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3年,毛主席为何将河南省会迁往郑州?这其中有什么缘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3年,毛主席为何将河南省会迁往郑州?这其中有什么缘故?                                                                      2024-10-17 10:30                                        

发布于:天津市
   
          数千年来,开封一直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核心城市,也是河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1953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却决定将河南的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这其中有什么缘故呢?
开封和郑州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河南省境内,沿着黄河自西向东依次坐落着郑州和开封两座城市,虽然现在郑州无论从经济还是战略位置都比开封要重要的多
,但在1953年以前的历史时期,开封基本都是中原这片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历史名城,八朝古都,从文化历史因素上讲,开封的战略位置要远远超过郑州,但从近代开始,
随着工业文明逐渐代替农业文明,郑州的综合竞争力开始对开封形成赶超之势。
从自然地理条件上讲,郑州和开封都处于黄河的悬河地段,都受黄河水患威胁。
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广袤的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自然环境长期遭受破坏,造成植被覆盖过于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河每年都将数亿吨泥沙携带到下游地区,黄河“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大量泥沙在河南郑州、开封这一地区堆积,造成黄河河床和水面在该地段不断增高,已经超过郑州和开封的市区地面高度,而开封所受到的水患威胁比郑州更大。

根据最新测量数据,黄河郑州段平均河床高出郑州地面4到6米,而开封段更是高出开封地面7、8米,最高端高出12米左右。
之所以说在同样受水患威胁的前提下,开封比郑州受黄河决堤威胁更大,
是因为几千年来,黄河流经郑州时一直都很平稳,其发生决口的位置都是在开封。
据统计从宋朝算起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黄河决口事件中的300多次,都是在开封境内,其中有15次黄河水淹没开封市区,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开封成了自古以来就有的黄河泛滥区。
面对该地段千年悬河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历届政府都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治理,建国后国家更是运用现代科技理论不断加固河堤,兴修各种泄洪工程,驯服了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

到现在,黄河对开封的威胁已经可以消除,但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儿,黄河决口对开封的威胁还是比较大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封除了在水患上的劣势,在交通条件上也不如郑州。
早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当时的清政府就修筑了北起卢沟桥,经郑州到武汉市汉口镇的平汉铁路,同时又以河南省东部开封市为起点,修建了经过郑州到洛阳的汴洛铁路。
这两条铁路分别于1906年和1908年通车,成为旧中国南北和东西的主要交通线路。
1912年9月,当时的北洋政府又通过向比利时借款,以汴洛铁路为基础,分别向东西方向延伸修建,这就是陇海线。

后来虽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和抗日、解放战争,但是历届政府仍然不断支持陇海线的扩修工程,到1953年7月,陇海线全线终于贯通。
就这样,
随着郑州成为南北和东西铁路的核心交通枢纽,郑州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其迅速崛起,从一个落后的中原小城变成连接东西南北的中原重镇。
而开封,在革命战争时期,其位于平汉铁路的东侧,津浦铁路的西侧,距离郑州80多公里,仅仅是陇海线上的一个过往城市,加上悬河因素过于突出,当时政府不敢将其作为商品贸易中心来进行定位和建设。
郑州能成为河南省会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郑州在自然资源方面要远强于开封。

受历史因素影响,
开封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城市,
其农副产品、文物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在工业化方面至关重要的矿产、石油资源方面储量过少,甚至与洛阳相比都差得不是一点。
而郑州矿产探明储量就要丰富的多,
根据2021年统计数据,其地下煤炭储量保守估计超过63亿吨,铝土矿探明储量超过2亿吨,用作耐火材料的粘土矿1200多万吨,溶剂用灰岩矿1.3亿多吨,同时郑州的天然油石品质优良,是中国最大的油石开采基地之一。
防洪、矿产资源、交通三方面的优势使郑州在进行工业化方面走在了开封的前边。

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主权和独立问题上遭受列强的各种剥削和压迫,但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工业化也在缓慢发展中。
郑州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不利因素下慢慢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城市的,
1948年10月,刘、邓率领中原解放军解放郑州后,该城市就已经是一个拥有50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当时河南的经济中心。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加上解放较早,
这一切优势条件为日后新中国政府将省级行政中心从开封迁往郑州提供了坚实的前提。
工业化为郑州腾飞助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政府很快就着手恢复国家的经济和工业,同时中国政府开始派出代表团与苏联谈判,请求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帮助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郑州也是在这个时候迈开了快速发展的步伐。

