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海霞曾经一度不被人看好,最后终成一代国画大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21:43: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岚影 于 2024-7-22 21:44 编辑

他曾经一度不被人看好,最后终成一代国画大师                                                        2024-07-22 18:13                                        

发布于:山东省
   

                          

何海霞:(1908—1998年),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长安画派中何海霞与石鲁、赵望云三足鼎立,是缺一不可的领军人物。1935年春,何海霞拜师张大千,时年张大千36岁,何海霞27岁,成为大风堂中得意门生。

何海霞1908年9月生于北京,十岁失学,到琉璃厂古玩铺“悦古斋”学徒,好听点说,师从老掌柜韩公典学艺。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是给资本家当童工。古玩行,不同于其他的买卖行,在这里学徒,学的是字画的品鉴临摹。十岁,正是好玩好动的年龄,要规规矩矩学徒三年,总要吃不少苦吧。

何老回忆说:“那个时代进琉璃厂跟师傅学艺,要先立规矩,礼法讲究之多,一丝一毫都不能少。”学徒要早起晚睡,除了画画习字,学做买卖,还要干杂活,伺候掌柜的生活。“那年月学徒学的是手艺,挨打受骂是家常便饭。”他说:“不受磨不成佛,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是掌柜的给了自己吃饭本钱。
<

世上没有白吃的苦,学艺三年,加上超人的天赋,何海霞十几岁就能以画养家吃饭了。1992年中国画研究院曾主办“祝贺何海霞从艺七十周年”活动,就是从他十五岁给石印厂画图稿时算起的。他曾非常自豪地说:“我何海霞这一支笔,从来没有把买卖推出去过,你要什么,我都能画。”才艺之高,可见一斑。

他少年即有“鬼手”之誉,不是浪得虚名。吉人天相,何海霞十六岁被京城名家金城、周肇祥看中,进入著名的中国画学会。三十年代又入张大千门墙。从此,燕人何瀛和他格调高古的国画,享誉京津画坛。

黄永玉先生说他“见惯了生活,拍遍了栏杆。他宠辱不惊,从容处事,他什么都来得,端得起,放得下”。总之,凭着过硬的本领,何老愣是在异乡打开了一片天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风向有变,何海霞先生的过硬本领又有了用武之地。1976年,他应邀为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金碧青绿山水画,到八十年代初,北京许多大型公共场所、政府机关,都出现了署名何海霞的巨幅画作,震动了画坛。

周绍华评论说:“他1976年以后所作的巨幅山水画,鸿篇巨构、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意境幽远,充满欢乐和热情,表现出吞吐山川,拥抱时代的大手笔、大气魄。”这自然要引起领导人的关注,何海霞先生的人生也再次改变。三十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1984年他户口还京,调入中国画研究院,从异乡终于回到了故乡。

有位理论家说:“燕人何海霞回到北京完成自我并把许多黄钟大吕,金碧辉煌的山水画悬挂在首都各大庙堂,他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庙堂山水画家。”

真可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何海霞先生有何感慨,不得而知。曾听他总一生之帐时说,“别的都靠不住,人要有本事、有手艺才行”。还是老一辈人朴厚,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话。

何老回到北京时已经七十六岁了,住双榆树国务院专家楼,头上顶着各种光环,可谓功成名就,衣锦荣归了。然而,他并没有装腔作势牛起来。用时髦的话说,仍然不忘初心,保持本色。

古人有人生三不朽之说,立德是放在第一位的。德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要有“拔苦与乐”的慈悲心肠,有“推己及人”的生活素养。

能画大画,不一定就是大师,要看他有没有德。大德不是吹大话,摆姿态,是点点滴滴的无意流露,这就是陈师曾所说人品第一、画品第二的意思,何海霞先生庶几近之了。环顾今日,如果说何海霞的山水画是广陵散,那么夫子之德就更是广陵散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16:32 , Processed in 0.00757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