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渡赤水:3万对40万,成败关键竟在于毛泽东亲管的这一神秘组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12:48: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四渡赤水:3万对40万,成败关键竟在于毛泽东亲管的这一神秘组织                                                          2024-09-17 10:30                                      

发布于:天津市
   
         关于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率领的3万红军如何击败蒋介石40万大军而创下奇迹?毛泽东曾经以含蓄的方式对此作答:“如同手提灯笼夜间行路”。
事实上,这个“灯笼”指的正是红军内部的秘密情报机构——二局。虽然仅由数十名工作人员组成,但他们凭借简陋的电台设备,成功破译敌军数百种密码,发挥的作用远超百名专业情报员。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二局的贡献堪称“神助攻”。他们提供的情报帮助红军多次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明智决策,使红军在绝境中找到生路。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舵红军。首战便是攻打土城。然而,这场战斗并不顺利。
1935年,中央红军面临严峻形势,敌军紧逼不舍,围追堵截,红军何去何从?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经过短暂休整,决定北渡长江进入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攻占土城。
兵贵神速,毛泽东等人立即指挥部队分三路进攻土城。土城位于贵州北部,是红军通往四川的必经之路。
攻打土城时,红军处于兵力劣势。毛泽东决定采取运动战策略,灵活调动敌军,掌握战场主动权。

毛泽东的第一招是改变红军前进方向。这一策略令敌军措手不及,红军趁机消灭部分敌军,并接近长江,准备北渡入川。
毛泽东的第二招是心理战术。他洞察蒋介石的野心,了解到蒋介石试图利用围剿红军的机会,同时削弱西南军阀势力。因此,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红军,而主力则是西南地区的黔、川两省军阀,中央军只是观望。
蒋介石的计划存在一个致命漏洞,即一旦西南各军阀识破他的意图,他将难以继续实施。果然,各军阀很快察觉到蒋介石的战略意图,因此他们的剿共态度变得“重防轻追”。
至此,西南各军阀开始“消极对待红军”。
毛泽东发现,红军被驱赶到黔川边界,黔军的追击力度明显减弱,甚至出现了“跑跑停停”的情况。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摆脱追兵。

然而,川军此时对红军驻扎地的紧张情绪如同火山喷发,他们害怕嫡系部队进入四川。为阻止红军前进,川军提前布置好防线,随时准备爆发。
当红军抵达土城,立即遭遇来自南面川军的猛烈回击。这时的川军不再如同散沙,而是由军阀刘湘领导,形成强大凝聚力。
刘湘拥有巨大的力量,不只因为他集结所有川军,更重要的是他财力雄厚,武器装备精良,拥有自己的兵工厂,甚至还有战机和舰队。
过去,红军常与黔军交战,黔军战斗力相对较弱,甚至有著名的双枪军,他们的士兵几乎人人手持两支枪,一手长枪,一手烟枪。
尽管同属国民党部队,但川军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样弱不禁风。这次战役,红军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为了阻止红军进入四川,刘湘派出了他手下最精锐的两个师。

毛泽东洞察蒋介石的心思,再次调整战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打击尾随的川军上。
如何击败川军呢?硬碰硬显然不是明智之选,红军连续数月的征战已使他们疲惫不堪,且敌军分布广泛,一旦战斗失利,敌军必将迅速增援。经过仔细分析,毛泽东和刘伯承决定采取伏击战术,这也是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从地理位置上看,青杠坡是理想的伏击地点,且红军得知此地敌军仅有三个团,兵力薄弱。
为了尽快打破僵局,红军计划集合两个军团,在青杠坡设伏,然后发动突袭,一举攻占土城。
然而,当红军按照计划行动时,却发现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差甚远。敌军人数远远超过预期,川军战斗力更是超越黔军。更为糟糕的是,敌军的增援速度惊人。

战斗于27日正式开始,双方激战至次日。川军郭勋琪率领援军赶到青杠坡,局势瞬间逆转,红军原本计划的伏击战,变成了与川军的持久战。
形势急转直下,红军不得不撤退,敌军趁机夺回优势。前后夹击之下,红军陷入险境。最为危急之时,敌军离红军指挥部仅有数百米之遥。
关键时刻,年过半百的朱德亲自上阵,指挥干部团投入战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战况空前激烈,红军损失惨重,战局极度不利。
毛泽东深知,此刻唯有获取关键情报才能扭转战局。情报犹如上帝之眼,洞悉全局,而胜利往往属于对战局了解最多者。

