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出身的毛主席,却被曾经的老师斥为“不够格”,这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2:02: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北大出身的毛主席,却被曾经的老师斥为“不够格”,这是真的吗?                                                                     2024-11-23 12:30                                        

发布于:天津市
   
       常年定居美国的胡适,在一次学术研讨会后的访问时,面对记者对新中国与毛主席的看法时,竟表示,“我们曾有过交集,以我对他的了解,就他当时的学识和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

此番评价一经传出,当即掀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作为一个领导中国人民排除万难,建立起新中国的伟人,竟被人评价为连大学都考不上的“差生”,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当消息传回国内,毛主席却只是一笑而过,并未多做解释。
虽然主席大度不作计较,但与他交好的友人们可看不下去了,纷纷义愤填膺。然而毛主席却只是笑言,“我和他的渊源,可深得很呢。”
被曾经的文坛巨匠如此评价,莫非主席的学识真的有水分?毛主席口中与胡适的渊源,又是怎样,胡适为何会如此尖锐?
志同道合
其实,早在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就已经满腔报国之志,与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创建了“新民学会”,旨在共同寻找救国之路。
而胡适与陈独秀合伙创办的《新青年》,其中传达出来的思想与见地,则成为指引他们在黑暗道路上寻找光明的启明星。

受到指引的毛泽东一行人认为,只有走出国门,才有机会学习到他国先进的变法经验。为此,他们求到了恩师杨昌济门上。
而这位杨昌济,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时,就是他的伦理老师。与其他萧规曹随的教师不同,这位曾经留学英国的杨老师,极其注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总是鼓励学生学会“发问”。
可以说,正是杨师的教诲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
当远在北大的杨昌济收到求助后,虽欣慰学生们能够有此觉悟,但又很担忧学生们的近况。于是,他立刻给予毛泽东等人回信,表示或许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搏取留学法国的机会。
一想到日后能够在世界革命的发源地,近距离感受大革命氛围、学习大革命经验,大家伙儿就十分激动。这对新民学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想到就做,几人当即分批赶往北京应征。而作为杨师得意门生的毛泽东,则被老师亲自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一职。
求学北大
这一安排,自然让毛泽东欣喜不已。不仅能在北大结识梦寐以求的老师,同时也能心情遨游在无尽的书海中,简直是求之不得。
因此,在北大担任管理员期间,毛主席时常会悄悄前往课堂旁听,尤其是他仰慕已久的学者,胡适的课程。每逢胡适上课,他总会第一个报到,久而久之,胡适也注意到了这名“旁听生”。

起初,胡适并不喜欢年轻的毛泽东,因为他总是在自己的课上提出很多问题。因此,他时常挖苦主席,表示:你的这些问题,就算知道答案,又有什么用呢?
“知道问题的答案,便会知道如何解决”,而对胡适的挖苦,主席并没有退缩,“冰冻三尺非一日寒,中国现在的境况想要改变,只有彻底打破它!”
如此“狂悖”之言,顿时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但胡适却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课后,毛主席依然会积极找到胡适,与其探讨诗词、理想,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
久而久之,胡适也知道了毛主席此次求学北大的目的。打量着主席炯炯有神、又充满期待的眼神,胡适并没有立刻表达自己的立场,反而侃侃而谈。
他认为,想要变革中国,出国留学也许并非唯一的方法。作为中国人,如果连中国文化都没研究明白,又何谈汲取西方文化;况且,将西方文化生搬硬套,又怎么会适合中国呢。
龙场悟道
胡适这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毛主席豁然开朗。他望着负手离去的胡适,将这句话深深印在心底。而此时的胡适,不过比毛主席大两岁,却对毛主席日后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毛主席又在北大图书馆里结识了时任主任的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引导下,他相继学习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籍,从而更加坚定了留在中国的想法。

