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元杂剧中,寡妇戏有多重要?谈谈寡妇形象的独特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元杂剧中,寡妇戏有多重要?谈谈寡妇形象的独特性                                                                            2024-11-20 18:30                                        

发布于:天津市
   
        寡妇形象作为元杂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关汉卿等诸多戏剧大家都对其有过详细的刻画,其在剧中虽然并非皆是主角,但是却都有着对剧作发展的重要作用,或是伏笔,或是铺垫,又或是全文的核心戏剧冲突。

元杂剧寡妇戏的创作特色
一易于产生戏剧冲突
由于元代社会思想观念有所松动,文人墨客在思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为了抒发自己对于黑暗社会现实下寡妇悲惨境遇的同情,鼓舞其与社会反抗,追求其自身的幸福与正义,由此也就诞生了诸多以寡妇作为其主要人物的戏剧作品。
1,社会恶势力与女性反抗精神的冲突
在传统思想中家中的男子是一家之主,是整个家庭的依靠,女性对于男性是纯粹的依附关系。寡妇在丧夫后失去了男子的庇佑,就等于失去了靠山和经济来源,继而也就成为了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成为寡妇大多意味着被压迫的一生。
李文道将刘玉娘变为寡妇的目的就在于此,整部剧的冲突也因此而生。随后以刘玉娘向恶势力李文道的反抗而铸就了整部剧的核心冲突,从而将整部剧的核心冲突上升到官员和社会对她的压迫,其情节构造与《窦娥冤》有多处相通之处,只是在结局上更加趋向团圆削弱了一定的悲剧效果。
在《窦娥冤》中,窦娥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她坚守着寡妇的忠贞,与蔡婆相依为命。对于命运的安排她逆来顺受。作为小人物的窦娥本已认命,只是打算与蔡婆安稳的度过一生,
然而社会恶势力的出现却让这一切成为了泡影。整部剧中恶势力与寡妇群体的冲突最先发生在蔡婆和赛卢医身上。要债本身是男子所应承担的责任,但是寡妇却只能亲自上阵。赛卢医深知蔡婆无依无靠,所以才有了歹心而这也开启了整部剧恶势力向弱势的寡妇群体的欺辱。
作为《窦娥冤》中社会恶势力的代表性,张驴儿父子是整部剧中扮演了窦娥命运转折的推动者,也扮演了窦娥作为寡妇群体向社会反抗的直接对象。在剧中的物言语间有着多次的体现。

2.不同寡妇的人生诉求所带来的冲突
除了命运不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冲突之外,更可悲的在于寡妇内部思想观念的冲突,这导致了反抗的寡妇只能孤军奋战。在这里主要以《窦娥冤》中,蔡婆与窦娥的关系为例。在《窦娥冤》中除了恶势力的迫害之外,恶势力的加入也让窦娥与蔡婆这两个寡妇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破裂和对立,由于立场的不同而造成了两者的思想冲突。
蔡婆和窦娥在起初的思想都是活在世上忍受孤寡所带来的苦难,但是在对寡妇改嫁这件事上的态度反差造成了两者之间思想层面的破裂,形成了激烈的情感冲突,通过这一现象所展露出的根源就在于贞洁观念的差别。
在此,窦娥就是贞洁观念的坚实守护者,蔡婆与之相背自然难以调和。因此,在张驴儿父子出现后蔡婆虽然最初是出于保命之举被迫改嫁。但是在做出改嫁决定之后她就将自己的立场完全进行了转移,成为了社会恶势力的帮凶。

二便于塑造人物形象
寡妇的设置在剧情上能够让整体剧情更加集中,特别是对于剧中男性角色的集中展现,展现出剧中的男子群像。同时,因为寡妇身份本身的特殊性,其能够同时展现弱势群体、社会恶势力等多方位的人物形象,通过主观和客观展现不同社会身份所带来的人物形象。
1、集中男性角色
寡妇由于其自身社交阶层广普的跨度,而导致了寡妇戏中人物的丰富性,特别是寡妇戏中的众多男性角色,起到了将剧中男性角色集中展现进而发展人物关系或形成冲突的作用,在设置寡妇角色的戏曲作品中这一点极为普遍。
《望江亭》中谭记儿正是由于她的寡妇身份,才受到了众多男性角色的追求。谭记儿为了躲避社会上的轻薄男子而与白姑姑寡居于道观,但是白姑姑却将自己的侄儿白士中,引入寺庙。
在此,生成了剧中的主要戏剧冲突,正是由于谭记儿的出现才让杨衙内与白士中的人生有了交点。也正是由于杨衙内和白士中都爱慕寡妇谭记儿想要与之接触,才让两者因谭记儿而结怨,让杨衙内对白士中有了杀心。
可见,整部剧作的跌宕起伏都聚集在谭记儿的身上,正是在她的吸引之下才让整部剧作的人物关系有所变化,她的一举一动都改变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动向。
元杂剧的剧作家多为男性,可以说剧本从根源的叙述视角上来说,就是以男性视角进行展开的,这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寡妇戏剧情发展中男性元素的生成。

