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长津湖战役,陶勇极度怀念粟裕的指挥:粟总指挥我时吃的可真棒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6:11: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长津湖战役,陶勇极度怀念粟裕的指挥:粟总指挥我时吃的可真棒                                                                   2024-12-05 14:15                                        

发布于:天津市
   
          在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在宋时轮的领导下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志愿军士兵不只是要抵抗零下40度的极端严寒和美军强大的火力,他们还得与饥饿作斗争,饥饿仿佛侵蚀骨髓。

在严寒中,第九兵团的饮食几乎没有任何保证,很多士兵仅靠几个冻硬的土豆缓解饥饿。到了前线,连土豆都变得难以供应。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士兵们不得不食用树皮、挖掘草根,甚至在马粪中搜寻食物。宋时轮称这种情况比长征时期还要艰苦。
陶勇作为第九兵团的副司令,思念起他曾经的上级——粟裕,并对他的警卫说:
“在粟总指挥下,我们吃得非常好!”
常言道,大军行动之前,必须先行准备粮草。对于军队而言,食物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武器弹药。历史上,因饥饿而溃败的军队不在少数。因此,一个优秀的将领首先必须确保部队的粮食供应。
粟裕不仅是一位能够打胜仗的将领,他还擅长后勤保障和发展根据地经济。在消灭敌人方面,粟裕具有卓越能力;在保证军队有充足粮食方面,他也展示了非凡的才能。
在皖南事变中,蒋介石突然袭击了新四军军部,新四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事件之前,新四军仅有2.5万人,事后仅剩下由陈毅和粟裕领导的1万多人。
在叶挺被蒋介石扣押后,毛泽东提拔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粟裕则“升职”接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为新四军一师的师长,手下有叶飞、王必成、陶勇所带领的三个纵队。
不久,粟裕还兼任苏中军区政委、苏中军政党委员会书记,成为地方上的权力人物。

由于抗战局势紧张,我军的根据地被敌人分割成片,因此毛泽东赋予各根据地负责人极大的权力。粟裕因此需要既负责军事斗争,又要负责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根据地建设成为抗战的重要基地。
我军在苏中的军力原本不强,但毛泽东对苏中抱有很大的期望。红军时期建立的根据地通常位于贫穷边远的地区,而苏中区域则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源,是典型的富饶之地。
这片地理位置关键的区域
,不仅是重要的农业和商业中心,还是我军在抗战中争夺的关键区域。只要能控制这里,就能大幅削弱敌人的力量,增强我军的实力。因此毛泽东将苏中地区比作我军的“关中”。
事实上,毛泽东曾多次提到“关中”这个词。关中平原历史上是军事和粮食的重要基地,历代成功的王朝都重视关中。在抗战时期,苏中就是我军的“关中”。

苏中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日、伪、顽势力都清楚这一点。日本占领这里意味着控制南京、上海等关键城市的入口,对于蒋介石来说,如果共产党控制了苏中,就能快速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将苏中视为我军的战略中心,就像在解放战争期间,他认为资源丰富的东北是我军的战略核心。1941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强调了苏中的重要性:
“苏中是目前华中的重要根据地,是向西向南扩展的战略中心”,其“在整体战略中的角色是培养干部和派遣军队向西南方向进发的基地,类似于汉高祖时期的关中。”
苏中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这一点日本、伪军和国民党也都清楚。对于日本来说,苏中地区控制着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下游的航道,其地理位置如同一把尖刀深入敌人内部。
对蒋介石而言,如果共产党控制了苏中,就能够优先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是他极力避免的情况。
然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极其薄弱,在日军的频繁扫荡下,国军的游击队无法稳固阵脚,纷纷投降或变成伪军。在苏中的争夺战中,国民党军队是第一个败下阵来的。粟裕面对的主要对手是狡猾而强悍的日军。
从地形上分析,苏中与关中完全不同。对日军而言,尽管他们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但未曾触及陕西。苏中地区则水网密布、地形平坦,是中国最先被占领的区域之一。相比山区,苏中难以防守。日军利用其优越的装备,在水道中自由行动,突袭抗日武装和骚扰根据地。这是国军游击队难以持久的原因。
为了稳固苏中,必须首先击败日军的汽艇战术。粟裕和他的部下采取了几个创新措施:

1. 在河道上建造明坝和暗坝,交通坝和阻塞坝,确保我军的木船可以自由通行,而日军的钢制汽艇则难以航行。
2. 将大桥改建为小桥,固定桥改为可移动桥,大路改为小路,曲路改为直路,确保新四军可以自由行动,而日军则行动受限。
3. 开凿小运河,改变苏中的水文地貌,将众多河流连接起来,加强新四军内部的水陆联系。
通过这些措施,苏中地区的自然障碍虽然有限,但粟裕和他的部下成功地创造了人造天险。原本是日军通行的水网,转眼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使得日军的扫荡和清剿行动受阻,而新四军则利用这些水网发动攻击,取得了多次胜利。
到了抗战后期,即1944年3月,新四军采取主动,先后发动了车桥和南
坎战役,打破了苏中的敌我平衡。此后,日军不敢轻易行动,只能在大城市内部固守。