“急需情报,急需情报”,前线战士在炮火中发出的呼声,给负责情报工作的二局战士带来巨大压力。对于二局的战士来说,前方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是他们的亲人。
谁愿亲眼目睹亲人牺牲?二局战士们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关乎生死后,无不感到紧张万分。
在前线战斗的战友们与川军展开激战之时,二局的同志们默默地在后方山包下进行着艰巨的工作。他们四处搜寻安全区域,架设天线并进行侦听,始终保持忙碌。
由于保密工作所需,二局的位置过于靠近战场。他们必须时刻警惕自身安全,同时全神贯注,防止炮火和噪音影响,以保证能够准确收听到无线电讯号。
为了化解困局,他们已经无暇顾及饮食和休息。即使面临严峻的破译难题,他们的时间依然紧迫。
据一名侦听员回忆,他们早已成功捕获川军的电台信号,短短两天内发送了数十封密电,均被红军成功接收。然而,这些密电尚需时间进行翻译。

密电的解读并非易事,郭勋琪部队使用的密码为“来去本”,属于复杂的自编本“正密”。红军当时并未拥有相应的“密码本”,因此必须自行破解。
二局的破译工作压力巨大,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破译任务。校译科有了“字典”,便立刻投入到堆积如山的密电校译中,敌军的行动轨迹逐渐明朗。
“出来了,出来了!”伴随着激动人心的呼喊,破译出的密电被迅速送至中央军委。毛泽东等人焦急地等待着消息。
得知真实的敌情后,毛泽东等人心情复杂。
坏消息是:蒋介石此次集结重兵,在红军周围设置了一个“死亡陷阱”,十余万大军正步步逼近。
好消息则是:敌军的包围圈尚未完全形成,且蒋介石在贵阳督战期间,其周围兵力较为薄弱。
尽管如此,这份情报无疑是最及时的“助攻”,为在青杠坡鏖战的红军提供了明确的形势判断。

毛泽东等人据此迅速作出调整,下令部队立即转向,趁敌人包围圈尚未合拢之际迅速撤离,西渡赤水,脱离险境。
一渡赤水后,毛泽东等人更加认识到二局的重要性,决定亲自负责二局破译科,密切关注敌军电台通讯情况,以便获取更多军事信息。他深知:在战场上,了解对手远胜于盲目进攻。
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二局感受到了压力,但也激发了更大的斗志。为了严密监控敌军电台,侦听员们随部队行进,一刻也不敢松懈。
据当时的侦听员回忆:“那时,我们两人轮流工作,一天不断,全面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情报。”
一渡赤水后,二局夜以继日地工作,连续破获敌军密电。从2月7日至10日,二局破译科创下了四天破译敌军六本新密码的辉煌战果。
其中许多破译出的电文,成为中央军委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

例如,2月7日夜间,二局截获一份由“总司令龙云”署名的《作战方略》。该文件详细介绍了部队部署、时间安排、友军配合以及作战方针等重要敌方机密,立即引起中央军委高度重视。
龙云万万没料到,他刚刚被任命为“总司令”,次日即被红军洞悉。更为讽刺的是,他为讨好蒋介石精心撰写的《作战方略》,竟在同一天被送到毛泽东手中。
这份战略情报至关重要。龙云在电文中对部队布署的描述极为详尽,使得蒋介石和红军都对局势了然于胸。
毛泽东智谋高超,从容应对敌情。他深知敌军势头汹涌,正从三面包抄,唯有东边的黔军防守力量薄弱。经过缜密分析后,他果断决定挥师东进,夺取遵义城。
突如其来的红军行动让敌人们猝不及防。红军成功二渡赤水,直赴遵义,黔军将领王家烈正在为母亲祝寿。面对红军的猛烈攻击,王家烈束手无策,遵义城再次易主。

紧接着,二局又获取了重要情报:遵义南部的吴奇伟部孤军深入。毛泽东立即下令迎头痛击。在追击过程中,二局截获了吴奇伟的密电,掌握了其指挥部的具体位置及兵力部署。
二局局长曾希圣陪同毛泽东前往安徽视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毛泽东立刻命令红一军团发动进攻。吴奇伟见状心慌意乱,丢下一个团,狼狈逃离。
红军二渡赤水,痛击敌人软肋,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赢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这一切都离不开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以及二局的精准情报支持。
1935年3月,蒋介石调动大军围剿红军数月未果,反而使红军愈发坚韧。3月2日,蒋介石亲自飞往重庆督战,然而此举并未能激发士气。反观红军,刚刚取得遵义战役的重大胜利,士气高涨。然而,物资匮乏成为困扰红军的难题。