2、侧面展现边缘角色
寡妇群体在社会交往中,不论是市井无赖,还是高官,甚至道士等不同的社会角色,都会在与寡妇的交流中展现出其与原本形象极为不同的人物形象,且大多偏向反面。而这也从另一方面丰富了其各自的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立体丰满。
张驴儿的父亲虽然属于社会恶势力阶层,但是他的恶大多源于张驴儿的推动,其是有着善恶两方面形象的,而这两种形象也分别在与蔡婆不同阶段的接触之中展现出来。
张驴儿的父亲在开场时以勒索犯的身份出现,但通过其与蔡婆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欺软怕硬,在面对张驴儿时言听计从,在面对蔡婆时则蛮横无理。
但是张驴儿的父亲也有着贴心柔情的一面,在蔡婆与他“过日子”的阶段里,他与蔡婆之间似乎真如夫妻一般,对待蔡婆无微不至,与张驴儿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蔡婆生病之时,张驴儿父亲对于蔡婆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

元杂剧寡妇戏的审美特色及其流变
元杂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题材深入民间,深入社会底层,直白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黑暗现实。
元杂剧寡妇戏作为元杂剧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分支,更是以寡妇这一特殊弱势群体作为社会黑暗现实的切入点,在悲喜的转换之间,或向黑暗社会发起奋勇的反抗,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天空发出悲鸣。
在悲喜交加之中,追求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最终以达到看似团圆的结局。其艺术价值不容小视,同时其对于后世戏曲的发展也有示范的作用。
一元杂剧寡妇戏的审美特色
1、寡妇戏的悲喜风格
西方悲剧强调“庄严的风格”,讲求悲的纯粹,摒弃了喜的元素,结局也大多以人死尽为结局。同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讲求的是悲喜交错,苦乐相同的境界,在悲剧中以悲情为主,辅以喜来衬托悲,面上写喜实则是更深层次的悲剧。
这种悲喜艺术正是元杂剧悲剧寡妇戏中所追求的悲剧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悲喜相交之下,让戏剧情节能够有波澜,有起伏,震撼人心;其次,这也能够调节观众的内心平衡,让人物的命运变化喜悲交错,张弛有度,得到精神的放松和情感的深入。
元杂剧寡妇戏对于悲的刻画是极为直接的,《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善良女子,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她的命运自出生起就刻上了悲剧的印记:三岁丧母,七岁被卖为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十九岁守寡。本已经满身伤痕,还要遭受社会恶势力的欺压,最终含冤而死。
《合汗衫》中的李玉娥本身家庭美满,却被歹人陈虎所害,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魔合罗》中的刘玉娘被李文道杀夫嫁祸,无依无靠之下成为阶下囚,险些丧命。

2.寡妇戏的伦理教条
为了迎合社会对于封建礼教的追逐,宣传相应传统思想美德,达到统治者教化社会的目的,宣扬伦理教条的教化剧在元杂剧寡妇戏中也极为常见,其内容多以寡母教子以及贞洁烈妇为主,追求孝悌与贞洁的传统道德风尚。
并且,功名仅仅只是基础,陈母的更高要求在于为官要为民办事,清正廉洁,这也是为何在三子陈良佐收受贿赂之时,她大发雷霆,鞭打三子。
从逐到辱再到鞭打,足以见得,在陈母眼中未得状元尚在情理,而品德的败坏却是丝毫不能容忍,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最为看重的君子之德,为官之本。
可以说这些节妇在戏曲史中都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既富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以教化大众,保持贞洁,而又蕴藏着反叛与抗争的思想意识。通过立体化的手法,将一个个节妇全方位的呈现在观者的眼前,不仅是对守节观念的教育传播,也是对女性反抗意识觉醒的赞扬,展现出了极为丰富多样的思想意蕴和人物形象。

二元杂剧寡妇戏的流变
1.题材沿袭
元杂剧的寡妇戏在题材上大多有所沿袭,在对原题材继承与发展后,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创作出符合作者自身价值观念的戏剧作品。同时,元杂剧作为戏曲历史上颇具启蒙意义的戏曲形式,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也就衍生出了一批同题材的寡妇戏作品,并且在同时代的作品中,我们也偶能发现同典故或题材使用的现象。
2.展现人文特点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相同,情节也大同小异,但是却由于时代阶段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戏剧效果和思想核心,虽有的作品在戏剧性和整体处理上,较原作有所下滑,但是却也都展现出属于该时代的人文特点。
由于元杂剧寡妇戏的题材对外延伸极广,其创作影响不仅是限于对后世寡妇戏的创作,对待爱情戏、公案戏等都有极大的影响,其代表形象更是贯穿于整个戏曲角色设置。
在爱情戏中,首先是在《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她作为封建卫道者是剧情中造成爱情阻力与人物感情冲突的关键元素,由此,在其后众多的爱情戏中也都延续了这一角色设置,延续其作为爱情阻力的重要作用。
如《梁祝》中的祝父、《牡丹亭》中的杜宝等。在反抗社会恶势力题材的剧目中,《望江亭》中谭记儿,《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作为反抗封建压迫的先锋女性代表,从正面对社会恶势力予以抗争,也对后世女性形象提供了鲜活的范本,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怒撕桃花扇等。
元杂剧寡妇戏以其独特的视角让众多角色不同阶层的角色得以在这一特殊人物类型身上集中展现,从多个角度展现出时代特色。
元代的突破,明清的迂腐,都在这一寡妇角色身上有所展现。同时,在剧情特色上,寡妇角色也以其悲喜艺术和激烈的情感冲突,使剧作情节跌宕起伏,主题鲜明立体。抛开剧目,对于寡妇身份思想上的社会改观来源于元代这一特殊时期思想和文化上的相对宽松,游牧民族对于寡妇并没有过多约束和蔑视。寡妇地位虽然依旧不高,但却也有所提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7:02 , Processed in 0.0099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