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一张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06:47: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一张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                                                                         2024-12-22 15:15                                        

发布于:天津市
   
      这是一张毛主席的经典照片,照片拍摄于1939年的延安。照片上的主席与两个八路军小战士亲切交谈,照片中的主席平易近人,看到第一眼就给人带来了一种亲切的感觉。
通过这张照片,人们都能感觉到一代伟人伟人的谦逊、和蔼可亲,也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个时代的延安——那个黑暗时代的净土,一片虽然称不上富足但是欣欣向荣的希望之地。

一、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4月24日,当日上午,主席乘车前往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参加生产运动总结大会。当主席快到抗大校务部门前时,两个八路军小战士从山坡上兴奋地跑向主席。
看到他们跑来,主席也停下了脚步,亲切的与他们打招呼,随后主席问道了他们的年龄。个子低一点的小战士刘长贵看了一眼身边的安定宝,立刻回答道:“我14,他15。”
主席笑着点点头,随后又问道:“你们这么小就参加八路军,为了什么?”两个小战士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听见了两个小战士的回答,主席笑了,随后又问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两个小战士异口同声答道:“知道,您是毛主席!”毛泽东却摆了摆手,说:“不对!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说着,主席还弯下腰,在手心上把名字写了一遍。

一旁的摄像师在这时轻轻扣动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经典的照片。在这张照片的背后,是当时战乱中的净土——延安。在中共的领导下,这座西北小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吸引力。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新气象感召这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不远万里地从全国各地前往这个西北小城。
在当时,延安是全中国最有希望的地方。公平,民主,繁荣,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在这片土地上实现。

二、照片背后的延安:乱世的净土
毛主席曾经骄傲地说延安是一个“十个没有”的地方: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化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没有人吃摩擦饭,没有人发国难财。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其他地方,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8年6月,为了阻挡华北地区的日军西进威胁军事重镇武汉,国民政府竟然决定炸开了黄河花园口的堤坝,来了一出所谓的“以水代兵”。
虽然确实迟滞了日军的推进,但是最后武汉也沦于日军之手,而且泛滥的洪水使得华北的河南,安徽等地数以百万的民众失去了住所,将近一千万人的生活受到了影响。随后而来的就是瘟疫和饥荒,据不完全统计,有八十九万人因此而丧生。
在沦陷区,毫无人性的日寇制造了多次惨绝人寰,丧尽天良的惨案,肆意地劫掠民众的财产,无数民众家破人亡,积累数代的家业毁于一旦。在国统区,民众的生活也并没有更好,国民政府腐败而低效,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民众生活水平愈发困苦。
一些唯利是图的官僚借此机会大发国难财,有人让民众的捐款落入私囊;有人依仗自身的政治地位,趁人之危,大量兼并民营企业;有人将军队的补给克扣下来拿到黑市售卖;有些国民政府的高官干脆直接投敌,在日后还还恬不知耻地号称自己是“曲线救国”。
很多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在回忆起那段时光都会不禁感叹生活的困难,物质的匮乏,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尚且如此,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最为讽刺的是,在当时日本印制了一批伪钞流入国统区,企图扰乱国统区经济秩序,而后来却草草收场——国民政府的经济一塌糊涂,印制的伪钞流入基本没有意义。而那时的延安,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那张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高领导者毛主席和两个平凡的小战士交谈甚欢,这种平等和睦的关系无疑是震撼人心的。

当时的延安基本是和国统区完全相反的,国民政府为了补充兵员,像强盗一样在大街上“抓壮丁”,而根据地的民众却踊跃参军,就像照片中的小战士一样,他们知道,参加八路军,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创造了三三制原则,保证各方都有表达想法的机会,而国民政府却厉行一党专政,严格管制舆论,甚至不顾民族大义,制造了臭名昭著的皖南事变。
在根据地,虽然经济水平不高,但是党员干部和在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手工业和制造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国统区的很多大型民营企业都经营困难,很多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被官僚资本收购。
中共在延安建立了一套社保制度,虽然水平有限,但是也初步建立了对民众生活的基本保障,而国民政府却对民众毫不关心,只把民众当做博弈的筹码,1942年,河南饥荒,而国民党高层一不救济,二不减税,继续毫无人性的搜刮农民,免得“粮食资敌”。

三、照片背后的主席:平民气质的毛泽东
与当时的国民党高官拍的那些照片相比,接地气了很多,毛主席身上有一种平民气质,让人感到亲切。这或许与主席的出身有关,生于农村,长在农村,从小便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
在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看不上中国的农民,觉得他们封建愚昧保守,想要实现政治变革,必须依靠那些留过洋的“高等人才”,而毛泽东却注重人民的智慧,多次强调“虚心向人民学习”,“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
从他早年深入农村地区,深入考察研究而写出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是后来建国后在各地考察时亲切的与当地民众交谈,都体现了毛主席身上的平民气质。

毛主席早年曾经在北大图书馆担任过图书管理员,再后来,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在图书馆登记姓名时,他常常遇到当时的思想界的名流,但是那些“大忙人”却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听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南方土话,没人会与他一起讨论政治和国家前途的问题。
早年的经历使得主席在日后多次明确反对“走形式,讲排场”,强调党员干部要与人民打成一片,决不能摆架子,显得自己高高在上。
在生活中,主席的平民气质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多次强调要节俭,在革命年代,他的棉衣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就是不肯换一件新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身为共和国的最高领袖,也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接待外宾时,坐下时候要收着腿,免得露出袜子的补丁。
反观一些国民党高官,在国家困难时仍然热衷于在山水秀丽之地建造别墅,华北饿殍遍地之时也视而不见,依然吃着山珍海味而无动于衷。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给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主席的平民气质绝不是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有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担当。
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主席亲自参与劳动,在建国后也带领全体中央委员参加十三陵水库的修建。主席还曾专门强调,干部参与劳动,是密切干群关系,防止搞特殊化的重要举措。
毛主席与人民打成一片,并且时时刻刻的想人民之所想,主席心中时时刻刻都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抗战时期,延安就建立了一套社保制度,建国后,一次卫生部的工作报告会上,毛主席的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而大发雷霆,怒斥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并且要求立刻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一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时,人均寿命只有35岁,而主席逝世时,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65岁。
如果问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是谁,人民会说是毛主席,而主席会说是人民。他一生都把自己放得很低,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需,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他来之前的中国,饿殍遍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这个国家工业落后造不出先进的武器,帝国主义在海岸线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控制这个国家,他离开后,这个曾经的农业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人均寿命近乎翻了一倍,中国有自己的核武器,能够将自己的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主席就像他笔下的《卜算子-咏梅》的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他用毕生心血,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看似不可完成的奇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7 08:01 , Processed in 0.0080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