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69年,苏联欲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毛主席:你炸我我就炸美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23 16:29: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69年,苏联欲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毛主席:你炸我我就炸美国                                                                     2025-01-21 09:00                                        

发布于:天津市
   
                              
“主席,苏联打我们了!”
196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这一年3月份按农历纪年才是正月十四,黑龙江的东北边陲仍旧是一片白雪皑皑,气温更是只有零下27度。
3月2日上午,北京中南海。
习惯夜晚工作、白天睡觉的毛泽东刚睡下没多久,此时他正在那张堆着无数书籍的大床上打着梦鼾与周公幽会。
突然,周总理急促地走了进来。
“主席,苏联打我们了!”周总理想叫醒毛主席,因为他带来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毛泽东瞬间清醒,立时从床上坐起。
“打我们?我们国家的领土决不允许他们放肆!给我打回去!”

说罢,毛主席便身披睡衣来到了一张巨幅的中国地图前,眼睛死死盯着黑龙江的中苏边境线。
中国和苏联,这两个曾亲密无间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反复的摩擦后,矛盾冲突点终于爆发。
中国和俄国(苏联)的边境问题从清朝开始就一直扯不清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交好,为了获得援助,两国边境问题就被暂时搁置了。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和美国成了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苏联称雄世界的野心开始膨胀,其政府更是要求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要依附于苏联发展,甚至要为了苏联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否则苏联就将那个不听话的国家从地球上抹去。
这其中自然包括中国。此外,赫鲁晓夫还向中国提出了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要求。
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王条款,毛泽东会答应才怪。

1959年,苏联单方面从中国召回所有专家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然后双方几十年来提都没提过的边境问题又被摆在了桌面上。
从1964年到1969年,苏联频繁在中国边境挑事、制造摩擦,到了1969年初,索性连掩饰都懒得做了,直接登上了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仗着雄厚实力无视中国主权,打伤了我们的边防战士,还抢夺岛上我军的武器装备。
中国也不是好惹的,1969年初中央就对沈阳军区下过指令:
如果苏军再来侵犯,我边防战士可以开枪自卫,争取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1969年3月2日,中苏珍宝岛战役正式爆发。
终于动手了
在开战前几天,苏军就一直在关注岛上我军动向,3月2日上午8点40分,当中国边防部队正分成两个小组在珍宝岛巡逻时,苏军从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边防站出动70余人,分乘两辆装甲车、一辆军用带篷卡车和一辆指挥车,兵分两路进攻珍宝岛。

中方巡逻队多次警告后,苏军仍步步紧逼,将中国巡逻队三面包围后突然开枪射击!
6名边防战士倒下了。
中方忍无可忍,第一巡逻组打响了自卫还击的第一枪。
第二巡逻组听到枪声后,在班长周登国的指挥下配合第一巡逻组袭击苏军侧后,给予其沉重打击。中国边防部队不畏强敌,齐心协力,经过1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将侵略者赶了出去。
苏军撤了,但并没有死心,因为他们毕竟只来了区区几十号人。
3月15日凌晨4时,第二波苏军又来了。
这次规模比上次大多了,足足来了50多辆坦克、装甲车,搭载着100多名步兵向珍宝岛发动突袭。乌苏里江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早就冻成了厚达2米的冰层,完全能承受住主战坦克和装甲车的重量。
中国边防部队冷鹏飞营长带领一个加强排登岛迎击,苏军以6辆装甲车为先导,步兵在坦克的重火力掩护下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势,冷鹏飞带着战士们奋勇还击,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波进攻。

