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一生走南闯北,却不愿再踏足这2个地方,这是为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3 08:10: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一生走南闯北,却不愿再踏足这2个地方,这是为何?                                                                       2024-12-22 21:08                                        

发布于:广东省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毛主席走遍大江南北,他曾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在延安窑洞深谋远虑、在韶山故土寄托乡愁,也多次考察祖国各地,了解百姓疾苦。
然而,世人皆知他热爱山水,擅长游泳,也曾在多座名山大川留下足迹,却唯独踏足2个地方,这是为何?

一、从青年时期到革命年代:毛主席的山水情怀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这里山清水秀,对他幼年时期的性格养成和审美观念影响颇深。少年时代,他曾在湘江边击水,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放诗句。青年时期,他就喜欢领着三五同学攀登岳麓山,登高俯瞰长沙城,讨论时局与救国救民之道。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主席的人生轨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曾在井冈山与同道者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长征途中翻越大小雪山,走过草地险途,亲眼见识了群山万壑的惊险与壮丽;在延安窑洞里运筹帷幄时,他也不时远眺黄土高坡,关注自然与民生。在这些地方,他一面经历着艰苦奋斗,一面保留着对山水的独特情感。

建国后,毛主席的工作重点转向城市与工业布局,但只要有机会,他仍会抽空游历名山或者畅游江河。
正如他所言,“爬山就是前进”,在登高望远中,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开阔心胸、汲取自然之灵气。这种对山水的喜爱,为他注入了广阔的精神力量,也使他对大自然中的人文与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二、黄山:因一顶轿子而作罢的遗憾黄山位于安徽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著称,自古以来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和寻访者前往。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黄山写生,明清时众多文人雅士在此留诗作文,可见黄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之高。正因为黄山名声在外,当时的安徽领导人和将领们都希望毛主席能够亲自登临,借此了解当地民情,也可为黄山旅游与开发带来深远影响。

1954年左右,毛主席在视察安徽时,张治中将军(时任安徽方面的重要负责人)曾提议:“主席,您何不抽空登黄山一观?这里景色十分壮丽。”
毛主席起初对这提议表现出兴趣,毕竟欣赏名山有助于放松心情,同时也能调研山间百姓的生活现状。然而,他得知当地人士认为登黄山路途崎岖陡峭,担心毛主席身体劳累,决定安排轿子抬他上山。

面对这番“体贴”,毛主席立刻拒绝。他态度坚决,甚至略带严肃地说:“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子!”
在他看来,让百姓抬轿子是封建旧时的做派,与他一贯倡导的“人民公仆”身份相违背,也有着“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嫌疑。他更愿意与群众一起吃苦,一同攀登,而非接受如此“特殊照顾”。

后来,考虑到山路陡峭、时间紧迫以及天气多变等实际问题,再加之毛主席本人强烈抵制乘轿子,最终放弃了此行。就这样,黄山之旅成为一桩遗憾,也使毛主席终其一生未曾亲临此处观赏奇松云海。尽管在那之后,安徽地方多次邀请,他却没有再作尝试,让黄山成为他一生中“未曾踏足”的名山。
三、黄河:民族母亲河,理应“到中流击水”如果说黄山之行因坚守作风而未成,那么对于黄河的“未尽之旅”则更显得意味深长。黄河自古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奔腾不息的洪流哺育了华夏文明的繁衍生息。历史上无数诗人、英雄、帝王都曾对黄河抒发感慨,甚至将其视作民族血脉与精神的象征。
毛主席对黄河有着深厚且特殊的情感。早在青年时期,他便在诗词中多次提及“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长征抵达陕北后,他也曾两次渡过黄河——尤其在1936年东征时,于凛冽的气候和冰封的险情中指挥部队东渡,为争取战略主动权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对黄河的亲近与赞美,是他对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与弘扬。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更是对黄河治理投入了极大关注。他深知黄河多灾多难,水患频繁,干流与支流都需要修建水利工程,以避免洪涝与泥沙淤积。他反复提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指示有关部门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综合整治。既要防洪,也要灌溉,还要发电,推进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
四、“等黄河变清了,我就来横渡黄河”与他曾多次畅游长江、湘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不同,毛主席从未能“痛快地”在黄河中畅游。
关于此事,历史上流传着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说法:毛主席曾开玩笑说,“等黄河变清了,我一定来游一游。”当时黄河泥沙含量极高,水质浑浊,尤其在中下游断面时更显浑浊。因此,这句俏皮话似乎也暗含着对“现实尚未成熟”的无奈。

实际上,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是其独特的地质与流经地带所决定的,在短期内难以“变清”。毛主席虽未以此玩笑话为真,却的确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与黄河来一次亲密接触。
有史料记载,他在晚年有过探访济南黄河段的打算,但因身体健康与工作繁忙等因素作罢。
尽管毛主席没能实现“畅游黄河”的心愿,但他对黄河治理的指示和推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中扮演了重大角色。
许多黄河上的大桥、水库、堤坝相继建成,不仅减轻了水患,也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以说,他对黄河的感情,不仅表现在个人壮志,也落在切实的民生关怀上。
五、坚守作风:不搞特殊化,不忘本来毛主席没有登黄山,也未能“游”黄河,并非因为惧怕艰险,或无心欣赏美景,而更多是出于对人民立场和自我约束的一种坚守。

对黄山而言,他不愿坐轿子,不想让人抬着自己;对黄河而言,他在考量时机,也在观望国家建设进程。正如他在其他方面一样,他始终倡导“不搞特殊化”,强调“人民公仆”的身份。
岁月匆匆,毛主席早已离开我们数十年,但他对黄山与黄河的态度,至今仍引人思索。
黄山以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闻名中外,如今已成为世界遗产与旅游胜地,每年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如果当年毛主席踏上黄山之巅,也许会留下对奇松怪石、云海日出的精彩诗文;但他当时的那一句“我不坐轿子”,或许比一次简单登顶更富有启示意义。

黄河依旧奔流不息,尽管部分河段水质有所改善,但要让“黄河变清”并非易事。多年来,国家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沿岸城市的工业转型与水利工程升级,让昔日的水患之地逐渐走向可持续之路。
如果毛主席能够看到新时代黄河两岸的新变化,他或许会欣慰地说:“我们正在努力,让母亲河焕发生机。”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相关史料与网络信息,力求还原历史事件,并倡导积极正能量。如有版权或侵权疑虑,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尽快处理。让我们共同铭记伟人的精神,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革命先烈的宝贵传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7 08:22 , Processed in 0.0085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