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志学|冰雪画派开创人,下一个载入美术史册的当代巨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15 07:07: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4-9-15 07:08 编辑

于志学|冰雪画派开创人,下一个载入美术史册的当代巨擘                                                                                 2024-09-11 15:19                                        发布于:河北省
   

                          


于志学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北京盘古艺术书画院名誉院长、美国国际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顾问,特约艺术家。
冰雪画创始人于志学简历
于志学自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获奖,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了《世界名人录》。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2006年获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颁发的黑龙江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于志学出版有《于志学画集》《雪园漫笔》等10多部专著,代表作品有《塞外曲》《杳古清魂》《雪月送粮图》等

冰雪山水画,这一绘画风格的产生,是画家于志学先生在近60年创作生涯中的艰辛困惑里,反复实践、苦思冥想并逐渐摸索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绘画样式,是他自己独创而特有的中国山水画的名称。中国山水画分为泼墨山水、重彩山水、浅绛山水、金碧山水和白描山水。而冰雪山水画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中具有于志学原创性质和特点的名称种类。可以称说,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新元素!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如今的东北三省已经很少有较长时间大雪纷飞的自然现象了。而80多年前,塞北的松嫩平原,一年有一半是冰雪的世界。住在平房里的人们,早上起床推不开房门,那是太正常不过了。整夜下的大雪,把房门封上一半左右,是常有的事情。于志学先生出生在1935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七,窗外大雪纷飞。等到百天那日,又是一场大雪。奶奶说,这孩子是顶着大雪生、大雪长,将来一定能吃大苦,禀性刚强。

喜欢画画的青年于志学发誓,一定要把家乡美丽辽阔的冰雪世界和林海雪原中的雪乡画出来。可这个理想之梦,他似乎想得太简单了!这种简单并不是因为他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高学历”,而不能创新;也不是并非师出名门,就一定眼低手也低。于志学先生毕业于哈尔滨春华美术学校,在这里进行过相对专业的技法学习和训练,肯学能吃苦,所以基础扎实。毕业后,自己干过一段美术服务工作,那时,属于新兴行业。主要从事美术刻字、灯箱制作、会展承办等工作,使他十分了解各种施工材料和多种色彩之间,能够搭配出什么效果。并且具有了多方面的动手能力。更可贵的是,他更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绘画技法的积累和眼界感悟的来源,主要是阅读量、不惜力的动笔能力和行万里路。这使他学习到的知识和文化积累,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形成了跨界思考和绘画能力的同时,思路绝对不受书画界,这一个行业的局限,且能做到在优势互补中,灵活性和持久性的辩证统一。这一切,使他与受过美术“完全系统教育”,整天想着老师怎么教的!我应该怎么画!而变得举步维艰和固步自封的画家们比较而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因此,也就成就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开疆拓土”的胆识和魄力及执行力
艺术成就
自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新传统主义”、“冷文化”和“笔墨当随心境”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
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等冰雪美学的核心思想;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千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

如果,从塞北那广袤无垠的世界,以及“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雪乡美景,用中国传统书画技法,创作而成的绘画传世作品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没有记载,甚至没有哪位画家留下过片纸只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位当代画家,经过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述出来的辛劳和努力,终于成就了表达“墨有韵,白有光”的冰雪山水画,但他却说:“是冰雪山水成就了我”。

于志学先生所想要表现的这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色,找遍中国美术史籍,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当他拿起画笔,对从小如同吃饭、睡觉熟悉般的冰雪世界,不仅无从下手,就连半张他夜思梦想的“雪景画”都画不出来。画案上的图片资料和从古至今诸多大家的各种画法,特别是自己所谓的刻苦创作的心得,“丰富”的技法,在北方冰雪题材的绘画表达方面,都变得柔弱无力了
个人荣誉
1979年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 ;
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
1992年作品《雪月送粮图》获中国美协颁发的金奖;
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发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
1999年作品《北国风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作为“世纪收藏”,200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黄宾虹奖”,2006年获黑龙江“文艺终身成就奖”。

在艺术创作里,特别是创意革新中,每前进一小步,都与生活的感悟和启迪密不可分。在一次深入林海雪原采风时,住在老乡家的于志学先生睡到下半夜忽然醒了,翻来覆去的实在睡不着,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他穿好衣服,戴上皮帽子,拿上皮大衣,决定走出房门到院子里透透气。站在木栅栏环绕的雪地上,抬头望着远处的雪原和银装素裹的松林,他惊呆了!月光下的雪层厚度,在很高的地方与低洼不同、层级错落叠置的雪壳子之间,是黑与白的对比关系。“这一点怎么我从来就没有观察到呀”!于志学先生内心狂喜至极,他高兴地把皮帽子抛上半空,甩开大衣跑上山坡,反复仔细观察着月光下,每个角度的雪态冰姿,直到天渐渐地亮了!

