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苏东坡诞辰日:他的一生,可以疗愈人生所有的不如意 [打印本页]

作者: 诗蕊    时间: 2025-1-15 08:13:47     标题: 苏东坡诞辰日:他的一生,可以疗愈人生所有的不如意

苏东坡诞辰日:他的一生,可以疗愈人生所有的不如意                                                  2025-01-08 06:01                                        

发布于:北京市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公元1037年1月8日,也就是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了。
一个有趣灵魂出世了,后来,他成了苏东坡,一直“活”到现在。今天,是苏东坡诞辰988年的日子。
△苏轼画像丨李公麟 (传)
1
如果要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找寻一位文人,来疗愈人生所有的不如意。这个人的名字一定是——苏轼。
在中国的文人中,苏东坡算是最坎坷的一个了,但他没有放弃人生的使命,而是在红尘生活中,活出自我的精彩。
生活对苏东坡一点都不温柔,但苏东坡对自己温柔。纵然生活有一千种挫折,苏东坡就有一千种对抗挫折的方法。
他喜欢把挫折揉碎了,化成美酒佳茗;化成赤壁的涛声承天寺的月光;化成香喷喷的东坡肉甘甜的荔枝;化成朋友间的嬉笑,化成对爱人彻骨的思念。
他把失意化成“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极简主义美学;化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化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洒脱;化成“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信,化成“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
在苏东坡看来,人生固然可以不美好,但是心情不能不美好;人生固然可以愁云惨淡,但是也可以活出天高云淡。人来到世界上,不是来悲悲切切的,而是兴高采烈的。
2
苏东坡面对生活的态度,他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式审美生活的图腾,是宋朝极简主义生活美学的集中体现,更是一切追求有为有味有趣生活文人典范。
失意的时候多读书。读书是苏东坡的终身习惯,也是他对抗挫折的终极武器。苏东坡坚持每日读书,即使是酩酊大醉,也不给自己找偷懒的理由,必然是“披展至倦而寝”。他为我们留下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会反复吟诵玩味。
正是如此,才成就了他如汪洋肆虐的天才的作品。其实哪有什么天才,无非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已。
寂寞的时候多交友。苏东坡喜欢交友,害怕寂寞。他喜欢聊天,在黄州期间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别人聊不下去了,他就让人讲鬼故事,或者是随便说说。他交朋友从来不看地位,他只在乎趣味。无论是达官显贵文学青年和尚道人,还是山村野夫引车卖浆,都可交朋友。
他说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让苏东坡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追求快乐的能力。
3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也就是说,在苏轼的眼中,真正颠沛流离的岁月是从黄州开始的。确实是这样,之前的密州也好,湖州也罢,起码他为官一方,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到黄州之后,苏轼一家人的衣食温饱已成了大问题,以至于 他不得不带着家人去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以自给自足。“东坡居士”便由此得来。
遭遇诬陷、锒铛入狱、濒临杀头、降职被贬、食不果腹,这样的事情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我都不相信他会一笑了之。苏轼不是神,他也是人,自然也愁。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想到了当年周瑜的“雄姿英发”,再看看如今自己的“早生华发”,悲从中来。
可是很快,他便从老庄哲学中受到启发,在忧愁中走了出来。

就是在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年的七月,苏轼与几个朋友再次泛舟于赤壁之下。几个人喝酒、赏月,不知不觉就哼起歌来,其中有一个会吹洞箫的朋友以箫声伴奏。箫声越来越悲凉,苏轼就忍不住去问那个朋友何故如此。
朋友说:“来到这赤壁,我就想起了曹操。你看曹操当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如今呢?他又在哪里?所以像我们这样的沧海一粟,又能留下来什么呢?”
苏轼抚了抚心绪,笑着对朋友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总而言之一句话:活在当下,怜取眼前。他已经不只 能宽慰自己,而且可以治愈他人了。这就是传唱了千年的《前赤壁赋》。
再比如,这一时期,苏轼曾把自己定义为“闲人”。可不是嘛,他的确是个闲人。他此时所任的这个“团练副使”是个什么官呢?简单地说,就是民兵排长,还是个副的。
但苏轼的字典里,这个“闲”字有更多的含义。它除了指仕途失意,还意味着高洁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而这些,正是那些官场得意之人所缺少的。在苏轼的眼里,他们不配“闲”。
不能不说一说苏轼的“吃”。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茶饭不思”来形容一个人极度忧愁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困境中不思饮食,那你便是个俗人;但如果你在霉运连连的时候,依然有一副好胃口,你的肚子里,就有一个天下。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

