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国战将王近山:疯子将军 亮剑原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3 10:47: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开国战将王近山:疯子将军 亮剑原型为新中国打天下的1614名开国将帅,骁勇善战者比比皆是,但真正敢在战场上"疯"起来的却屈指可数。“疯”是胆略,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水平。中将王近山便是这样一种“疯子”。
本文摘自《开国战将》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在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被毛主席夸过“勇敢、果断、有胆略”。他打仗打起来英勇的不要命,用兵奇险有胆略,“疯”着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又被人称为“王疯子”。他还是《亮剑》主人公的原型。
白面书生竟是“疯子” :夺山头肉搏敌军 肺打穿了继续干!凡是见过王近山将军的人都说,“王疯子”的绰号与王近山的外貌几乎没有相同之处。
他,中等个,白胖,浓眉下一双眼睛极为和善,鼻子不是那种象征刚直的枪筒鼻,也不是那种象征凶猛的老鹰鼻,而是普普通通的大蒜鼻,嘴角常露出微笑,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但一句一顿,口齿清晰。
然而,正是这位白面书生似的将军身上却战伤累累,达七八处:左上臂开过刀,留下一条形伤疤,脉搏量不出,只能量足背动脉;右大腿中部受过骨折伤,走路一拐一拐;头顶上有三处伤疤,中间一块大而深,不能用手重按;背部还有一块花生大小的伤疤,那是子弹穿过右肺所致……
它们是王近山将军英勇作战的标记。
王近山在红四方面军当连长时,和敌人争夺一座山头,他大喊一声,带领士兵冲上去,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肉搏。手枪无法发挥作用,他就上去抱住一个大块头的敌人一起滚下悬崖。一块尖石把他的头穿了一个洞,鲜血如泉涌,但他全然不顾,拔出手枪把敌人活活砸死。当战友们在山下找到他时,他已经昏迷过去了。自此,“王疯子”头上留下了第一处伤疤,洗澡时都不能用劲揉搓。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油县南边打敌援兵,担任团长的王近山率领部队出击,头部又一次受伤,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往后方转移。当时,前线情况十分紧急,徐向前总指挥赶到前线,第一句话就问:“‘王疯子’在哪里?”躺在担架上的王近山听说徐总指挥问他在哪里,拔出手枪命令担架员:“回去!快回去!”他重返前线,坐在担架上指挥部队反击,头部又一次负伤。
1937年冬,在抗击日军对我一次围攻时,王近山指挥部队迅速占领制高点,拦腰切断了敌人。敌人一梭子子弹打来,击中了他。当时王近山竟没有感觉到,继续指挥了5分钟左右。后来战友看到他军衣渗出血水,才发现负伤了。此役,王近山两处受伤:一处是子弹打中肺部,造成肺贯穿伤;另一处伤在左上臂,形成肱动脉血肿。
有一次,王近山将军大腿受骨折伤住院,129师政委邓小平到医院看望他。王近山一见到邓小平,很难过地说:“这下完了,我再也不能打仗了,我这个人除了打仗其他都不会呀,再也不能打仗了,怎么办呀?……”邓小平安慰他说:“会好的,会好的,你这个‘王疯子’啊,真是‘王疯子’……”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众多将领中,骁勇善战者比比皆是,但真正敢在战场上“疯”起来的却屈指可数。“疯”是胆略,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水平。王近山将军在战场上的“疯”,可以和崔健的摇滚、王朔的小说、张艺谋的《红高粱》相媲美。但崔健也好,王朔也好,张艺谋也好,他们敢在枪林弹雨中“疯”吗?
王近山将军是真正的男子汉!
