。我指挥的部队较多,损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从来没有怪罪我什么。
由此也足以见得敌我双方作战方针的不同。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胜败或许早已注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7-27 10:31:46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4-8-30 08:12:47 |只看该作者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8 12:40 , Processed in 0.00827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