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慨叹:毛泽东比我强太多,就连写诗我也不如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09: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慨叹:毛泽东比我强太多,就连写诗我也不如他                                                                     2024-12-03 18:15                                        

发布于:天津市
   
        1945年8月28日下午,重庆机场一反常态地聚集了大批记者。记者们表情严肃,奋笔疾书的在笔记本上拟写、修改采访大纲。更有甚者,在紧张之余露出了隐隐期待之意。
彼时,正是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之际,国内各界也处于百废待兴之中,中华民族史无前例地面临着两种前途的抉择,而国共两党未来走向更是变幻莫测、微妙异常。

值此风云交会之际,到底是何重大事件能引来新闻界的集体瞩目?
为了全民族的和平、民主与团结着想,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亲自从延安奔赴重庆同蒋介石商讨和平建国事宜,力争不再让百姓饱受战争之苦。
1945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张治中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从延安飞往重庆的飞机。
飞机落地重庆机场后,毛主席马不停蹄地对中外记者发表了书面讲话。
重庆谈判共持续了43天,在这43天中蒋介石与毛泽东共有大大小小14次会面,每一次会面都会引得世人瞩目。
而这次谈判也只不过是蒋介石与毛泽东正面交锋的前奏,彼时,志得意满的蒋介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即将迎来永无光明的至暗时刻。

在不久的将来,三大战役的失败将使蒋介石彻底跌入谷底,更会在全方位摧毁他曾经不可一世的傲气与信心,甚至一度逼得他无奈承认,因为自己不仅在军事战略层面输给了毛泽东,甚至连诗词歌赋方面都比不上毛泽东分毫。
重庆谈判究竟谈了什么?谈判之后事情的具体走向究竟如何?蒋介石又是如何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跌至强弩之末?
这一切都要从1945年的重庆会谈开始讲起...
蒋介石谈判暗怀鬼胎,毛泽东慷慨赴鸿门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意味着,中华儿女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经过前赴后继的革命先辈的努力,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
眼看着百姓盼望的太平日子即将来临,一道难题却摆在了这个百废待兴的大国面前——是国民党当家做主,还是共产党当家做主?
这一问题无疑关乎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更与万千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问题息息相关。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各界纷纷掀起了大讨论,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但不论是何种观点,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和平建国”。因为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再也经不起战火的折磨了。

很快,蒋介石按捺不住性子了,素来将中共视为眼中钉的他,迫切地想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他企图用“和平收编”、“和平谈判”的方式来一举消灭共产党。
怀着这个目的,他在1945年8月连续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毛泽东早在此前的“广州事件”、“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和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的多次清剿行动当中窥见了蒋介石的反共本质。
睿智的毛主席自然知道此次重庆谈判不过是一个幌子,其本质是蒋介石为共产党设下的“鸿门宴”。

既然如此,赴宴与否就成了问题。毛主席深知国内各界民众对和平建国的渴求,秉持着“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原则,毛主席坚持认为只要有一丝和平建国的希望都应该要争取。
1945年8月25日晚,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7位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反复商议,决定由毛泽东和周恩来带队,亲自奔赴重庆谈判。
毛主席亲自奔赴重庆的消息一出,即刻引起了国内舆论的轩然大波,社会各界纷纷称道共产党和平建国的决心与勇气。而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慨然奔赴鸿门宴的气概,也为我党再次赢得了大批民众的拥护。

见此局面的蒋介石表面强颜欢笑,但内心却焦躁不安。
因为在蒋介石的心中,邀请毛主席谈判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
蒋介石坚信毛泽东必然不敢奔赴重庆,继而国民党方面好借此事件大做文章,称是“中共不想要和平”来美化国民党方面的反动行径。
而毛主席毅然决然地前往重庆谈判,不仅变被动为主动,更是利用自己的气魄和胆识,将蒋介石的拙劣手段一举击破。
就这样,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的13天后,毛泽东与蒋介石——这对时隔近20年的“老朋友”再度见面了。
“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这是《大公报》关于此事的报道。作为当时最大的主流报纸,从中足以窥见社会各界关于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的支持与肯定。
毛泽东抵达重庆的当晚,蒋介石就为其举办了一个小型欢迎晚宴。
在宴会的觥筹交错间,蒋介石似乎在刻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试图以此来装饰他为数不多的谈判诚意。