02 毛主席说:“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黑夜里,一支队伍,牵着马,挑着担,静悄悄地行进在黄土高原上。虽然上千人装束各异,但他们的脚步却异常整齐,匆匆忙忙。
是远征的商旅,还是收工的民夫?或者是抢掠归来的响马匪帮?都不是!这是一支化装成老百姓的八路军队伍。
王近山就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
1943年初秋,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其进攻矛头直指陕甘宁边区。为此,中央急调386旅旅长兼太岳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一个团赴延安,担负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光荣任务。
这时,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正在对太岳地区进行规模最大、最为残暴的“铁滚扫荡”。敌人调集了16个大队,连同伪军共2万余人,梯次配备,分三路寻找我主力作战。
面对这种险恶情况,陈赓深恐王近山带部队单独行动,在向延安远距离行进中吃日军的亏,再三叮咛:“尽快赶到延安,尽量不要在半路上求战。如遇战斗,力求速战、速决、速离。”
10月20日,王近山率16团从子长县横水村出发,全部化装成老百姓,夜里行军白天睡觉。由于地下党的配合,部队转移得非常顺利。22日,部队穿过同蒲路和汾河两道敌人封锁线,很快就要到达目的地延安了。
但王近山将军并不满意,部队几次和日军相遇,都避开了,一仗也没有打,他心里恨得痒痒的。
这一天,部队到达了韩略村。地下党向王近山介绍了敌情:日军对眼皮底下这块地区十分麻痹,每天上午都有很多汽车满载货物在少数部队掩护下由临汾开来,去支援进行扫荡的日军,下午又满载从我根据地劫掠的物资返回临汾。
王近山将军一听,“疯”劲就上来了。他说:“打他狗日的!”
如果换为另一位指挥官,绝不敢贸然在韩略村打这一仗,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去延安而不是在这里打仗;因为临行前陈赓交代过,途中不要恋战;因为这是敌人的心脏地区,没有友邻支援,好打不好撤;因为打不好是小事,不能及时赶到延安,将会误了大事……
王近山则没有那么多顾虑。他说:“为什么不打?上级给我们的任务是向延安开进,不是打仗。可是现在敌人的胸膛就在你的刺刀前面。你们说,我们是把刺刀捅到敌人的胸膛里去呢,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跟,假装看不见?”
结果是,大家齐声回答:“司令说得好,咱们用刺刀捅敌人!”
王近山满意地笑了,他相信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第二天上午9时,日军3辆小汽车、10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开上了韩略村西南公路。公路两侧是两丈高的陡壁。一位挑着柴火的农民站在公路上望着远远开来的日军军车微笑。突然,农民不见了,柴火着火了,两侧悬崖上的玉米秸、高粱秆全都变成了八路军战士,变成了愤怒的枪弹、手榴弹和炸药包。
日本军队没有想到他们会在自己的心脏地区遭到伏击,更没有想到刚才朝他们微笑的挑柴火的农民就是指挥这次伏击战的王近山。
这一仗打得漂亮、干净,120多名日军除了三名钻山洞逃跑外全部被歼。事后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中查明,这次伏击战歼灭的敌人原来就是冈村宁次组织的“战地参观团”,其成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第五、六两中队及其他军官。其中包括步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六名,其余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
战斗结束后,冈村宁次暴跳如雷,立即从各路进行扫荡的日军中抽调了3000多人,在飞机的配合下火速赶到韩略村增援。但此时王近山早已率部迅速转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毛泽东主席对韩略村伏击战非常满意,他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说:“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03 “疯”劲上来接下最艰难任务 硬战死拼全歼“整3师”“一号(刘伯承司令员),二号(邓小平政委),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不回来见你们!我们6纵坚决打!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队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
1946年9月,著名的定陶战役前夕,王近山将军的“疯”劲又上来了。
这一天,刘伯承司令、邓小平政委召集各纵领导制定作战方案。参加会议的都是二野的赫赫名将:陈再道、陈锡联、杨勇、王近山……
李达参谋长介绍了敌情:陇海战役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命令其哼哈二将——徐州的薛岳、郑州的刘峙,以14个整编师38万人的部队从8月28日开始,向我部所属4个纵队齐头并进猛扑过来,刘、邓首长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吃掉整3师。
这一仗如何打?谁来打?
当刘伯承司令员提出这一问题时,众将领面面相觑,沉默不语。其时,各纵刚刚打完陇海战役,均未得到休整,大部分团只有两个营的兵力。同时大家知道,整3师师长赵锡田是黄埔一期生,并非等闲之辈。整3师是蒋介石嫡系,全部精良的日式装备,参加过远征缅甸的对日作战,战斗力十分顽强。这一仗的任务确实相当艰巨。
邓小平政委见没有回声,有意刺激一下情绪。他说:“赵锡田说,刘伯承已溃不成军,我不用两个礼拜就可占领整个晋冀鲁豫,把共军赶上太行山!现在我们是坚决消灭敌人呢?还是背起背包回太行山?”