有人建议攻打兵力薄弱的打鼓新场,以补充军需。毛泽东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此时返回遵义,敌人必定有所防范,若强行攻打,风险极大。
在军委犹豫不决之际,二局成功截获敌方电台信号,破译出蒋介石已掌握红军动向,正向打鼓新场增兵设伏的情报。毛泽东据此调整战略,避免了陷入困境。
得知这个情报后,中央军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撤回进攻计划。对此,周总理感叹:“幸好有这份情报,证实了毛主席的预测。不然的话,我们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
不久之后,毛主席做出决策,决定再次渡过赤水河。行动前夕,二局收到贵州地下党传来的重要情报:国民党军队组织复杂且频繁变动,为方便空军行动,制定了统一标识——山头上飘扬着白底红十字旗帜代表己方。
为此,红军部队得以安全地渡河,白天也无需担忧敌机的攻击。同时,二局还截获了一份重要电报,揭示了蒋介石的判断:红军渡河后将向西前进,于是他已调动周边国民党部队进行“围剿”,防止红军北渡长江。
看到这份情报,中央军委的领导们松了一口气。此时,红军已经是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根据毛主席的策略,此次渡河只是虚晃一枪,旨在迷惑敌人,使其误认为红军将向西挺进。

从截获的电报来看,蒋介石已经上当。毛主席立刻下令,全军秘密准备四渡赤水。为了保密,军委特别指示行动部署“事先不得公布”。
全军迅速执行命令,团结一致,转向赤水河畔。期间,红军部队还与前来围堵的敌军擦肩而过,可谓惊心动魄。据老红军回忆,他们在前往赤水河的路上,曾遭遇敌军。由于对方得到的情报是红军被困在东部,所以在西部意外遇到了红军。
为了顺利渡河,军团决定夜间突围。为了分散敌人注意,团长和政委各自带领一支队伍前行,尽量避免与敌军交火。红军战士们勇敢地穿梭在敌军之间,有的红军伤员甚至假扮成敌军接受治疗,还有的混入敌军炊事班取食……

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返回黔北,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包围圈抛诸脑后。蒋介石对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的行动毫不知情,直到几天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急忙将部队向西南方向集结。
四渡赤水后,红军仍面临严峻挑战。然而,正是情报部门二局的出色工作,帮助红军摆脱困境,迎接新的生机。
在四渡赤水之际,尽管红军成功脱离包围,但仍然未能摆脱追击。3月29日,毛主席下令部队南下,横渡乌江。次日深夜,风雨大作,红军战士们毫不犹豫,按原计划迅速渡江。途中,有人发现前方不远处有敌军正在夜行。
经过侦察,发现当晚的夜行军是敌方吴伟奇和周浑元的两个纵队。由于天气恶劣,他们冒雨疾驰,显然有紧急任务需要执行。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毛泽东果断决定,暂时放弃原定的南渡乌江计划,转而向东或者向西突围。然而,这样做仍然无法摆脱敌军的四面合围。就在这时,红军二局局长曾希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伪装成蒋介石,给吴奇伟和周浑元发送虚假电报,以此调动敌军。
这个建议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但毛泽东等人深知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于是,他们迅速制定了一份以蒋介石名义发出的假电报,并通过二局的电报设备发送出去。果然,这份电报发挥了神奇的效果,成功调动了敌军,使红军得以顺利渡过乌江。
随后,毛泽东带领红军直扑贵阳,使得蒋介石措手不及。蒋介石原本以为红军会继续向南前进,因此他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乌江附近,甚至连自己所在的贵阳也没有留守太多的军队。然而,红军却利用这份假电报,巧妙地避开了敌军的围堵,直接出现在贵阳附近。

当蒋介石意识到红军的真实意图时,已经来不及派遣部队进行救援。最终,红军成功占领了贵阳,并在次日下午全部安全渡过了乌江。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的英明决策,更离不开二局提供的精确情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报,红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找到正确的方向,从而取得胜利。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卓越才华。他不仅具备出色的战略眼光,还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作战效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二局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长时间的侦听和破译工作,成功掌握了敌军的密码和通信方式,为红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委以及二局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1:57 , Processed in 0.00783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