在整个43天的重庆谈判之中,蒋介石与毛泽东共有大大小小14次会面。
据陪同毛泽东一同前往重庆的胡乔木回忆,两人的会面大多在公开场合,但两人的几次重要会谈都是秘密进行的。
而二人几乎所有谈判的主题,都是围绕军队问题展开的。
蒋介石不断表示“共产党如果只搞政治竞争,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军队是不被允许的。”
针对这一问题,毛主席也拿出了十二分的诚意,直接开门见山地表明态度:
“关于军队的问题,我们坚持军队只为国防服务,而非为党派服务。”
对于蒋介石来说,此刻所有的谈判都只是他拖延时间的阴谋诡计。在蒋介石的心目中,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革命人士仍然是“匪”,这一点从他在谈判期间发给各战区司令部的密令中就可以窥见一二: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
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重庆谈判正在进行的同时,还有美军用飞机帮国民党往我各大解放区运送兵力。
甚至当时国民党中统局还拟定了以“蒋总统要经常咨询国事”为借口,将毛泽东扣留在重庆的险恶计划。

蒋介石的虚与委蛇令毛主席十分疲惫,但他再三表示,只要还有和平建国的希望就一定要谈下去。
毛泽东还主动看望了陈立夫和戴季陶等国民党元老,出席了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举办的欢迎宴或茶话会。
毛主席再三表明自己的观点——共产党人来到重庆就是为了与反共势力谈判,要解决问题就不能放弃与国民党右派的接触。
即使在面对蒋介石意图扣留自己的险恶计划时,毛泽东依然强调:“中国内战必须避免”。

对于蒋介石在暗中使得各种阴险手段,毛主席其实早已运筹帷幄。他一方面让各地“抓紧运送共产党干部到东北等地建立解放区”,另一方面指挥八路军面对蒋介石部队的挑衅和进攻毫不手软,大大挫伤了蒋介石军队的锐气。
面对各地将领发来催促他离开危机四伏的重庆、迅速返回延安的电报时,毛泽东直接表示:“不要担心我在重庆的安全问题。你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谈得越好。别的法子是没有的。”
在毛主席的运筹帷幄之下,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持续挑衅,中央红军接连打了好几场漂亮仗。特别是在上党战役中,我军歼灭了阎锡山的11个师,一举解除了国民党军队对冀鲁豫解放区的直接威胁,打了个蒋介石措手不及。

面对毛泽东这种“以打促谈”的谈判方式,蒋介石显然是不适应的。甚至在上党战役之后,蒋介石面对毛泽东时都有些神情恍惚。
1945年10月10日,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代表在重庆桂园的客厅里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在协议中,双方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在政治民主化、人民自由、党派合法化、军队国家化等12个方面也有所讨论。

重庆谈判的43天之中,毛主席的坚毅勇敢、足智多谋和蒋介石的高傲自大、阴险狡诈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结束此行,准备启程返回延安。
在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人握手道别之际还相约要再见,但他们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此次一别,即是两人此生的永别...

国民党公然撕毁协议,共产党被迫解放战争
《双十协定》签订之后,毛主席先行返回延安部署进一步的解放工作,周恩来等人则继续就政治协商等问题,继续与国民党方面谈判。
但在此期间,蒋介石的部队从未停止对解放军的攻击,无时无刻不在挑衅、攻击着解放区军民。
1945年10月20日,经由毛主席批准,中共中央发电报示意周恩来:蒋介石如若不停止进攻,我方对政治会议无甚兴趣。
经过周恩来等人的不懈努力和国际势力的从中斡旋,国民党最终于1946年1月时日与我党正式签订《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及恢复交通的命令与声明》。