邓小平话音未落,王近山将军就拍案而起。他当场要下了打整3师主力20旅59团的最艰巨任务。
40多年后,邓小平对王近山立军令状一事仍然记忆犹新,他说:“那不叫‘疯’,那叫革命英雄主义!”
大杨湖是个有200多户人家的村庄,四周地形开阔,村外有一道壕沟,深约3米,村南有一大水塘,芦苇茂密,形成天然屏障。敌人占领村子后,加强防御工事的构筑,村内主要道口筑有暗堡工事,结合穿墙破壁的枪眼,组成密集交叉火网,村外壕沟外面设有两道鹿寨,寨外燃起烽火,供夜间巡逻照明。交通沟纵横连接村内村外。纵深有敌炮火支援,村西南的中寨还有坦克可随时出动助战。为了扫清射界,敌人飞机扔下汽油弹,将村外民房、柴火堆全部打燃,火光冲天,烈焰滚滚,大杨湖上空一片通红。
9月5日夜,总攻大杨湖的战斗开始。
指挥靠前,这是刘伯承带出来的传统作风,王近山的指挥所就设在距敌300米的地方。“子弹在低空飞舞,手榴弹在身边爆炸。”一位警卫员这样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王近山司令在指挥所里,一发炮弹落地离他几米处,身边的参谋王兆华背上被炮弹片划破了一尺多长的口子。但王司令员头也没回,抱着电话机吼叫。他的眼睛有些充血,眼角里挂着眼屎。”
指挥所里的消息时好时坏,瞬息万变,刚刚传来了“我们突破了,占领了三个大院”,紧接着就是:
“敌人又冲过来了,炮火很猛。”
“我们三个大院被包围了。”
“敌人坦克冲到团指挥所墙根了。”
“团长负伤了。”
“我们营长牺牲了。”
“我们一个连只剩下10多个人了。”
“我们全团不到百人了。”
“我们的团长、政委、参谋长、主任和司号员、卫生员统统都投入了战斗。”
次日拂晓,6纵已有6个团攻进大杨湖村子,将敌59团团部和残敌压在村内的一片院落里。王近山将军决心要干净、彻底地消灭敌人,他命令各部队寸土不让,和敌人展开逐屋逐墙的争夺战。
这次战斗空前激烈,代价高昂,就像两个负伤恶斗的人肉搏,双方的血都快流尽,谁都没有力气了,但彼此都不放手,仍旧继续搏斗,看两个人中间究竟谁先倒下?
正在这时,我电台收听到敌人59团团长吴耀东用明语向上级呼喊救命,他说:“我们已经顶不住了!最多还能坚持15分钟!再不来援兵我就要自杀了!”
刘伯承司令员立即将此情况告诉了王近山,他说:“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敌人顽固,我们更要顽强。你们要咬紧牙关,用上最后一把力!”
王近山接到电话后,向刘司令员做了战斗到底的保证。他将纵队唯一的兵力不多的预备队用上了,又把机关、勤杂人员也组织起来,全部投入了拼死决战。战士们从敌人尸体上搜来子弹、手榴弹,步枪上刺刀,呐喊着向各自面前的敌人冲击。
早已在绝望中挣扎的敌人在这勇猛的最后冲击下彻底垮了,纷纷跪下投降。不到5分钟,全部阵地被突破。
大杨湖59团被歼灭后,整3师阵势大乱。我各纵乘胜围追堵截,全歼了整3师,活捉师长赵锡田。
我军歼灭整3师后,毛泽东非常高兴,他亲自拟稿,致电刘、邓祝贺胜利。延安《解放日报》为此发表了《蒋军必败》的社论。社论说:“定陶战役的胜利,是继中原我军突围与苏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胜利。这三个胜利,对整个解放区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定下来了。”
王近山将军指挥的大杨湖歼灭战,为定陶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头功!