找到了画雪创作的基础灵感,这只是第一步。而如何体现出来并与尚未找到的画冰技法相融合?这是个更大的难题,也是必须要突破的关键难点。浓墨与水,水搅着淡墨与各种能想到的颜料,无论怎么调配,总还是不得要领。中国传统绘画在这方面,又前无古人,更无法借鉴和临摹。于志学先生整日在画室中,一会拿起大号毛笔,一会拿起小号排刷。一笔下去,提笔上来,冰的质感和立体感全无……!一心专研,顾不上吃饭,困了就歪倒在沙发上睡一会,起来后再重新尝试新颜料组合,起笔重来。他反复问自己,各种跨界的颜色都用了个遍,甚至几十遍,可还是不得其法其效。画出来的冰,似国画非水彩,整个一个啥也不像,简直是一塌糊涂。于志学先生想,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和材料,肯定是无法表现中国画中冰的形态结构和质感了,而将墨色与西画油彩、水彩相结合也还是不行,即便真的行了,那还是国画吗?还有,既然是中国画创新,中国画原有的许多本体原素是绝对不能丢的。他仿佛被困在一个没有出口的冰窖里。可加什么?才能将冰的质感表现出来呢?纠结和无所适从,使每一次,好不容易有了点领悟的兴奋,一次次似乎又都被“当头棒喝”。

一个人的成功里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必然的基础是于志学先生百天时奶奶讲的:“这孩子是顶着大雪生、大雪长,将来一定能吃大苦,禀性刚强”,没有这些为基础,想达到独有画派之境,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枉为画家之名!而偶然,是在必然基础上的不期而遇。画室中的于志学先生想着想着,趴在画案上又睡着了,困急了睡得很香,两手一放松,把一大瓶胶水打翻在画案上,他却全然不知。也不知道睡了多久,流淌在很多墨稿上的胶水都已经干了。他醒来后迷迷糊糊地发现,胶水与墨之间的融合变化的效果,与他心心念念的冰,实在是太象了。真应了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又经过许多年后的探索和试验,千百次的将墨和胶水,与矾水配比融合等一系列的实践,于志学先生终于描绘出了雪原的辽阔和雪乡之静美,形成了独有一派的冰雪山水画法。至此,冰雪山水的技法趋于成熟和系统化。
出版著作
现已多次出版了<于志学画集> 、于志学文集《雪园漫笔》、《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触类旁通.冰雪技法》、《于志学画冰雪技法》、《冰雪山水画法》、《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以及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中国画黑白体系论》、《冰雪艺术美学》、《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于志学》等专著。

于志学先生独创的冰雪山水画法,根植于中国画传统技法,他将南方和北方绘画中,与画雪相关的技法和方式,加以比较研究。总结出:“平与白”,“南黑北白“,“南以石画山,北以树画山”,“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南虚北实”,五个重要观点。将冰雪山水画的技法总结为三法:即“泼白法”,“雪皴法”和“滴白法”。已故著名画家亚明先生,在一次美术教育活动中讲到:“你们必须画好四大件,山水画才能画好。什么四大件呢?就是山石、树、水、云,也就是要把山的石头画好,要把云画好。”他刚说完,回头看到于先生坐在旁边,马上补充说:“哎,再增加一大件,把冰雪画好”。这“五大件”,说明了对冰雪山水画法的肯定和褒奖!

艺术家点评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在论于志学绘画艺术时写到,冰雪山水,是于志学的独创。在古代,没有这种样式;在现代,除了他和以他为首的冰雪画派外,也没有这种样式;在中国,他的冰雪山水是独诣,没有第二家;在外国,连一家也没有。古今中外皆无,而于志学独有,即是说,他不仅有了样式,而且样式十分独特,尤其是他画冰和已成冰的雪,真是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于志学冰雪山水的独特样式体现了他的创新思想和开宗立派的理想。他出身贫苦,他不可能从小衣食无忧,学习经史子集,但也成就了他努力开发自己的天资,胆敢独创,成为原创性的画家,成为开宗立派的画家。
艺术风格
他的人物塑造和形象的捕捉准确而生动,是来自于生活最真实的感受,朴素、真实和自然,这是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绘画观,也是艺术品最宝贵的品格,这是他长期从自然生活中寻感动、寻灵感的结果。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生命的活力。
他的人物画用线率意、生动、柔中有刚、绵中显硬、纤细而有力度、稳健而有弹性。放得开,收得住,逸而不浮、熟而不油,流畅、老道、自在、洒脱,时若春蚕吐丝,时为铁线枯藤,最大体现了中国画“以线为骨”的本质特征。
他的人物画用笔气脉贯通,果敢、疾速,用墨滋润、生动、萧散、浑朴天成。他尤其强调笔墨的书写神采、直闯笔墨灵透的自由空间,既有山水画风骨,又有花鸟画的灵秀。
他的人物画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反映了他多年文化修养所积、笔墨功力所练、自然蒙养所悟、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致。他笔下的少女俊美而不甜俗,呈露本色之美、灵性之真;他笔下的天籁万物皆灵,活泼、可爱,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他笔下的猎民,勤劳、善良、质朴,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黄宾虹曰“画以人重,艺由道崇”,品格高,落墨自超。
显然,在于志学艺术生命中,山水和人物是不能割裂的,他的终极追求是创造新世界,增添新因素。未来达到彼岸他需要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以宽厚的艺术底座积淀起艺术高峰的阶梯,实现“绘画是文学之梦”的理想。只有认真读过他的人物画,再重读他的山水画,才能更全面、更深刻认识和理解他的心灵深处,他的精神世界。


















结语
国内外艺术界,知名评论家、画家和收藏家纷纷对于志学在冰雪山水画领域的卓越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认为,于志学不仅超越了传统花鸟画和山水画的皴法,还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赋予冰雪全新的生命和境界。他的创作实践不仅拓宽了中国绘画的边界,更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更是将于志学誉为“下一个载入美术史的当代巨擘”。俄罗斯文化部也专门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国冰雪画展”来展示他的艺术成就。
目前,冰雪画派已拥有五百余名画家,作品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了多次展览。于志学开创的冰雪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美术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真正实现了“以画传国”的崇高愿景。

出品人:霄霄

主编:杨航彪

特邀编辑:晓北

责任编辑:张硕冰

责任校对:周朝勇,小畅,晓北

展览策划/图书出版/媒体支持/书画品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5:11 , Processed in 0.0080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