这样,粟裕控制了苏中超过80%的土地,有效压制了日军和国民党军,初步建立了我军的“关中”。
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粟裕还致力于发展根据地的经济。他明白“关中”不只是军事重地,更是兵源和财政之地。我军不仅要在军事上牢固控制苏中,还要在此积累物资、财力和人力。
即使在敌人的反复“扫荡”“清剿”和封锁下,粟裕依然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创办了服装厂、印刷厂、卷烟厂等生产企业,建立了税收、贸易等财政经济体系,并在华中根据地率先发行了印有毛泽东头像的货币,满足了苏中根据地的需求。苏中根据地每天能获得百万担公粮、两千万元的税收。特别是苏中卷烟厂生产的“飞马牌”香烟,成为了整个江浙地区的流通货币,为新四军贡献了巨大的财富。

除了改善伙食,武器装备的提升也非常显著。有了充足的资金,粟裕得以发展先进武器技术。在粟裕的推动下,苏中建成了自己的军械工厂,配备了50多名技术干部和200多名工人,有能力生产迫击炮和每月产出1万发炮弹。
在一场攻击敌军阵地的战斗中,我军缴获了一枚日本制88式榴弹筒。粟裕反复端详这件武器,赞叹道:“造得真好!”没多久,苏中的军械厂就仿制出了这种榴弹筒,性能甚至超过了原型。
那么到后来,新四军一师的装备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呢?1944年,粟裕奉命向南,准备建立苏浙军区。苏中的军工厂紧急生产出350多门73毫米和52毫米的迫击炮,以及1万余发炮弹。在首批南下的部队中,每个团都配备了一个炮兵连,每个炮兵连都配有73毫米迫击炮,每个排都配备了52毫米迫击炮。
在反顽固势力的天目山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惊讶地发现,新四军的装备远比他们先进,300多门迫击炮的火力使得国民党军队大乱,完全溃败。毛泽东事后感慨:“粟裕将来能够指挥四、五十万大军”。
评估一位将领是否擅长指挥大规模作战,他是否精通使用火炮是一个重要标准。早在抗战期间,粟裕就已经能够熟练地指挥数百门火炮进行作战,难怪他后来在华野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此外,粟裕还指令陶勇组建了海军部队。最初新四军使用的是木船,随后有了经济基础,通过贸易购买了大量的汽艇。从此在江面和海上主宰的不再是日军,而是我们的“四老板”。

苏中变得富裕,粟裕也没有忘记共同富裕的原则,他指示苏中根据地向八路军的老大哥运送大量资金和物资。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局长千兴让和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处派遣科科长林一回忆,仅从1943年夏到1944年秋的一年间,新四军向太行山区送去的经费和物资就非常惊人,足够购买160万袋面粉。
作为一名师范生出身的指挥官,粟裕深知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关中出将,关东出相”,古代的关中也是一个人才的聚集地。
与古关中不同的是,粟裕的苏中历来教育兴盛,这里的人们文化素养高,是出人才的地方。因此,粟裕利
用这一优势,大量招收年轻学生入伍,然后将他们分配到前线部队担任干部。
那么粟裕是如何吸引这些进步青年的呢?首先,当然是依靠革命的理想;其次,就是依靠优厚的待遇。
新四军的老战士赵政回忆,1941年,他和九位上海女青年一起到达苏中。这些女青年都有高中文凭,所以一加入部队就享有20元的津贴,而普通老战士的津贴仅为8元。
这些女青年感到困惑:“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打日本人,又是新同志,为什么我们的津贴却比老战士多?这不行,我们必须减少一些。”
然而他们的上级却表示:“高中生应该得到20元津贴”。这使得她们认为上级低估了自己的政治觉悟,感到失落……

#深度好文计划#有了这样优厚的待遇,自然不愁知识青年不愿加入。到了1941年10月,知识分子在新四军一师的营级以下干部中占60%,在连级指导员中占了70%。像清华、北大、中央大学乃至海外归来的学生,都可以直接在师部工作,如周林、杨恺、陈其五、谢云晖、张崇文、韩念龙等杰出人才,都在一师担任过重要职务。
在当时,我军大多还是以粗俗的士兵为主,高小学历的就被视为知识分子。而新四军一师,已基本实现了“革命化”、“专业化”和“知识化”。
粟裕还利用这些人才大力发展教育,以人才培养更多人才。到了1943年,苏中地区设立了54所中学和1584所小学,有中学教师420人,小学教师3320人,学生总数达到16万4千余人。这些学校为党和军队培养了无数人才。
整个抗战期间,苏中不断向浙东、闽浙赣、苏浙皖等根据地派遣干部和人才。1944年底,中央认为时机已成熟,于是命令粟裕率领苏中主力部队渡过长江,向南开辟新的苏浙军区。
在粟裕的领导下,苏中成为了我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中心。利用苏中根据地的资源,粟裕培养了两个师——一师和六师。一师下辖的三个旅发展成了华野的一纵、四纵和六纵,这些都是粟裕麾下声名显赫的“铁拳”部队。这些部队都是我军的王牌部队,战斗频繁,歼敌众多。部分地方部队后来发展成了华野的第十一纵队,他们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横扫京沪,成为不容小觑的新兴力量。
粟裕不仅是“攻必取
,战必胜”的战略家,还是“抚民心、供应兵粮、保障后勤”的良将。他的综合能力之强,实在难以置信。1955年,粟裕成为唯一以大军区级别军官参加授衔的大将,地位与元帅相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战场上的表现还是根据地的管理,粟裕都展现了元帅级的能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3 07:43 , Processed in 0.00882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