中国边防军连口气都没来得及喘,苏军的第二波进攻又到了,他们部署在苏联一侧江岸上的大口径火炮和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形成火力的封锁线阻止中国后续部队上岛增援。中国边防部队决定改变策略,在珍宝岛西侧留下有限兵力监视、阻击苏军的迂回坦克,再集中全部反坦克武器抗击正面进攻的苏军。
这招果然有效,经过两个小时激战,苏军的进攻又被打退。
苏联人怒了,将江岸上的所有火炮对准珍宝岛,往这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疯狂倾泻炮弹,100多个人高马大的苏军士兵在10辆坦克和14辆装甲车的掩护下扑了过来,中国边防部队则化整为零地打起了游击战,他们分成好几个战斗小组用近战突袭的方式围打坦克、装甲车。激战50多分钟后,苏军又一次失败。
冷战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苏联钢铁雄师,居然“阴沟里翻了船”,在这么个小岛上栽了跟头。
珍宝岛的两轮战斗后,中国边防部队不仅赢得了胜利,还有个意外收获。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老大哥”
此次珍宝岛之战,苏军投入了一种中国人从没见过的坦克——T62中型坦克。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不仅配备了惊人的115毫米滑膛炮,还有出众的越野性能,最高时速可达50公里。
战后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就发现,有一辆T62在冰冻的乌苏里江上抛锚了。
原来,第46军政治部干事杜永春和战士们在苏军的进攻路线上埋了地雷。战斗打响后,苏军新型坦克部队被杜永春手下战士的火力吸引,便朝他们的雷区扑了过来。先头一辆T62主战坦克冲得太狠,竟冲到了中国境内,迎头撞上了雷区,履带被炸坏了,开了没多远就在乌苏里江面上当场抛锚。
坦克乘员爬出来溜了,这辆新型坦克也就留在了冰面上。
苏军犯了个大错,这辆只有苏联才装备的T62留在了中国境内,意味着苏联入侵中国珍宝岛的事实是百口莫辩的,而且该坦克只有中国人才能打捞。
苏联人栽了,这要是开个T54/55抛锚了,外交上还可以糊弄过去,可抛锚的偏偏是新型的T62。该型号坦克是苏联多年研究的成果,很多技术都是独一无二的,万一落到中国人手里,中国很快就会掌握苏军全新的坦克技术。

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大怒:“这辆坦克决不能落到中国人手里,一定要弄回来!”
3月17日,苏军又出动了5辆坦克和70多名士兵第三次向钓鱼岛进攻,企图把T62拖回去。可中苏双方一接触就立刻展开炮战,苏军再次被击退。4天后,他们又派来爆破组想把T62炸毁,结果双方炮兵又开打了,飞来飞去的炮弹直接炸开了乌苏里江的冰面,使坦克沉到了江底,这下苏联没辙了。
勃列日涅夫失算了,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中方整整花了一个多月才将那辆倒霉的T62打捞起来,运往北京。
在3月2日、3月15日、3月17日共三天的中苏珍宝岛战役中,苏军阵亡58人,负伤94人;中国边防部队阵亡29人,负伤62人,失踪1人。
珍宝岛战后,包括杜永春在内的我军10名指战员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边防部队侦察连等10个单位被记集体一等功。

谁也不会想到,珍宝岛之战只是中苏冲突的开始,随之而来的中苏政治气候更低到了冰点,甚至比零下20多度的乌苏里江还要寒冷。
中苏矛盾越来越尖锐
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在珍宝岛吃了败仗,中苏之前提都没提过的各种矛盾接踵而至。
首先就是领土边界问题,中苏的边界划定从清朝开始就是笔糊涂账。1860年清朝和俄罗斯帝国签了一份《北京条约》,里面规定中俄边界东段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但未规定江内岛屿归属。
后来俄国人在一张小比例的粗糙地图上画了一条分界线,也没有标出江内岛屿。按照国际通航的原则,划归界河内部岛屿主权,应以主航道中心线为准,不得逾矩。
早在赫鲁晓夫时代,中苏就谈过领土问题,当时苏方就是以过去画的那条模糊的分界线为由,将原本位于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600多个岛屿据为己有,其中应该包括珍宝岛。这也让中国人明白了,中苏两国虽是国际友好之典范,但并不意味着苏联对领土的“渴望”会因此降低。

