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9年毛主席给柳亚子写信时,曾这样评价周总理:确有吐握之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07:20: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9年毛主席给柳亚子写信时,曾这样评价周总理:确有吐握之劳!                                                                 2025-01-20 17:30                                        

发布于:天津市
   
         周总理是毛主席在革命道路上,最为关键的同志之一。而对于这位共事几十年的同志,毛主席从不吝赞美之词。
比如,在1949年12月2日,毛主席有一次提笔写给老友柳亚子信时,便在信中评价了一句周恩来:周公确有吐握之劳!
那么这一句包含着毛主席对于周恩来怎样的肯定呢?

一、周公确有“吐握之劳”
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也就是1949年12月2日,这一天召开了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会上,不仅讨论了关于物价稳定的方针和具体办法,更是任命了一批领导班子。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向往常一般给好友柳亚子写信,其中竟提到了他对周恩来的评价:“周公确有吐握之劳!”
毛主席的这句评价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曹操创作此诗的时候是在赤壁之战前夕,彼时的他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十分自信,却又夹带着一丝忐忑,诗中尽显曹操当时的心境。

其中“周公”便是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他相对于国家来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周成王年幼即位,周公就没有到封地而是选择留在王朝辅佐成王,为周朝安定社会,建立从天子到诸侯、士大夫的分封制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毛主席引用此句,正是赞扬周恩来与周公一样,有着
勤政为民、无私之德、治国之能的品格

实际上早在这一年的3月5日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的人事组成时,毛主席便强调:“周恩来一定会参加政府的工作,其性质相当于内阁总理。”
再后来也证明,不论是毛主席还是新中国,都离不开周总理。

二、勤政为民
新中国成立后,身居高位的周总理仍不忘当时革命的初心,在之后的工作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忧其民”的高尚品德。
他时常深入基层、与群众走在一起,仔细聆听群众的心声,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众所周知,1959年到1961年是新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这几年,百姓面临农田大面积遭受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缺粮危机,民众生活十分困难。
1961年周总理决定在5月3日到6日这四天,亲自前往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就农村公共食堂进行蹲点调研。

当时粮食十分缺乏,公社里的百姓吃的全部是玉米糊糊等食物,就这还不能吃饱。
为了不让总理看到社员们吃饭的真实情况,公社领导便想了一个让他们提前打饭的方法。
社员们打完饭后,食堂又精心为周总理准备了面条、馒头等食物。周总理看到这些细粮,表面上并没有说什么,默默将饭吃了。
由于第一天周总理没有看到真实情况,他便决定“突然袭击”。
第二天临近饭点的时候,周总理突然要求要到另一家食堂吃饭,食堂人员一下子就慌了,因为他们只“排练”了这一家食堂,另一家的社员还是在正常时间吃饭。
跟随的公社领导内心十分焦急,但他实在拦不住总理,只得硬着头皮来到了另一家食堂。

当时周总理来得晚了一些,社员们已经吃完了饭,食堂里只剩下了炊事员和司务长。
就在公社领导劝周总理还是回公社吃饭的时候,周总理一言不发走到灶台揭开了锅盖,说:那里面不是还有一些玉米糊糊吗?公社领导哪里敢怠慢周总理,便说这些是给炊事员吃的。
周总理便叫来了炊事员,和他一同将剩下的玉米糊糊吃了。吃完后,他还派人送来一两粮票和5分钱饭钱。
这次调研之前,周总理便已经对武安县的贫困有所预想,但来到武安县这几天,周总理仍对现实感到出乎意料。
不仅是大家在公公食堂吃不饱饭,连县里的一些树木上的树枝也是光秃秃的。可想而知,武安县的粮食已经到了十分紧张的程度。
周总理回去后,便将此行的调研报告细心整理了出来,放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才得以解决了农村中共食堂和人民的困境。

时间来到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传到了周总理的耳中,他先是召开紧急会议将震后的救援工作布置下去,在处理了手头的工作后,第二天便立即赶往了灾区。
载着周总理的直升机到了邢台上空,却一直在徘徊,并没有降落。问及原因,原来是地震后还伴随着余震,再加上还刮着五六级的大风,陪同人员担心他的安全,便没有让飞机降落。
但周总理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安危,他强硬命令飞机降落。
飞机一降落,周总理便迫不及待地去查看受灾群众的情况。随后他立即令人加快救援,尽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周总理的呼吁下,前来救援的人数达到了6.5万人以上。
第二天,周总理来到了另一个受灾严重的地区,隆尧县城。看着映入眼帘的断壁残垣,和失声痛哭的受灾群众,周总理不禁潸然泪下。

