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没经济来源,庞大的军费开支从何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24-11-10 17:32 编辑

红军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没经济来源,庞大的军费开支从何来?                                                    2024-11-10 12:09                                        

发布于:广东省
   

   说到红军的革命历程,大家都知道红军“吃苦耐劳”。可是,真正的问题来了:红军的饭钱、枪弹、衣服,甚至药品,这些基础的生存物资到底从哪来?
别看革命歌曲里唱得“红米饭、南瓜汤”,可在物资匮乏的环境里,连这些简单食物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上的。
更何况,在战场上打仗,缴获来的枪支可以用,缴获的军服也能凑合穿,但粮食却难以长久供应。
那么,红军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呢?

靠“打土豪分田地”站住脚1928年,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个时候,红军最棘手的并不是敌军的围追堵截,而是部队吃饭的问题。井冈山地处偏僻山区,没有发达的农业,当地老百姓自己都很难吃饱饭,更别提突然来了上万名红军。
面对这种情况,红军很快确立了“团结农民闹革命”的方针,把井冈山附近的地主列为首批“目标”。红军的做法很简单,先到各村调查,根据地主对百姓的剥削程度,分出轻重缓急。
对作恶多端、手上沾有血债的地主,直接依法处理,财产全部充公。那些问题较轻的地主,则视情节给予警告或罚款,没收部分土地、粮食。

这个方法的效果立竿见影。不仅粮饷问题得到缓解,当地老百姓也看到了红军与其他军阀的不同,更积极地加入红军。到此为止,红军在井冈山算是站稳了脚。
“打土豪、分田地”口号深入人心井冈山的生活逐渐稳定,红军的队伍却越拉越大。
伴随而来的是粮饷需求也在急速增加,周边的地主财产逐渐减少,再加上国民党开始围困井冈山,红军的物资来源变得日益紧张。为了应对,红军决定进行一次内部改革。
这次,红军决定废除原有的“军饷制度”,改成“供给制”。以前,红军士兵按月领军饷,这种做法虽然是旧军队的传统,但存在弊端。

一旦发不出军饷,士兵的士气便会受到极大打击,甚至可能发生哗变。而红军废除军饷后,士兵的吃穿用度都由公家负责,最多发一点津贴当零花钱。
这一改,士兵们的思想转变了,大家明白了自己不是为了钱打仗,而是为了理想、信念,为了革命事业。这次改革对队伍的筛选作用也非常明显。那些真正为了信念、愿意跟着红军吃苦的士兵留下了,整个红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
走出井冈山,自给自足成关键改革后,红军的队伍由一万人缩减到五千人。虽然短期内战斗力有所影响,但从长远来看,留下的是坚如钢铁的革命队伍。
尽管如此,井冈山依然物资短缺,周边的地主已打得差不多,国民党的围剿封锁也并未解除。红军意识到,要想真正生存下去,不能一直待在井冈山。

机会来了。1929年,中原大战爆发,国民党各派系互相争斗,蒋介石对井冈山的注意力松懈了。趁着这个机会,红军迅速离开井冈山,向福建进发。
他们将井冈山的“打土豪”模式复制到福建,解决了大批物资问题。然而,红军深知光靠“打土豪”不是长久之计,只有靠自给自足,才能持久维系部队。
于是,红军在所到之处将土豪的田产分给百姓,同时大幅降低赋税。原本国民党收取的苛捐杂税,被红军一一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红军只征收农业税和商业税,而工业税则为促进发展而全免。农业税方面,按户分等级,普通农民有高额收入才需要缴纳少量税款。商业税也是累进税,200元以下免税,200元以上才开始征税。

低税政策大大激活了苏区的经济,商业和农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周边的国统区商人也愿意来苏区做生意,红军初步实现了自我“造血”。
建立银行,玩起了“金融”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标志着红军经济的进一步成熟。银行开始发行苏区纸币,有了自己的货币体系。这背后是红军逐渐积累的财富,特别是黄金、银元等硬通货,成为苏区货币的锚定物。
新发行的纸币在苏区流通,不仅增强了苏区内部的经济联系,也让周边的国统区不得不承认苏区的货币。比如,国统区要从苏区买粮食、布料等生活必需品,必须先用苏区的纸币交易。

这种经济策略不仅提升了苏区的经济独立性,也促进了红军的长久生存。与此同时,红军在发币时,严格按照货币锚定物资的原则控制发行量,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钨矿的秘密,撬动国际市场到了1933年,苏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苏区的财政收入不再依赖农业和商业,取而代之的是工业——特别是钨矿的开采收入。
钨是一种稀有矿物,对制造军工用品至关重要。随着欧洲国家的军备扩充,尤其是德国急需大量钨矿,苏区的钨矿成为一种硬通货。
然而,摆在苏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国民党的围剿下把钨矿卖出去?红军找到了一条“迂回路线”:他们联系了控制广东的军阀陈济棠,通过他将钨矿卖给德国。

1933年,陈济棠与德国签订了协议,将钨矿以物易物换回工业品。这种贸易不仅帮助苏区获得了外汇,也为苏区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封锁再来,苏区再陷困境可惜,好景不长。红军钨矿的收益被国民党察觉后,蒋介石下令严密封锁苏区。国民政府严格禁止物资进入苏区,苏区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盐价暴涨,农产品价格暴跌,苏区陷入了物资匮乏的危机。迫不得已之下,苏区再次提高税收,不得不对富农加大征收,甚至没收部分粮食。

然而,过度征收反而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苏区经济陷入困境。为了填补财政,苏区大量增印纸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长征出发,开辟新生机在内外压力的双重夹击下,苏区的经济和军队力量都到了崩溃边缘。
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红军不得不踏上了长征的征程。回头看去,红军在艰难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用经济自足支撑了一个顽强的队伍。
红军的钱从哪里来?靠的是智慧、勇气和毅力。
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他们不仅靠“打土豪”解决眼前的饥饿,更通过建设银行、管理税收等方式,开创出一条前所未有的经济之路。
这条经济之路,帮助红军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一步步走向革命的胜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4 14:35 , Processed in 0.00945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