苏轼刚到黄州不久,就作了这样一首诗。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来黄州》

他自嘲一生都在为这张嘴而忙,没想到老来犯了错,险些亏了嘴。幸好,这黄州偏虽偏、穷虽穷,但是长江里的鲈鱼美、后山上的竹笋香啊。
那些想都不愿再想遭遇,他却可以这样美滋滋地说出来,在我眼里,苏轼的“吃”和他的“诗”是一样的,透着一股豪放。
4
几经辗转,在距上一次任职杭州的十六年后,苏轼又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命运就是喜欢开他的玩笑,苏轼在密州、徐州时,都曾有过抗洪的经历,算是宋朝的“大禹”了。可当他再次来到这个江南水乡时,面临的却不是洪tqi水,而是干涸。
是的,这个时候,美丽的西湖已经不像样子了。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已处在干涸的边缘。一旦西湖干涸,别说农田、水利、交通受牵连,连百姓的生活用水也成了问题。杭州,就成了一座废城。
苏轼总是能认真对待命运跟他开的每一个玩笑,再玩笑着回应命运。在这种情况下,苏轼下令招聘二十万民工全面疏浚西湖。深挖、拓宽,并把从河底挖出来的淤泥筑了一条长长的河堤,堤上修建六座石桥,以供汛时通水。没过多久,一泓碧水重现,六桥一堤的美景也跟着在美丽的西湖上出现了。后人为了纪念苏轼,便把苏轼当时修建的长堤命名 为“苏公堤”。
苏轼为官,不仅造福一方,更是把杭州带入了一个诗意的新境界。后世人们在提到西湖时,大概都会想到两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杭州当地人说“晴湖不如雨湖”,但苏轼觉得晴湖有晴湖的好,雨湖有雨湖的奇,又把西湖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比肩放在一起,一个“美”字,不容分说。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写西湖,历来是和风细柳,碧水红莲的。只有苏轼这一首,“黑云”与“白雨”的对比是那样的强烈,“卷地风”与“水如天”又是那样的磅礴。不愧是“醉书”,他到底是醉倒在这一方湖水里了。
苏轼为杭州带来了生气和诗意,过年的时候人们都担猪抬酒给苏轼送去。这两样都是苏轼的心头好,但这酒好办,喝不了就留着,可猪肉时间长了就要发臭。苏轼已钻研厨艺多年,这点事还是难不倒他的。
他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红酥酥的,按照疏浚西湖的花名册,给每家每户送去,苏轼的这一举动,让男神的形象在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给这道菜起名为“东坡肉”,从此杭帮菜里又 多了一道头牌。

5
苏轼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苏轼62岁时,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他此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经历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这样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或许是难以承受,但在苏轼眼里,却早已算不得什么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仅仅十个字,既有人生无常的心酸,又有随遇而安的云淡风轻。
到了海南后,当地州守为苏轼建了一座房子,苏轼取名为“载酒堂”。后来仍想发挥余热的他就在这里办起了学堂,普及文化知识,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儋州跟苏轼学习。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出过进士,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就考出了第一个乡贡,难怪人们说“东坡不幸海南幸”。

苏轼《寒食帖》
流落到海南,苏轼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抛下诗意,也没有忘记美食。他发现了原来大海里可吃的东西比陆地上还要丰富。从前那些竹笋啊、鲈鱼啊、跟一种美食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这种美食就是生蚝。尝过了生蚝的美味,苏轼当即给儿子修书一封: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叔党是苏轼的儿子,苏轼这封信很短,他告诉儿子他在海南品尝到了一种极美味的食物,叫做蚝。又嘱咐儿子可千万别让朝中那些士大夫们知道,他们要是知道非争前恐后来海南抢食不可。
有一个传闻。说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而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他要求见儿子立遗嘱。官差把他的儿子带来,他伏在儿子耳边只说了一句话:“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这句话差点把官差气晕,却表现了金圣叹对清朝统治者的轻蔑与反抗。
苏轼又何尝不是。
那些大臣怎么可能来这儿呢?不过是苏轼跟自己,也跟天下开个玩笑罢了。这玩笑里,有他对政治的苦叹,也有对仕途的不甘。“恐”是朝廷纷争的让人产生的畏惧,“谋”是那群小人机关算尽的嘴脸,“分”是利益熏黑了心之后的不择手段, “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短短九个字,道尽沧桑。可经他的嘴说出来,又是那样地轻松,轻松地会让人发笑。
6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提到了一种人,这种人可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人叫做“古仁人”。
我认为苏轼就是这种人。他在没有任何实质性错误的情况下,一再被贬,半生漂泊,却从未把内心里的怨与恨施加给这个世界。他在密州救灾,在徐州抗洪,在杭州筑堤,在儋州教书,他留给世人的,都是美好。而他自己所承受的,是丧妻,是失子,是报国无门的遗憾,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我又觉得他不完全是“古仁人”,因为“古仁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苏轼当然也有忧愁,但他的不凡之处就在于他有一颗有魔力的心,能让忧愁幻化成诗。别人的苦难仅仅是苦难,而他的苦难里却开出一朵花来。
苏轼的一辈子颠沛流离,他也亮堂堂地活成了诗情画意。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