因此,在做好相关筹备工作之后,为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们送行时,青年毛主席却背着行囊,选择了相反的道路。他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中西方思想融合,开拓出一条光明大道。
而出人意表的毛主席,很快又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拒绝了胡适的邀请,在北大师生不解的目光下,重新回到了湖南老家,创办了《湘江评论》。为了体察民情,他每日都会与各行各业的底层劳动人民们交谈,收集第一手资料,并整理刊印。

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主席最终得出了那个伴随他一生的思想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远在北京的胡适,在得知主席有此感悟后,还曾十分激动的写信,认可他的想法。
可这段原本能够传为佳话的师生情谊,却在1921年戛然而止。
道不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彼时,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深受“三权分立”影响,从而对中国崛起的方法,悄然改变。
他认为,中国想崛起,靠团结工农无疑是无稽之谈。只有向美国学习,才是正确的未来。也因为这样,他对曾经那个极为欣赏的毛泽东,逐渐“恨铁不成钢”。

学成归来后,他一直致力于发表摒弃共产党思想、向美国学习的言论。而他的转变,也令曾经尊敬他的毛主席感到不可思议。一个曾经有过深刻思想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轻浮的想法?
然而当主席试图向胡适求证时,却遭到了胡适的嫌弃。胡适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无法适应,那被抛弃也是理所当然。
胡适的坚持令毛主席哑然。要知道,过度推崇进化论和改良主义,只会让中国重走清政府的老路。以牺牲本国利益换取西方列强的认可,这完全就是纵容侵略者。
数次争执过后,毛主席不但没有被胡适说服,反而愈发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两人的关系也在这一刻分崩离析,再不复往日知己。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运动,共产党被国民党大肆屠杀。当时情况紧急,陈独秀之子陈延年曾写信向胡适求救。

胡适与陈独秀本是至交好友,当初启蒙民智、引领主席的《新青年》,也是二人共同创办。然而在收到求救信后,胡适却在短暂的思忖后,就作出了将信交给正在执行屠杀计划的刽子手,吴稚晖。
之后,陈延年很快入狱,在遭受了无数惨无人道的折磨后,壮烈牺牲。可叹的是,他至死都不知道,出卖他的人竟是他的“叔父”,胡适。
陈延年牺牲后,胡适又再次写信劝告毛主席,希望共产党可以解除武装,以此换取中国第二政党的席位。从此做一个安份的、只单纯参与政事活动的党派。
收到来信的毛主席极为愤怒。面对牺牲的战友和同志、见证了无数工人和农民惨遭屠戮的景象,他又怎能缴械投降?
不相为谋
而另一边,深知政治险恶的胡适,虽然倒戈国民党,但也没敢冒然接受其给予高官厚禄。反而顺势利用起国民党的批文,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即使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也没有放弃他的“不抵抗策略”,反而寄希望于通过外交手段消弭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消弭战事、还政于民,毛主席决定前赴重庆参与谈判。

远在美国的胡适得知后,极为兴奋。他认为,如果能劝服共产党自解武装,安分守己,那中国的和平统一将指日可待。
可笑直至今日,胡适依然是一个天真的改良派。他并不了解,此时的国共双方,已然愈发水火不容,绝不是某一方退让一步就可以解决了的。
果然,重庆谈判后不久,蒋介石就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中华大地再次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胡适却认为,内战的爆发完全是因为共产党的不知好歹,这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但随着战况不断变化,国民党连连败退,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胡适面对这样的结果,大跌眼镜,“人民,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吗?”
胡适百思不得其解。
结语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是毛主席从年轻时候起,就秉持的思想。他不愿只在学堂中读书,只有切实的了解生活、了解群众,才能不断的发现真理,找到真正的救国救民之道。
所以说,主席并非考不上北大,而是比起中国的前途,个人的前途又算得上什么呢?
反观胡适,那般久居庙堂之高,不晓民间疾苦之余,又忽略时代发展,只注重学术的修养,这样的认知却是片面的。
相比于“空中楼阁”般的幻想,唯有适合人民的,才是中国需要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9 05:55 , Processed in 0.0078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