中方坚持《北京条约》就是一份不平等条约,苏联在谈边界问题时先要承认这一点。随即赫鲁晓夫退了一步,将黑龙江、乌苏里江中的大小岛屿加加减减,有争议的岛屿就一分为二,就这样简单粗暴解决了算了,双方都不吃亏。
但苏联就是不承认《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这令中国无法接受。
这场谈判进行了整整半年,无果而终。
珍宝岛毫无疑问是中国领土,这岛在枯水期都能与中国一侧的江岸相连,但苏联始终认为此岛“颇有争议”。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中苏边境发生了4000多起争端,苏军和中国平民的冲突更是数不胜数。
当时,欧洲的捷克斯洛伐克想脱离苏联的“控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结果遭到了苏联的武装干涉。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伟业”,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置若罔闻。
不管是中苏领土争端还是珍宝岛战役,其实都是苏联蓄意创造的一个契机,一个昭示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老大”的契机,这既是给中国的下马威,也是做出来给世界看的,谁不承认这一点,苏联就打谁,即使是中国也不例外。

此次夺岛之战,苏联若能拿下珍宝岛迫使中国“屈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对苏联俯首称臣;若拿不下珍宝岛,那就把战争的脏水全泼到中国头上,并以此为借口向中苏边境增兵,甚至对中国实施核威胁。
珍宝岛的战败让苏联颜面扫地,他们反而摆出了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组织了上万人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门前“示威”。一群“义愤填膺”的苏联百姓手举标语、高呼口号,纷纷往大使馆窗口扔砖头、墨水瓶和臭鸡蛋,墙壁上也画满了涂鸦,使馆院内到处都是石块和啤酒瓶。
为了避免事态扩大,使馆人员在事后只能默默打扫清洁,给窗户换上新玻璃,再将墙上的涂鸦擦掉。其余的,什么也做不了。
但中国并不是没有试图挽回过关系,当时苏联有个外交人员服务局的机构,即便在中苏政治冰点时期都和中国大使馆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双方只叙友谊,从不谈政治。
有一次中国打算宴请服务局人员,缓和一下紧张的外交关系。结果宴会准备就绪,客人却一个没来,一问才知道是苏联外交部以开除党籍为“威胁”,不让他们过来。

自此,大使馆再也没举办过这种活动。
核大战一触即发?
1969年夏天,苏联乌拉尔山脉西侧的居民发现:他们买不到去远东的车票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苏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载超标了,超标到取消了民用火车。
一眼望不到头的运载着坦克、火炮、装甲车的军列以最快的速度开赴远东,车厢内挤满了苏军士兵,目的地只有一个——中苏边境。
苏联大规模增兵了。
中苏边境的苏军飙升至114万人,陆军64个师,共80万人,14000多辆坦克;空军3400架飞机,共12万人;海军舰艇800余艘,共12万人。另外,他们还部署了33个战略导弹基地,对神州大地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南下的可能。
那时中国全国的总兵力虽有500万人,但武器装备和苏联相差很大,像苏军装备的米格23等先进飞机则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珍宝岛战役中,我军所有反坦克武器居然都打不穿T62的前装甲,被缴获的那辆T62还是因为履带被炸断抛了锚,这种好运气可不是每次都有的。
苏联的核武器也已经在部署中了,扬言要用300颗核弹“教中国做人”。而我们能对苏联实施核反击的,也只有几年前刚研制成功的TNT当量不到3万吨的“邱小姐”。
想当初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只在美国背后塞了几枚导弹就让肯尼迪政府人心惶惶,这跟中国1969年面临的危机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中苏两国北方广袤的边境线,几乎全是无险可守的戈壁和草原,非常适合苏联大规模装甲集群部队和摩托化纵队的展开。战争如若爆发,中国只怕是凶多吉少。
与此同时,他们对中国的挑衅已经从乌苏里江扩大到了黑龙江,从水界扩大到了陆界,从东段扩大到了西段,冲突地域竟到了新疆。
1969年6月10日,数十名全副武装的苏军先后侵入新疆裕民县的塔斯提地区,无端殴打中国牧民,还开枪残杀了一名孕妇;

