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淮海战役谁功劳更大?是时候说清楚了,既不是华野也不是中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06:13: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关于淮海战役谁功劳更大?是时候说清楚了,既不是华野也不是中野。                                                                                 2024-11-06 13:48                                        发布于:广东省
   

                          

1978年的一天,粟裕大将巡视南京军区,他与军区领导之间的一场交谈至今令人深思。

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并未提及自己的功勋,而是将话题引向淮海战役,特别是双堆集战役,并直截了当地质问为何军区编写的《淮海战役》话剧中未提及中原野战军的贡献。

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军区领导猝不及防,纷纷向粟裕认错,并解释说是华东野战军在战役中担任主力的看法使然。

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功劳争议,不仅仅是一场历史的追溯,也是对那场举世瞩目的战役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那么,这场战役到底应如何评判各方功劳?毛主席,他又是如何看待这场战役的呢?

▶战争谋划:初露端倪

要解答这一问题,必须回顾到淮海战役的初步谋划阶段。

无论是碾庄战役、双堆集战役,还是后期的大王庄战役,华东野战军无疑都扮演了主力角色。因此,许多人将淮海战役的胜利归功于粟裕大将。若将功劳完全归于华野是忽略了战役背后复杂而精妙的战略构想以及多方的协同努力。

1948年1月22日,粟裕将自己的战略构想向中央汇报,提出集中优势兵力作统一指挥、打优势战和大型歼灭战。这一构想初期并未得到中央的认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原计划是通过分兵渡江南下,迫使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撤退。经过粟裕多次汇报和详细分析,毛主席意识到了其中的战略优势,最终决定采纳这个以大型歼灭战为核心的战术。

这一转变无疑是战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也是这个战役中众多决策中的一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略拉锯战,使得各方均要全力以赴。

▶风雷激荡:粟裕的战略谋划

孟良崮战役后,华东野战军一举击碎国民党军在山东的嚣张,时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央军委决定借此时机,主动寻求作战,以进一步削弱国民党军的力量。粟裕的大胆构想和坚定信念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粟裕和中央军委在战略构想上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博弈。

战争时的不成文规矩是下级对上级的命令提出异议最多允许三次,而粟裕在这种紧迫情况下不断地电报中央,反复论证其战略构想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粟裕的坚定信念,更是他对战争走势的敏锐洞察。

最终,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将力主南下的策略改为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歼灭战。而后来的豫东战役和睢杞战役实实在在地验证了粟裕的战略眼光,华野军官兵不但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防御计划,还极大地震慑了敌军的心理防线。

▶决战淮海:壮志凌云

当粟裕再次审视这片充满激烈战斗记忆的土地,发现形势较之以往更加复杂多变。

他冷静分析后提出了大胆设想:如果能在新安镇围歼黄百韬兵团,势必会导致秋李兵团大幅东援。而若此时能合力而战,或将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一举歼灭。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十分敏锐,立即采纳了粟裕的提议,并建议由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整个战役。

随着战局的深入演变,淮海战役逐步展开,战场形势如粟裕预料般步步推进。最终征战66天,淮海战役在全体解放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歼灭国民党55.5万人,其中由粟裕直接指挥的华野歼敌44.3万人。

这一战绩令世人瞩目,许多人将功劳归于粟裕和华野。

但粟裕却在后来华东野战军的一次前委扩大会议中明确表示,淮海战役是华野与中野在共同战场上为着一个共同战役目标进行的胜利,是团结的胜利、协作的胜利,而非某个人或某个野战军的功业。

▶宏观视角:人民的力量

淮海战役中众多将领的英勇指挥和部队的浴血奋战固然重要,但这一战役取得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民的力量。战争的伟力,大多隐藏于看似平凡的民众中。

《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早已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的成功正是得力于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全力支持。

在淮海战役期间,543万名来自华东、华北、中原解放区的民众主动参与,成为了解放军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粮食供应还是兵员运输,无论是战地救护还是情报传送,这些素不相识的平凡人,将自己的力量汇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洪流,推动了战役的胜利。

在战役最后阶段,中野不仅在宿县截断国民党军的联系,而且在关键时刻围困黄维东援兵团,确保了战役胜利的进程。

战役中有无数民众抬着20余万副担架,运送伤员,保障了解放军的后方资源和补给。这种全民支前运动不仅保障了前线的补给和救援,也坚定了士气,让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勇往直前。

▶反思与总结:功劳之上,精神永存

淮海战役的胜利,见证了战士们以拼死之心歼敌疆场,亦见证了民众以信念之力支援前线。不论是前线的枪炮声,还是后勤的忙碌身影,都绘成了胜利的画卷。

倘若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淮海战役,我们无疑是骄傲的、而自豪的。然而,真正参与过那场战斗的人们,他们的每一丝努力与勇气,为的是维护心中对未来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愿景。此时,参加战斗的他们更为看重的是胜利,而非功劳的分配。

或许,现今对功劳之争的探讨终究难解,但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凝聚着的,是无数生命的牺牲与无私的奉献,是战士与人民共同谱写的英雄篇章,而它所带来的,是一个没有战争的未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2:15 , Processed in 0.0076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