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队接连打败仗,毛主席虚心请教小他12岁的何挺颖,从此胜绩连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6:24: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部队接连打败仗,毛主席虚心请教小他12岁的何挺颖,从此胜绩连连                                                                    2025-02-11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前行的灯塔
,无数英烈在井冈山永远驻扎,有无姓名的烈士都是热血的青年,他们的意志和远见甚至与年龄不匹配,他们所承担着的是革命的希望。
1927年,毛主席的队伍越打越少,本就稀疏的队伍更加多灾多难,
上千人的队伍,在败仗中士气越发的低下,而领导队伍的毛主席更为此事发愁着。

毛主席在各个队伍中观察,放眼望去,战士们都唉声叹气的,没有精气神,交流也少。但行至何挺颖的部队后,满是欢声笑语。
毛主席也不自觉的扬起笑脸,走近何挺颖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一、何挺颖怎么做到的
秋收起义的失败是事实,其当时的主要目标是长沙大城市。
既然是大城市,驻扎的军队自然是更胜一筹的,在非常明确的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项行动是很难做的。

当时我军部队只不过三个团的兵力,并且还是刚刚组建不久。在磨合和团结协作上,这三个团都是相当薄弱的。“强”与“弱”的较量下,这三个团很快就败下阵来,失利之后就是队内的撤退和调整了。
毛主席发出命令,做出了较好的撤退方案,他们转移到了敌军实力较弱的一边,寻找新的出路。

农村是被忽视的一环,却是毛主席最为重视的一面。他们在农村立足,
一是为了调整和保存实力,二是在当前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革命力量。
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这一想法很难完成,甚至会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
其中思想和行动上达不成统一,军心涣散。想要脱离部队的战士不在少数。

何挺颖从小就读文识字,父亲教育他民主革命思想,何挺颖也聪明伶俐,可以说:
只要何挺颖想做,就没有他做不成的。
毛主席没有革命时,何挺颖对革命的行动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他说:
“能坚持多久呢?”

毛主席革命后,何挺颖说:
“有希望了,很大。”
1925年,何挺颖跟随这一脚步入党了。
何挺颖在部队中担任的是政治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当时的“指导员”。当毛主席走近何挺颖时,“指导员”一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毛主席说:
“何指导员,部队中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呢?”
何挺颖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说:
“想解决问题还得从根源上找,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在我党的领导上。”
毛主席耐心的听着,没有作声。何挺颖便继续说了下去:
“咱们战士人不少,但领导队伍的人不全面。这样思想跟不上,队伍就更难带了。”

由此,何挺颖的这些话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同。紧接着毛主席说:
“好,说的好啊。以后就不叫何指导员了,把咱们党的制度建立起来,党支部书记就是一个支部的精神象征,是魂。”

毛主席在何挺颖等多方面的思想补充下,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并做出了让人惊讶的调整。
针对当时部队现状,“三湾改编”在革命时代画下浓厚一笔。
毛主席说:“何挺颖的功劳最大。”

二、何挺颖:黄洋界保卫战
井冈山会师后,何挺颖继续着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毛主席和朱老总联手后,何挺颖等人的希望更强烈了。
何挺颖虽作为政治、指挥等方面的一把手,但军中的各项事务他都把持着。在政治上,他始终是军中思想的调节者,他的坚定是毛主席都要夸赞的。

不仅是这一方面,在作战指挥上,他是智慧的指挥者。不管是在政治还是军事上,何挺颖的能力不容小觑。其参与了龙源口、永新城等地的战役,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一战成名。
在黄洋界战役中,红军部队的人数只能达到两个连的兵力,而他们所要面对的敌军部队却足足四个团。想要硬拼不可能,只能“智取”。

在何挺颖的奇思妙想下,红军部队在不正面出现的情况下,给敌军部队造成阻碍,让其溃散的同时,军心不稳。
这只是一时的办法,我军部队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而百姓就是我军部队的底气。
毛主席、何挺颖等人也好好的利用起来了。当时当地的男女老少齐上阵,男子出力制作伤人的土制武器,造成一定阻碍。

而女子、老人则细心将小部件制作出来,助力男子的工事防御。小孩子们就是跑腿、放哨的,倒腾的很快的小腿,成为了部队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并且他们的行动低调,敌军很难发觉。

人们的智慧是无限的,百姓会根据指挥将敌军引诱,让他们也尝试了一把“孤立无援”的情况。在众人的配合下,何挺颖等人的作战想法实现,
敌军被打得尖叫不断,成功歼灭了敌军,也成功完成了战斗。

何挺颖是聪明的一个,稳军心、发动百姓力量等他都有先见之明,只可惜能人不长命
,未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刻,不然他的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三、毛主席“不耻下问”
毛主席的革命之路,是坚定的,他也可以说是在摸索前行,在不足的方面,他会及时弥补,找寻更多有效的方案,让革命的行动更加完整。
思想在哪方面都是行得通的,何挺颖虽然比毛主席年纪小,但他的建议却在合适的时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不耻下问”的态度,也是让人尊敬和学习的。这是毛主席的学习方法,他曾说过:
“做什么事情前都要问清楚和考虑清楚了,不能稀里糊涂,不明不白的就做出决定。”

毛主席是这样做的。在工作时,拿到手里的东西,毛主席若有不懂和不了解的地方就会问秘书等,待毛主席清楚后,才会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建议。
若是自己不擅长的问题,他也会询问更多专业的人员。

毛主席说:
“有些地方我可以说是老师,但有些地方我又是学生。”
正是秉持着这一想法,毛主席才能带着红军部队越走越远,甚至在几近崩溃的边缘,将革命的队伍拉回来,起死回生。

看似毛主席能轻松化解很多问题,但在有些事情身上,毛主席也是在听了多方的建议后,拿定的主意。
不管何时,毛主席都不会骄傲自大,他“不耻下问”的态度令人敬仰。

毛主席听取了何挺颖的建议,在启发中思考,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并将革命部队带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何挺颖的功劳重大,毛主席的精神让人致敬。

结语
何挺颖1905年出生,1929年牺牲,革命时间虽不长,但他的24年是丰富、精彩的。
他是我党的老人,他为革命牺牲,更为我党助力,是毛主席夸赞的对象,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革命精神热烈,我们的爱戴的依旧不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23:22 , Processed in 0.00843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