周总理安慰了当地的群众,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下一个受灾地区。
4月1日,巨鹿县何家寨村的村民听闻周总理要来慰问群众,便早早地出来等候周总理。
一下直升机,周总理便快步走到临时搭建的会场上。但还没说上几句,便发现,他是背对着大风的,但群众却处于迎风的位置,他立即让人重新布置,让他和群众的位置调换过来。
那一年的周总理,已经68岁了。单薄的身躯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话语,让灾区群众裂开的伤口缓慢愈合起来。
“老乡们,你们受惊了!你们这庄子不小。党中央、毛主席派我来看望大家啦!”
周总理的慰问工作持续了几天,在他上了直升机后,周总理还通过直升机的窗户深深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地上的群众也在仰望着越飞越远的直升机。

三、无私之德
周总理除了勤政为民之外,他的无私之德同样令人无比敬佩。
《左传》载: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周总理切实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从未改变过。
纵观周总理的一生,他将名、权、利看的十分淡泊,虽深处高位,但从不为自己、或者亲近的人提供、甚至创造更好的机会。即便是一路走来的患难与共的妻子,邓颖超。
1952年下半年,党和国家改革工资机制,将原来的供给制改为工薪制,就是以参加革命的时间和担任职务的高低来判定工资的多少。
在确定工资级别时,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如果按照参加革命的时间和革命期间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担任的职务,完全可以被评定为行政3级或者4级。

但邓颖超虽是革命老前辈,现又为总理夫人,并且她时常保持严于律己、艰苦朴实的作风,因此她主动要求给自己降为行政5级。
但周总理得知了邓颖超的工资登记,他主动对妻子说道:“小超呀,你最近身体不好,没有按时上班,我觉得你应该拿行政6级的工资。”
邓颖超怎么不了解患难几十年的丈夫?她立即笑着答应了下来,并向中央打了个自请降为6级的报告,让周总理的秘书何谦转报给了中央。
另外,周总理对于自己的亲属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成为新中国的总理后,不乏有许多亲属前去看望周总理,走走“后门”,但周总理向他们“约法三章”:
可以看望,但是要住招待所;食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排队,有工作的话需要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总理便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他们代付;看戏、看电影不能使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更不许坐公家的车。

周总理一方面给予这些晚辈长辈的关爱,一边又对他们严格要求,千万不能以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谋私利。好在周家的晚辈懂得周总理的良苦用心。
四、治国之能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周总理治国理政的能力。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周总理,那边是“善于解决问题”。
周总理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身份那便是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在中国的外交史上,周总理留下了他三次力挽狂澜的光辉事迹。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当时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新中国刚成立不过6年,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便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因此这场会议对于新中国来说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早在万隆会议召开之前,总理便提早为中国代表团制定了一个以柔克刚、唯一现实可行且正确的战略方针,那便是: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
不过周总理可没想到,对方扔给中国的回合来的这么快。临近第一天会议结束的时候,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突然开始攻击起了共产主义,并宣称共产主义是“新形势的殖民主义”。
眼看着形势到了十分严峻的时刻,周总理适时地站出来稳住了全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
周总理话中的“求团结”表明了中国是来“求同存异”的,是要和各个国家进行合作的;而“不是吵架”正是坚定了我国的立场。
周总理这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很快让会场上的紧张气氛松弛了下来。

两天后,万隆会议进入了秘密会议阶段。不出意外地,在这个阶段又会有人向新中国发起第二轮进攻。
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在会议上,不仅有着强硬的反共态度和立场,甚至还意图分裂中国。他表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并且台湾地区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锡兰总理的话无疑触及了我国的底线,但为了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彰显我国大国气度,周总理没有当场发飙,而是选择在会后与科特拉瓦拉进行交谈。
二人就会上剑拔弩张的态度取得了彼此的谅解,并且周总理坦言十分欣赏科特拉瓦拉的积极的精神。科特拉瓦拉不免感到几分羞愧,于是在第二天的会议上,他一改前一天的语调,并委婉的表示自己并非有意将会议引向分裂。就这样,周总理成功化解了第二次危机。

事实上,此次参加会议的国家虽然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但在29个参加国中,依然有分派别的。比如一些中立国,一些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还有一些仇视新中国的国家。
因此会议上发生了一些国家为中立和结盟的问题吵的不可开交的情况,整个过程周总理一言未发。
直到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变得异常愤怒时,周总理却适时地避开了争论的话题,重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周总理再一次平息了会议上的针锋相对,将一次次误入歧途的会议重新扭正了过来。

五、总结
只见总理去,不见总理归。
1976年1月8日,为民鞠躬尽瘁的周总理逝世于北京。11日,周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进行火化之时,长安街两边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泪飞顿作倾盆雨”。
早在1972年,周总理身患癌症后,他依旧每天拖着自己的病体,忍受着癌细胞吞噬自己身体的痛苦,勤勤恳恳的工作。
周总理在病痛中坚持了4年,终于于1976年1月8日,结束了他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而周总理还在去世前,还将自己的遗体用作癌症研究,留给医学研究人员彻底地解剖。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纵观周总理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而他的名字和精神,也会向一面旗帜一般,指引和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目标不懈奋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2-20 08:10:4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1:39 , Processed in 0.00786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