8月13日,苏军出动两架直升机,数十辆坦克、装甲车,还有300名步兵悍然入侵新疆铁列克提地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奋起还击,浴血奋战4小时后,击退了苏军数次进攻,但毕竟寡不敌众,巡逻分队全体壮烈牺牲;
......
这还不够,苏联国内的“强硬派”坚持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企图一了百了。
此时,全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身上,中苏关系降至冰点,百万大军枕戈待旦,世界各国蜚声不断。很多人都觉得中国这次凶多吉少,他们能在珍宝岛打赢苏军,并不代表能挡住苏联的钢铁洪流。况且核武器在苏联手里,他们想怎样就怎样。
勃列日涅夫给毛泽东出了个大难题,面对实力远超中国的苏联,这位东方巨人要如何应对呢?
“不就是打核大战嘛!”
铁列克提冲突事件半个月后,周总理再度敲开了毛主席的房门,忧心忡忡地汇报了当前形势,还透露了苏联打算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要和中国打核大战。
谁知毛主席竟轻描淡写地说:“不就是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

这问题就来了:
首先,苏联动用核武器应该属于顶级机密,中国从何得知?
其次,面对苏联正在酝酿中的核打击,毛主席为何如此泰然自若?
苏联要用核武器打击中国,这居然是美国政府透露出来的。
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没有以政府的名义透露,而是暗中通过一家媒体将此事告知中国。
尼克松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冷战时期美国最大的对手是苏联,并非中国。如果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那么中国很可能彻底失去在亚洲牵制苏联的能力,苏联在远东的势力便会越来越大,美国在日本、韩国的那点兵力是肯定应付不了的,搞不好会被苏联一口吞掉。
果然是“中苏友谊靠美国,中美友谊靠苏联”啊。
三个国家若处于这种关系,那么当时实力最弱的中国在面对危机时,就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那么第二个问题,毛主席为何如此镇定,难道他已有了应对之法?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呢?

为了应对核威胁,毛主席紧急组织中央军委开会,众元帅、大将一致认为对苏联的核打击要以牙还牙,他们敢炸我们,我们就炸他们。好在中国那时已经有了原子弹和氢弹,第一枚核导弹也在1966年发射成功,射程达到了近900公里,有条件对苏联实施核打击。至于核弹,可以边打击边生产。
听罢,毛主席一掸烟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同意向苏联投放核弹。”
众人面面相觑,感到不解。
毛主席随即阐述自己的看法,称用核弹与苏联硬碰硬纯粹是匹夫之勇,非但不能让苏联知难而退,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最好的解决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换家战略”!
即核战争一开始,就将中国几百万野战部队全都开到中苏边境,苏联若向中国投射核弹,我们的野战军就以最快的速度冲进苏联境内,以游击战的方式占领苏联的远东。
等几百万野战部队杀出一条血路后,后续的地方武装、民兵甚至老百姓再跟着进入苏联领土。假以时日,最好能将全国好几亿人全部北上搬迁到苏联。苏联侵占我们的家园,我们就将苏联远东甚至大部分国土变成中国人的天下,将中苏局势变成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开战初期,苏联肯定要对中国的主力部队和军事单位实施核打击,可一旦中国军队都跑到了苏联,苏联那么多核弹就绝不会有用武之地了,谁会傻到朝自己家领土上投核弹呢?
苏联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想要消灭众多的中国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一招简直惊天地泣鬼神,人类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毛主席一招强势翻盘
苏联如若用核弹攻击中国,毛主席觉得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还击的问题,而是中华民族要如何生存的问题,宁可丢失城池,也不能让中华民族亡国灭种。被核打击污染后的土地是不能生存的,到头来肯定死路一条,而借“老大哥”的土地“换家”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毛主席准备用这句名言好好给“老大哥”上一课:中国宁可失地,也要存人。只要人在,中华民族就永远不会灭亡!
这等惊世骇俗的“换家战略”,毛主席在1947年也拿来对付过老蒋。当时老蒋集结几十万兵力向北进攻中共根据地,毛主席就命令解放军反其道而行之,主力大举南下,插入到敌军空虚的大后方去,从而造就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神话。