1952年,中国已经制定了第一个5年计划,这一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对苏联进行访问,并就我们的第一个5年计划和苏联援助问题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双方敲定了147个项目。
次年年关过后,周总理再次访问苏联,双方于5月5日签署了关于苏联全面援助中国的合作协议,总共包括8个政治文件。
后来在1954年10月,赫鲁晓夫又将对中国的援助范围和技术层次大幅扩大,增加了对中国航空制造、坦克和船舶制造等高技术项目的援助,
因为总共有156个重点项目,因此也被称为156工程。
除了苏联援助的这156个项目,中国自己还根据需求规划了694个工业项目,以配套苏联的核心项目。

乘着中国工业化的东风,郑州得到了国家在项目和政策上的大幅支持和帮助。
由于有资源和交通优势,国家将郑州确立为“一五计划”中的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其很快成为当时国家主要工业建设基地。
在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河南地区总共分配到10个,这些项目分别落地到洛阳、郑州、焦作、平顶山和三门峡,
其中郑州的落地项目是郑州火电厂
,而开封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入选核心项目分配地。
为了确保河南区域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中国政府还对黄河、淮河水系的水利工程进行了修复和治理。

依托苏联和中国的工业项目建设,沿海的部分原有民族企业也开始向中原这一地区内迁。
建国后的短时间内,济南振业印刷厂、新华烟厂、上海华菲烟厂等一部分轻工业类的工厂就开始在郑州设立分公司。
跟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几乎一样,纺织业总是工业化进程的排头兵。
郑州本身就拥有良好的纺织工业基础,
早在1918年,纺织工业家穆藕初就在郑州创立了豫丰纺纱厂,1920年该厂建成投产,这是旧中国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的纺纱工厂,但因为旧中国政治环境混乱,导致该厂在1949年被迫停产关闭。
但新中国成立就意味着中国的纺织工业的春天到来了。

1951年,省纺织机械厂在郑州成立,成为郑州纺织业发展起步的标志性项目,1952年第二棉纺厂成立,1954年,国家管理的第一棉纺厂正式建成投产。
在随后的几年里,郑州先后建成投产了6个国营棉纺厂,加上便利的铁路交通,郑州成为全国主要的棉花集散地之一,可以就地取材,在一系列优势资源的助力下,短短几年内,郑州就发展成中原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当时被誉为撑起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半边天。
另外郑州工业快速发展还得力于苏联援建的郑州火电厂的建成投产。
该火电厂是郑州获得的苏联的主要重工业援助项目,代号“363”。

1952年12月,中南燃料工业局按照苏联专家的设计图纸,中国建设工人加班加点苦干,仅用一年时间就投产发电。
该电厂不仅为当时郑州的棉纺工厂供电,同时还承担向洛阳重工业基地、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项目等多个用电城市供电,
而且该电厂还为河南省电力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因此被称为“河南电力工业的摇篮”。
电力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为以后郑州的进一步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郑州工业化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仅在1953年,中国政府对郑州工业建设的投资就超过之前4年的总和,往后的年份更是一年比一年多。

很快,郑州的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同期的开封市。
据统计,1952年,郑州的工业总产值是6069万元,而开封是3299万元,洛阳当时是1017万元,
而到一五计划落实完毕,洛阳的产值也超过了开封,开封已经被郑州甩开一大截。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的开花结果,将省会城市从开封迁往郑州成为河南省政府的心头大事。
1951年4月,河南省政府经过认真考虑,在郑州的土改过程中留下一块土地作为日后省政府的办公建设用地,
同时准备向上级提交把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的计划。
1952年8月,省政府向毛主席写信,在信中描述了搬迁的地理、交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期望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首肯。

毛主席拍板西迁
毛主席接到河南省的信件后,对此事十分重视。
因为当时新中国虽然建立了,但中国国内和周边局势还有战事发生,国内解放军正在西南五省进行剿匪作战,周边抗美援朝的战斗也正在紧张的进行着,省会迁移这么大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不做充分考虑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毛主席领导中国进行革命走过的大江大河数不胜数,对于黄河这条母亲河更是有着深厚复杂的感情和记忆。
早在1936年2月东渡黄河出征山西时,其在红军过河前就写下了《沁园春·雪》这样气魄宏伟的词。