《双十协定》和停战协议的签订,使国共两党之间冲突暂时按下了暂停键,也“给了中国人民一个希望,战争可能停止。”
周恩来在总结这次谈判经验时,着重强调了停止内战是无条件的...
为了给中华儿女争取一个和平建国的机会,共产党人在后续谈判过程中可谓是保持了无限的克制和忍让。
国民党方面提出的条件,只要是合理的,均被我党接受;只要是可以考虑的,也是尽量让步。
因为周恩来等人深刻认识到,停止冲突,杜绝其转变为内战,是符合人民期待的,也是最为重要的。
但是,蒋介石并非真心停战,而是假借停战之机继续拖延时间,趁此争取美国的军事外援。并且不断授意、纵容手下部队违反停战协议,持续挑衅我党底线,破坏华夏各族人民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大肆举兵进攻中原解放区,拉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与此同时,蒋介石继续释放烟雾弹,企图将内战责任推到中共头上,不断释放假消息试图蒙蔽人民大众。
面对这一新情况,毛主席迅速对当时阶段的目标和策略做了重要调整,将工作重心转变为:将谈判作为教育人民的工作。
如果说在此之前是“以打促谈”,那么在这次事件之后,谈判工作则完全是对军事斗争的配合,即“谈判完全是形式,不会有任何妥协。”
同年7月7日,中共中央正式对国内外声明:
“在最近的谈判中,为了和平,我们已经作了足够重大的让步。但是如果贪得无厌的反动派一定要挑战,那么,就让我们准备着把一切敢于挑战的反动派打回去!”
国民党公然毁约的无耻行径,在国内舆论上为我党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坚持以斗争的方式换取和平已成为各界共识。

蒋介石见此情景,也知道自己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变脸戏唱不下去了,索性扯下虚伪的面具,将其反共、反和平的本性彻底暴露出来。
从1947年开始,蒋介石集结了将近70万的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在蒋介石的认知中,延安是共产党的核心中枢,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首脑地带,攻占延安,将极大程度消灭我党实力。
但是,此时的蒋介石还没有意识到,对于此时的共产党而言,延安早已并非唯一的革命基地,甚至已经不是我党最重要的基地了。我党的战略布局早已延伸到华北、东北各地区。
鉴于此,毛主席作出了“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重要战略决策,利用蒋介石等人的认知局限和骄傲自大,给反动势力上演了一出漂亮的“暗度陈仓”。
当时,蒋介石将攻占延安的任务交给了素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1947年2月28日,蒋介石紧急命令西安绥靖主任胡宗南去南京当面听令,表示要进攻延安。
同年3月12日,国民党空军就开始飞往延安进行空投轰炸,13日上午,胡宗南就调派34个旅约25万兵力对延安进行了围城。

见此情景,毛泽东一方面要求防御兵团进行顽强抵抗,另一方面则在着手将党中央撤出延安,留给胡宗南部队一座毫无价值的空城,借此麻痹蒋介石部队。
中国共产党人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撤离延安绝非是一个容易下的决定。
面对同吃同住十数年的延安民众,毛主席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面临军事和政治上的现状,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站在大局的角度,从全国的战争和革命形势出发,以战略性的思维向广大党员干部阐述撤离延安的重要性。
但从军民情感角度出发,毛主席果断拒绝自己东渡黄河,坚持自己留在陕北继续指挥战斗和部署工作。
这么做,一方面是和陕北地区百姓共进退,同甘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拖住胡宗南的部队。
毛泽东深刻明白蒋介石对自己的忌惮,只要自己留在陕北一日,胡宗南部队就不可能撤出陕北地区一日,这对全国的解放战争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

对此战略,毛泽东进一步解释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1947年3月18日晚,毛泽东在轰炸声中从容地吃完了晚饭,经彭德怀的一再催促后,才坐上吉普车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
而此时,除了麻痹敌人的作战部队之外,机关人员和群众已经全部撤离。
19日,胡宗南进入延安时,见到的不过是一座空城。