20多年后,毛主席故技重施,苏联向南对中国核打击,那我们就向北推进到你老家去,用解放军最擅长的游击战术跟苏军耗到底!
这时有人问:“如果中国人都搬到苏联,那我们生产的核弹要怎么办?带也带不走,难道要白白送给苏联?”
毛主席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放出了更厉害的一招:
在中国人民迁入苏联的时候,将我们的核武器全砸到中国周边的所有美军基地!将那里的23万美军全部消灭!
那时中国核导弹的射程虽打不到美国本土,但攻击西太平洋的美军基地是绰绰有余的。
为什么这么做?毛主席认为,中苏如果打起来,美国人绝对会坐收渔翁之利,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把驻扎在韩国、日本等地的美军统统消灭。如此,美国肯定会报复中国,会向中国扔核弹。可那时中国军队和大多数百姓都已搬迁到了苏联,美国要想达到目的,只能朝苏联扔核弹。
然后嘛......中国便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山观虎斗,看着美国和苏联大打出手。如果美国继续对苏联核打击,那我们就跑去欧洲......以此类推。

这样一来,矛盾就顺利转移了。
这就是毛主席惊世骇俗的“换家计划”!
该计划一公布,全世界都懵了!
勃列日涅夫懵了,苏联政府懵了,尼克松懵了,美国政府也懵了。
这种主意一般人提出来只能当政治笑话,但毛泽东提出来,他们真的会信。
经他们研究,发现毛泽东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勃列日涅夫愣住了,本以为稳操胜券的对华核威胁,那位东方巨人只用一招就让局面强势反转!毛泽东的惊人智慧和出众胆略,远超和他同时代的所有政治家。
要真按毛泽东的说法,苏联哪怕核弹再多也毫无用武之地。而中国人一旦搬过来,时间一长,人口稀少的苏联人民迟早会像一把盐洒进大海,顷刻间被数不清的中国人融化掉。
最关键的是,苏联将领根本不擅长游击战,珍宝岛战役就是证明。而中国将领几乎全是游击战出身,用游击战可以吊打苏军。一旦这个计划付诸实践,苏联不仅要面临军事、政治双重失败,还会有种族消亡的危险。

尼克松呢?他在白宫急疯了!要是苏联真向中国扔了核弹,那美国部署在中国周边的23万精锐将灰飞烟灭。他愤愤不平地想,毛泽东这招可真够狠的,不仅让苏联吃了大亏,还顺带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做梦都没想到,大美利坚的国运有朝一日竟会掌握在苏联手里!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和毛泽东一比简直像小学生一样。
不过,毛主席这步棋实在是兵行险招,失败的可能性不小,而且会付出极大的伤亡,不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不能用的。
中国8亿人民化险为夷,这下轮到美苏两国傻眼了。
尼克松立刻叫基辛格召见苏联驻美大使,强烈声明美国坚决反对苏联用核武器攻击中国,还说若苏联一意孤行,美国将立刻实施反击!
尼克松那意思就是,你打中国就是打美国,掂量掂量吧!
毛主席这招影响越来越大,不仅美苏两国都被他“拉下水”,美国还无形中成了中国的“保护伞”,这可真是千古奇闻。

勃列日涅夫在办公室里紧张地踱步,想来想去也就一件事,眼下苏联的对手变成了两个,毛泽东的“神操作”竟把美国和中国绑到了一起。中苏开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可一旦中美联手,苏联肯定打不赢。
无可奈何的苏联人只得哑巴吃黄连,派出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向中国传达:
“苏联不再进行核威慑,并希望和中国重启谈判。”
当周恩来拿着柯西金发来的“希望重启中苏谈判“的电报来到毛主席房间时,毛主席正在屋内呼呼大睡,而且睡得特别香。这一次,周恩来没有叫醒他。
古人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场风波,毛主席将这句话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神一般的智慧,为8亿中国人民免去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灭顶之灾。
(全文完)
【文:杰瑞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21:35 , Processed in 0.00908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