在词中,毛主席将冬天黄河的气势形容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后来,毛主席在论述黄河时还说,黄河是母亲河,也是天险,它养育了中华民族,也替我们挡住了日本侵略者,有功也有过,但日后新中国成立了,我们还要用它灌溉农田,进行水利建设,造福全国人民。
毛主席对于黄河水患的事再清楚不过了。
1938年6月,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攻陷郑州,危及武汉,决定炸开郑州北侧的花园口渡口,但是这一愚蠢之举却造成豫、皖、苏等地3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黄河泛滥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加上黄河数千年来的泛滥历史,
毛主席决定亲自对黄河进行沿路考察。

1952年10月25日毛主席乘专列离京对黄河进行考察,先后经济南、徐州,29日到达开封,30日上午,
在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局长袁隆等人陪同下对开封的悬河问题进行考察。
毛主席先后调查了开封东坝头、柳园口,在柳园口大堤,毛主席站在大堤上向北眺望,黄河水就像万马奔腾的马群一样在高高的河床上奔流,他再次回头向南部遥看远处的村落,然后问王化云:“这里河面比开封城里地面高不高?”
王化云回答到:“平常河面比城里地面高三四米,洪水来临时更高。”
接着,毛主席再问:“那河水要一直上涨怎么办?”

王化云回答:“请党中央和主席放心,河南人民将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对河堤进行加固垒高,确保沿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毛主席后来又了解了黄河泥沙形成的原因,王化云都一一作答。
毛主席望着远处的龙亭公园和开封的铁塔,沉思了一会儿对周围人说:“你们看,这可真是‘悬河’啊!这里的河水水面已经高过村子里的树梢了。”
他嘱咐当地的诸多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好洪水防御治理工作,党政军各部门要联合起来做工作。
在临走时,当地的领导干部要护送毛主席回专列,毛主席却说:“不要送了,你们把治理黄河的事情办好就可以了,沿岸人民和我们都能睡个好觉。”

在专列上,毛主席还和王化云讨论起今后黄河治理的规划,同时还提到了南水北调的问题。
列车经过开封到了郑州,毛主席重点考察了邙山的引黄灌溉大闸。
在邙山上,毛主席远看了邙山水坝和黄河水流走向,过了黄河毛主席又看了人民胜利水渠工程。
之后毛主席还去了黄渠,并亲力亲为和大家一起体验了一把引黄灌溉流程,在回专列的路上,毛主席还对身边人说,如果沿河每个县都能建一座引黄灌溉的水闸就好了,这是变害为利的最好办法。
11月3日凌晨时候,毛主席回到北京。

这次考察过后,毛主席很快就同意了将河南省会从开封搬迁到郑州的构想。
1953年,搬迁计划审核通过后,在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穆欣的设计指导下,郑州展开了新城的扩建施工工作,后来省委书记潘复生在对城市扩建活动进行视察时发现了问题,及时暂停了施工。
由于穆欣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城市坐北朝南的历史文化习惯,将城市布局设计成了倾斜的扇形布置模式,这将严重影响郑州市的整体布局。经过潘书记的重新指正调整后,郑州的城市布局重新回到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习惯的方向上来。
经过1年多的辛苦施工,郑州基本完成了城市的扩建整改工作,
1954年8月8日,省政府机关开始迁往郑州,
到年底,总共7000多人的政府部门就完成了搬迁工作,郑州正式成为河南的省会城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国的边境和西南都处于激烈的战争状态,
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领导对敌斗争的同时,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开封进行考察,
并最终确立河南省会西迁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表明了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在事关全局的大事方面一贯的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执政风格。
2020年,河南GDP排名全国第五,郑州GDP更是排名北方第4,仅次于京津和青岛,
而与青岛的差距也不到400亿,其成为北方第3大经济城市指日可待,表明了几十年前党中央和毛主席这一决断的英明果断。
转自第一战场拆解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24 04:41 , Processed in 0.0086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