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6-9
- 最后登录
- 2025-8-21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61709
- 精华
- 0
- 帖子
- 19349
  
|
湖南才子出上联刁难毛泽东,怎料毛泽东对的下联,令他汗流浃背 2025-02-25 13:3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1917年暑假,24岁的毛泽东和同窗好友萧子升结伴,一同前往安化拜访当地有名的儒生夏默庵。
然而,这个
夏默庵仗着自己博学多才,性格颇为孤傲,面对不远而来的毛泽东和萧子升,直接两次闭门不见
。
最后毛泽东三顾茅庐,还是没见到夏默庵,只看到
对方留下一副讽刺意味极浓的上联,毛泽东见状直接对出下联,夏默庵得知内容后刮目相看
。
那么,夏默庵为什么用对联嘲讽毛泽东?毛泽东又对出了什么样的下联呢?
![]() 连吃两次闭门羹
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4岁就已经熟读百家经典的毛泽东,自然也萌生了游学的想法,于是提笔写信一封,邀请好友萧子升同行。
这个萧子升可以说是毛泽东的挚友,两人相识于1913年,尽管后来对方在1915年毕业,毛泽东还和他保持着书信往来。
![]() 萧子升在看完毛泽东的信后欣然提笔答应此事
,不过当时他正在学校当老师,因此建议游学一事安排到暑假,毛泽东也欣然应允。
1917年的暑假,终于在毛泽东的期盼中到来,
他和萧子升约定一同前往安化拜访知名儒生夏默庵,于是只带了几身换洗衣服,便开启了游学之路
。
![]() 这一路上,毛泽东和萧子升二人风餐露宿
,遇到集市时,他俩便贩卖自己的墨宝换取食物,要是没有人烟,他们便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颇有一股大侠游戏人间的味道。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毛泽东和萧子升二人走了将近千里,他们终于来到安化,于是准备拜访夏默庵。
![]() 当时,
夏默庵已经过了花甲之年
,他的学识极为渊博,平时喜欢吟诗作对,但是
他的性格十分孤傲,对于游学之士向来置之不理
。
可惜的是,毛泽东二人只知道夏默庵是饱学之士,
并不了解他对游学之人的态度
,所以接下来的拜访,注定充满了坎坷。
![]() 为了表示尊重,毛泽东和萧子升特意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叩响这位远近闻名儒士的大门,可是开门的人在得知他们的来意后,直接关上了大门。
一次拒绝并没有打消毛泽东求见大儒的决心,于是他和萧子升再次叩门,可结局依旧,两次被拒之门外,
就算是泥人心中也生了三分火气,但是毛泽东还是心如止水,决定效仿刘备“三顾茅庐”,最后第三次敲起门来。
![]() 门外之人多次打扰,
屋内的夏默庵心中的烦闷越来越多,于是提笔写下了一副讽刺意味满满的上联交到门童手中
,让他拿给毛泽东看。
或许夏默庵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不仅没能让毛泽东当众出丑,还被对方的下联震惊到汗流浃背。
![]() 巧对下联扭转乾坤
看着门童递过来的上联,熟读诗书的毛泽东怎么会不理解夏默庵的嘲讽之意。
上联写着“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说毛泽东他们就像枝头的鸟儿一样吵闹,同时要他们赶快离开,不要再来打扰自己
。
![]() 或许在夏默庵看来,
他说了这话,毛泽东就会知难而退,但是他根本想不到毛泽东并非常人,13岁那年的“七步成诗”,直接让毛宇居断言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
那时毛泽东对《水浒传》情有独钟,一天,他在上课时偷看《水浒传》,但是被先生毛宇居发现,于是到外面罚站。
![]() 下课后,
毛宇居走到毛泽东面前,让他以“天井”为题作诗,让人没想到的是,毛泽东真的在七步内做出
: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青青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听后,瞬间对毛泽东刮目相看
,也不再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反而鼓励他多读书。
![]() 现如今,毛泽东再次被人刁难,还没过多久,
他就提笔写出下联
,并将它交到门童手中,让他拿去给夏默庵看。
就在门童进去不久,夏默庵就急匆匆跑了出来,他亲自迎接毛泽东和萧子升二人进门,
开始探讨文学,那么,毛泽东的下联是什么,让夏默庵的态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 原来,毛泽东的下联也很简单:“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
首先,
毛泽东的下联完全是根据上联“量体裁衣”
,他的“青草池”对着夏默庵的“绿杨枝”,“蛙句句”对着“鸟声声”,十分工整。
![]() 此外,
毛泽东还将典故“晋惠帝问蛤蟆”巧妙融入其中
,
上联夏默庵想要赶走他们,那下联毛泽东就问他,你的叫声比鸟声还高,究竟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所以夏默庵在看到如此精妙的下联后,态度才会发生反转,将门外的二人迎入屋内,一起吟诗作对,再也不敢孤傲了。
![]() 开天辟地
都说“英雄出少年”,
看着眼前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夏默庵并没有倚老卖老,聊着聊着,他发现毛泽东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心中不免有几分钦佩
。
两人聊天十分投机,最后毛泽东和萧子升在离开时,夏默庵特地馈赠8块银元作为旅资,同时赠与自己所作书籍。
![]() 在那以后,毛泽东对于人民的生活更加关心,后来他投身革命,领导了秋收起义,带领红军进行长征。
经过多年的拼搏,毛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多少农民喜极而泣,赞叹毛主席的伟大。
![]() 后来,毛主席依旧十分关心农民,他多次到各地进行调研,看看大家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他就像邻家长者一般,和农民融为一体。
当然,哪怕毛主席日理万机,也没忘记昔日的游学之事,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夏默庵成为知己,这件事也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 结语:
年轻时的毛泽东并不是只会读书,他会把从书中学习到的道理应用起来,当他想要去游学时,好友萧子升欣然答应,两人在1917年的暑假正式开启游学之路。
他们游学的目标就是向大儒夏默庵请教,可惜的是对方孤芳自赏,根本不接待游学之士,可是这并不能难倒毛泽东,尽管他两次被拒,依然坚定地敲门。
不堪其扰的夏默庵本来想用对联“赶走”毛泽东,没想到他巧妙用典故“回击”,不仅对仗工整,还充满了文学气息。
这下子夏默庵再也没有了架子,赶忙将门口的毛泽东请进家门,两人因此成了忘年交。
参考文献:
陈首涛.毛泽东三访夏默庵[J].湖南党史通讯,1987,(01):30.
毛泽东巧作对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04):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