此时,喜出望外的胡宗南和蒋介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然进入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当中。
国民党即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地步而无法自拔,战争的后续走向将结结实实的将不可一世的蒋介石带回现实,让他品尝到惨痛的教训。
·共产党三大战役取胜,蒋介石强弩之末无用
正如前文所说,毛泽东撤出延安之后并未离开陕北区域,而是一直留在陕北解放区内指挥作战。
从军事角度而言,党中央和毛泽东继续留在陕北,大大牵制的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减轻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压力。

毛主席曾经有过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的进攻就像打出去的两个拳头,只要能牵制住这两只拳头,那么国民党的中心部位就不可避免地陷入门户大开的空虚状态。
趁着国民党中心地区防御空虚,毛主席制定了刘邓大军在无大后方支援的情况下,通过急行军的方式挺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党中央所料,国民党根本无暇顾及刘邓大军的现状。随着刘邓大军成功挺进大别山,我军成功地在敌人的心脏上钉上了木桩,开启了解放战争反攻决战的步伐。

毛主席抓紧时机部署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由邓小平、刘伯承、陈赓亲自指挥的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对济南发动了猛烈攻击。
经过8个昼夜的激战,取得了歼敌11万人的压倒性胜利。
这是解放军成功解放国民党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防御体系的总崩溃的开始。

随后的战局发展进一步证明了毛泽东“以延安换取全中国”的高瞻远瞩。
由于国民党主力部队长期被毛主席和党中央牵制在陕北地区,蒋介石对其他城市的攻防部署明显力不从心。
从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开始,蒋介石的防御体系就开始了如排山倒海般的溃败。
国民党军队在各大战场上节节败退,不仅在淮海战役上尽失先机,惨遭失败,更是在平津战役中损失了大量主力部队。
随着三场战略反攻的胜利,我党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不仅尽失民心,更是因党内派系斗争问题而不断内耗。

蒋介石早为自己预谋后路,他提前派自己的心腹大将陈诚代替自己去主政台湾,意图利用台湾东山再起。
为了防止陈诚夺权,他更是在1948年亲赴台湾慰问,以巩固权力。
很快,战局的走向来到了1949年的西南战役。这是国共双方在解放战争进行的最后一次大决战。
蒋介石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不惜从台北亲自飞赴重庆主持军务,统一调度,意图扭转战局。
但此时的他早已大势已去,在西南战役中近百万国民党军队或起义、或投诚、或被解放军歼灭...更有国民党起义军队打出了“活捉蒋介石”的口号。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被迫逃离成都,他在大陆的最后一战也以惨败告终。

纵观全局,其实不难发现,蒋介石的败局在他利用重兵攻占延安这座空城时就已定下。
在败逃台湾的飞机上,蒋介石无不感慨的对儿子蒋经国说:
毛泽东这一生比我强太多。抗战刚结束时,我有500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队,而他只有130万泥腿子。
四年之后,就成了他有五百万大军,而我只有140万人马了。
面对蒋介石的感慨,蒋经国一时无言以对。
沉默了一会儿,蒋介石自顾自地说道:
“就连写诗我也不如他,他的《沁园春·雪》遍数三皇五帝,此等气魄,很难不让人动容。”

就在蒋经国准备出言安慰时,蒋介石又自嘲说道:
“有一点他不如我,他不如我累...”
正如毛泽东后来对蒋介石的评价:
“蒋委员长说的也没错,他确实比我累。他不仅在想办法消灭我,还要分心提防手下官员的小动作。”
从蒋介石逃往台湾开始,一直到他1975年4月5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他都未曾有机会回到大陆一次。
据蒋经国回忆称,蒋介石晚年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死后能葬在南京中山陵中,落叶归根...
结语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华民族就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越。
数代中华儿女栉风沐雨的奔走和努力终于换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正如毛主席的诗句所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即使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也不例外,奈何功业未成身先死,徒留唏嘘惹人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5:21 , Processed in 0.00939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