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骆宾王:千古第一檄文出自他之手,明明只是个书生,却气势磅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28 19:48: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骆宾王:千古第一檄文出自他之手,明明只是个书生,却气势磅礴                                                          2025-03-26 12:55                                        

发布于:陕西省
   

       中国文化既深厚又悠久,而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出师要有名堂。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正是这些战争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檄文。
檄文在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一篇优秀的檄文能够敌得过千军万马。如果谈到檄文,绝对绕不开骆宾王当年写的《讨武曌檄》,这个作品甚至被后代誉为千古第一檄文。

一、怀才不遇
提起骆宾王,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他那首耳熟能详的《咏鹅》。这首诗可算是很多人童年时的必背之作。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像“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种优美的诗句,怎么能出自能够写出那么气势磅礴檄文的人呢?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咏鹅》这首诗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创作的。说起天才,骆宾王绝对算一个,他七岁就能写出传世的好诗。人和人之间的差异真是太明显了,普通孩子七岁时可能只是在背诵骆宾王那时写的诗呢。
骆宾王的《咏鹅》可是《唐诗三百首》里的经典,很多人都是通过这首诗开启了诗词的世界。说他才华横溢,那真是轻描淡写!这首诗广为流传后,骆宾王在乡里成了神童的代名词。更厉害的是,他可不像方仲永那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骆宾王长大后不仅没有才华枯竭,反而更加出色呢!

骆宾王和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在这四位中,骆宾王的诗作数量最多。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虽然他才思泉涌,聪明绝顶,依然没能改变他在官场上的不顺。

怀才不遇,这似乎成了这些文人一辈子都逃不掉的宿命。其实,年轻时的骆宾王生活得还是挺惬意的。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是个县令。不过,他还没成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当时,家世相当重要,父亲去世后,他就等于失去了依靠。

在隋唐之前,社会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简单来说,朝廷要选官员,就必须从显赫的世家大族中挑人。这其中的缺陷显而易见,寒门子弟几乎没有机会出人头地。这也是黄巢起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提起黄巢,很多人总爱打趣说他起义的时候,打进长安可比考进长安容易多了。这其实是在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做个讽刺。那时候的朝廷,世家大族掌控着一切,黄巢都难以逃脱这个局面,更不用说在骆宾王的年代了。

话说隋炀帝时期,为了削弱那些世家大族在朝堂上的权势,他提倡了一种新制度——科举制。可惜,隋朝可谓短暂,仅仅两代就灭亡了。唐朝建立后,觉得科举制这事儿真不错,所以也开始沿用,不过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还是没能完全消失。

在大唐时期,举荐制度依然相当重要。虽然科举可以让你走进朝堂,但官场的主流还是依靠举荐。像骆宾王这样的贫苦出身、却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不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投资眼里。文人嘛,都是有骨气的,特别是像骆宾王这种自认为是天才的人。

他的性格和出身让他在这条路上更加艰难。回想大唐时期,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人才子,像李白这样的“诗仙”,也难免遭遇怀才不遇的境地。这恰恰反映了封建王朝的一大缺陷,即便你是个奇才,没有背后有个好家世,也很难在官场上有所建树。

在封建王朝的文人圈子里,怀才不遇可谓是一种激发情感的主要原因。许多才子、墨客正是在遭遇到这种困境后,才创作出了一些震撼人心的作品。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及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都表达了他们的无奈与不甘。

二、坎坷仕途
骆宾王长大后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可惜的是这次进京的考试并没有如他期待的那样顺利,高中未果。正如前面提到的,寒门出贵子可真不容易。他在那些有家世、有背景的考生中,也难免落得个落榜的下场。

骆宾王的心情可想而知,落榜后他气愤填膺,才说出“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这样的句子。这一句也透露出他的性格。之后他在右卫军找到了一份差事,可是没过多久就因为同事的诬陷,不得不回家了。

在骆宾王回家的路上,碰上了道王李元庆。李元庆早就听说过骆宾王的名声,对他非常欣赏,于是邀请他到府上工作。没多久,骆宾王凭借过人的才华赢得了道王的青睐。道王一看,觉得骆宾王这样的才能在他府上实在是委屈了。

于是,道王希望骆宾王能写篇文章,聊聊自己的才能,方便帮他找个更好的位置。可骆宾王却不这么认为,对这种自己夸耀的求职方式十分反感,坚决不愿意写。道王对他一直很宽容,并没有生气,依然让他留在府上。

六年后,道王去世,骆宾王只能带着家人离开。后来由于生活的种种压力,骆宾王不得不妥协,走入朝廷。这时,武则天已经控握了大权,骆宾王对此自然心里不爽,他多次上书抨击武则天。结果被武则天下狱,但在牢里他依然没有闲着,写下了《在狱咏蝉》。
次年,天下大赦,骆宾王终于被释放。大家都看到他对武则天的反对态度,于是他很快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徐敬业。

三、《讨武曌檄》
公元684年,对于大唐而言,真是个铭记在心的年份。这年,武则天终于将唐中宗罢黜,自个儿正式登基。之前她只是掌握实权,如今真真切切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还改了国号,这可真是震惊世人的大事件。

当时,大家都深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一个女人当皇帝,简直让他们无法忍受,别提武将,就是许多文人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在这种思想下,有人开始行动起来,这个人就是李勣的孙子,徐敬业,也就是后来的李敬业。

徐敬业在扬州举起了反旗,他所打的口号就是讨伐武则天。那时候,骆宾王正好在徐府工作,负责机要文书。在徐敬业起兵之前,便请骆宾王撰写了一篇檄文,叫《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后人也称之为《讨武曌檄》。

这篇檄文被誉为天下第一檄文,至今没有人能超越,其影响力让历史上所提到的檄文在这一时刻显得如同千军万马,气势磅礴。实际上,武则天在追求自己地位的时候,早就预想到会有人对她发起反对。

在武则天尚未登基时,反对她的人已经不在少数。当得知徐敬业起兵时,武则天并没有太在意,然而看到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她不禁感到震撼。这篇檄文的开头便直言不讳地称武则天是个雄心勃勃且性情冷酷的人。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说,非法掌控朝政的武氏,根本就不是什么温柔和善的人,而且她的出身也不高。接下来提到的“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可谓是字字凿心,让人听了都感到无比震惊。

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时,脸色立马难看起来,但她还是表现得有点大度,觉得这些文人太幼稚。可当她看到“你一小撮土未干,六尺孤儿在哪?”的时候,脸色瞬间变得严肃,急忙问这篇檄文是谁写的。得知是骆宾王后,她立刻就来了一句质问。

“宰相安得失此人”,这么有才华的人连丞相都没器重,真让人唏嘘。即便是武则天都不禁被他的才华打动。说起来,武则天其实也是个有文学眼光的皇帝,咱们也不能仅仅相信历史上那些关于她残忍的说法,对待人才,她也能表现出一些宽容。

结语
徐敬业在扬州起事,结果也是以失败收场,毕竟那个时候的大唐还在盛世的余温中。至于兵败后骆宾王的去向,大家也是众说纷纭,直到现在都没个统一的说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6:39 , Processed in 0.0081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