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10-18 05:41 编辑
到宋子文家坐一坐——2015广州印象
九十年代中期我曾经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从宾馆出来,便坐摩的去工地——那时广州民富官穷,路况差得一塌糊涂,坐出租车去海珠桥纯属跟自己的耐心较劲儿,而广州的摩的司机技艺超群,可以如海豹突击队一样在车流中纵横驰骋,是为交警痛恨却非常实用和刺激的交通工具。
说刺激还有另一个理由,当时摩的司机不乏妖娆的女生,把头盔一摘长发飘飘,而坐摩的你无论主动被动都得牢牢揽住骑手的小腰,这种状态下汽车司机的咒骂声中一同上演生死时速,那种滋味难以比喻。
不过老萨自称喜欢摩的,曾引来无数广州人如看白痴的目光,一打听才知道摩的后来成了广州一害,抢劫,斗殴时有发生,正宗广州人眼里的摩的是绝无好印象的。
时过境迁,可能只是一种对于青春的怀旧吧。那时候老萨还是单身……
广州,是一座很容易让人怀旧的城市。出差过来,早上出来晨练,跑了一段忽然发现路边有座别致的建筑。
虽然也不乏现代人农家乐类型的快乐装饰
但依稀间仍然可见一丝古朴
典雅的拱门和大窗暗示着曾经主人的身份地位
隐隐约约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这会是什么人住过的地方呢?带着一点疑问,早餐时遇到负责接待我的晓红老师,便问起来。
看到这张门楼影壁,晓红老师笃定地说出了它的身份——这是孙科的宅子啊
孙科,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原来当年住在这里。
按照刘老师的介绍,不但如此,这周围原来还有汪精卫,白崇禧的宅邸。我住的这个酒店所在地方,就是北伐前后民国广东政府风起云涌,演出过无数历史活剧的东山。孙中山一生似乎对从广东闹革命情有独钟,最初同盟会的起义始终围绕这个他故乡的省份进行,试图占一隅而争天下,但始终不能成功。直到孙武等独辟蹊径,起兵武昌,才如一子占天元引发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不过,孙中山似乎并没有接受这个教训,此后他的军政行动仍然大多围绕广东进行——这当然不能说是不成功的,因为北伐便出自广东。不过,那是孙先生过世之后的事情了,他生前广东政府的势力影响最多到湖南南部。
尽管革命不是一帆风顺,但不妨碍“革命者们”修房子。东山这地方原来是实验农场,风景秀丽,于是各位老大便在这里跑马圈地,盖起了自己的宅邸。而这片地方也因为众星云集,一时成为南中国政治的核心区域。
被标为民国“模范住宅区旧址”的这座房子,便是当时给官员们的样板房,看来房地产的手段,百来年前便已经颇为完备
不过,各位老大们显然各有癖好,房子不可能都照着样板来修,于是出现了不同的特色。
孙科住宅的前面,是一座颇具南洋风格的宅邸,地块面积大体相似。仔细看,门前还有两块牌子。
一块是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
另一块则是宋子文旧居
与孙科的宅子毫无标示不同,宋宅是“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推测这和宋氏兄妹在近代史上的建树有关,与多承父荫的孙科不同,他们的地位无疑要高得多。
这座宅子应该与一段历史逸闻有关。
蒋介石之所以能够执掌国府,毫无疑问与他肇建黄埔,校长军校有关,少壮派的黄埔系将领是蒋介石控制国民党军队的关键体系。
不过,当年蒋介石去黄埔的时候,还没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所以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相反颇为失意,能够建立一个“黄埔系”多少有点儿误打误撞。黄埔军校僻处岛上,在那里带着学生摸爬滚打的蒋介石远离了国民党的政治中心,一时有被发配之感。古代权臣常怕出外,便是担心被淡化出核心,蒋介石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作为蒋介石第二任夫人的陈洁如记载,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蒋介石每逢周末便要带上陈洁如,乘船到天字一号码头,上岸至东山,拜望孙科等人,沟通感情。
但......无论拜望哪位,离去前蒋介石每次都会争取到宋子文家坐一坐,而陈洁如对此总是有几分不满充斥文间。
后来才知道这里大有文章。
原来,蒋介石之所以接陈洁如到黄埔军校(军校生当时都叫陈“师母”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在上海结识了宋美龄,无论从感情角度还是政治角度,宋家小妹对蒋先生都是极有吸引力的。两人的交往被陈洁如发现,蒋公馆后院起火,后来的委员长不得不接夫人到广东同居,算是自我引进监督机制,给后宅灭火。
不过,这个平衡是脆弱的。
蒋介石到宋子文处的拜望肯定不是谈财政收支的,老蒋一辈子搞不明白这个问题。他去是因为对宋美龄始终没有死心。宋子文在宋氏姐妹中影响力极大,这个哥哥的话,小妹一定会听。在宋美龄乃至宋老太太对蒋介石仍很有疑虑的情况下,蒋委员长“曲线救国”,力图争取宋子文,先获得他的支持,事情就好办了。
结果,果然如其所愿。
然而,那个时刻,陈洁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又能有什么心情,宋美龄能给蒋介石的,她终究是给不了。
北伐之后,蒋介石以皈依基督教为代价,娶到了宋美龄进门。陈洁如则远赴美国,其间似乎也没有太多的争执。
作为一个聪明的女子,这个结局或许早已想到。
农林上路,也许下次到广州还会来转一转
有朋友介绍农讲所也在附近,大元帅府也不远,都是一代英雄翻弄天地的地方,我却是没有太多的兴致去看一看。
只是农林上路还回来吧。
当然不是为了到宋子文家坐一坐,或许只是为了来听一声历史的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