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荷花诗词,美到犯规,迷了眼眸,醉了心醉 2024-07-26 21:35
发布于:福建省
①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洗去了所有的尘埃与污垢; 僧舍周围,翠竹成荫,绿意盎然,显得格外清新凉爽; 一阵微风吹动莲叶,晶莹的露珠在碧绿的叶面上滚动; 远远望去,好像水银从青玉盘中倾泻。 施肩吾是中唐诗人,曾高中状元,但他生性淡泊,不愿走仕途之路。 未等朝廷给他授官,便飘然离去。 张籍等名士为他赋诗饯行,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他隐居山中,潜心修道,自号“栖真子”。 他留下的作品多为绝句,后人评价极高“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 这首《夏雨后题青荷兰若》通过描写夏雨后的美景,营造了一种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氛围,给人以清静凉爽之感。 尤其是后两句,以巧妙的比喻,将莲叶比作青玉盘,将雨滴比作水银,把风吹莲叶,水滴滚动的景象,活活画出,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 《菡萏亭》 文同〔宋代〕 日高过竹湖水光,风长入座荷花香。 交红映绿满渠下,各有意态随低昂。 太阳升高,耀眼的光芒透过竹林,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 长风浩荡,吹过荷花,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笼罩了整个亭子; 在阳光的照射下,红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相互映衬,姿态万千,风韵迷人。 文同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表兄,擅长画竹。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载了他画竹的过程,“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成语“胸有成竹”便是脱胎于此。 作为一个画家,他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以及光线和色彩的细微变化。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适用于文同。 这首诗通过对菡萏亭周围景色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夏日里光影交错,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 既有视觉上的刻画,又有嗅觉上的描写,既有静态之景,也有动态之姿,一字一句,宛如画卷,令人惊艳。 ③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 采莲姑娘穿着绿色的罗裙,撑着一叶小舟,在绿色的荷叶间穿梭; 红润的脸庞,在荷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明艳; 她们的身影仿佛与荷塘融为一体,远远望去,难以辨认; 直到听到歌声,才突然发现她们的踪迹。 “采莲”自古就是江南夏日的一大盛景,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其中最为后世称道的当属王昌龄这首七绝。 这首诗是他被贬龙标所作。 当时他到城外游玩散心,正好看到几个姑娘泛舟湖上,采莲唱歌,便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前两句从视觉角度着笔,通过色彩渲染,巧妙地将采莲少女与大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后两句又从听觉角度,捕捉到了采莲少女影影绰绰的身姿。 赋形,绘色,传神,景美,人更美。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