04 最后一战:谁在上甘岭用兵家大忌战术致胜?林彪说,四平攻坚战失败首先是轻敌。由于轻敌,就未集中优势兵力。兵力不足,就难以实施多路突破,突破后也难以迅速发展,结果到处顶牛。后来增加兵力,亦形成“添油战术”。
“添油战术”为兵家之大忌。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王近山将军打得恰恰是“添油战术”。
1952年10月14日,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扭转败局,发起了“强大的金化攻势”。其计划为:首先攻占志愿军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而夺取五圣山地区,改善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破坏志愿军正在整个战线上进行的战术反击作战,并借以试探志愿军防御的稳定性。他们还认为,突破中线后,东可接应从元山港登陆的部队,西可攻取平康,居高临下,乘胜推进,从而根本改变整个朝鲜战局。
“联合国军”把目标瞄准了上甘岭。开始他们并没有想到要大打。据“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后来回忆,他们想出其不意,夺取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五圣山的支撑点,只要用两个营的兵力五天就可以达成目的。
10月12日,“联合国军”集中了300多门大炮、数百架飞机,连续实施了两天的火力突击。炮弹和炸弹像狂风暴雨一样倾泻,阵地上一人多深的交通沟被炸得无影无踪,坚硬的岩石变成了黑色的粉末。敌指挥官从望远镜里所见而得出的结论是:“上甘岭上不可能再有生物存在!”
这一突如其来的大动作,使时任3兵团司令员的王近山将军大吃一惊。满脸尘土的王近山从前沿观察回来后,立即召集了紧急作战会议。
这是一次极见王近山将军军事指挥才能的会议。
当时的态势严峻而紧张,将军做出的反应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迅速而果断。
首先王近山判断,敌夺我五圣山企图已很明显。他要求把作战指挥的重点放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前沿要点上,坚定不移地将防御方向确定于上甘岭地区。
如何防御?王近山提出实行“添油战术”,即部队轮番上阵,量敌增兵,边补边打,边打边补。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后,视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增补;一切战术手段不要形成规律。后来的实践证明,“添油战术”这一创造性战法,在上甘岭战役的特定条件下是完全正确和切实可行的。
“添油战术”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油”可添,王近山将军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估计,上甘岭这一仗将越打越大,将是一场持续的、大规模的残酷决战,因此每个部队都要少摆多囤,各级要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用在关键时刻。上甘岭战斗一开始,王近山就电令12军34师100团、106团、35师103团集结待命,作为关键时候使用的战役预备队。
王近山将军在这次会议上强调:要准备有较大的伤亡。每一个战士要准备当班长、排长,甚至还要准备当连长、营长。在上甘岭战斗过程中果然不出将军所料,先上去的战士仅十几天就当上了连长,因为伤亡太大,非他莫属。
由于我军的顽强抗击,上甘岭由局部战斗发展为战役规模的生死大战。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战场最小、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争。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双方陆续投入作战兵力共达10万人。双方伤亡总数为36000人。我军为11000余人,“联合国军”为25000余人,也就是说,在上甘岭上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9700人伤亡。
任何浓墨重彩都无法再现当年上甘岭上惊心动魄的战争奇观。阵地上树桩累累,弹片削断了所有树杆。巨石被炸成了灰,脚下松软,一脚下去,就像陷进积雪中,拔出来很吃力。进攻,后退;冲锋,再冲锋;反击,再反击;尸体如山丘,鲜血如溪水。王万成拉响爆破筒,黄继光用胸膛堵枪口……
每次战争总有风云变幻。为将者无论怎样筹划,一到交锋,总免不了千变万化,与制订的计划也就互有出入。上甘岭战役中间常常有一段混乱过程,尤其是双方都占住了高地,也就等于双方都没有占住。这时的部署、计划全打乱了,但王近山将军的“添油战术”始终是志愿军每个阵地上作战的主导战术、核心战术、灵魂战术。在敌大炮和飞机轰炸下,美李军总以为志愿军完了,然而一冲上阵地,志愿军战士又冒出来了。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
一次,王近山将军到前沿视察,见某部某连长正巧从上甘岭下来,准备带部队“添油”。
王近山将军严肃地问:“怎么不叫通讯员来带部队?”
连长回答:“通讯员牺牲了。”
将军又问:“其他人呢?”
连长哽咽了:“全连只剩下我一个了。”
“你们营还有多少人?”
“不到三分之一。”
王近山将军挥挥手:“去吧,去吧。”
当连长要带增援部队出发时,将军突然对参谋说:“叫连长留下,派其他人带队。”将军喃喃自语:“这个连就这么一个种了,就这么一个种了!”
参谋看到,他流泪了。
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
这次战役使用兵力、火力之密集,反复争夺之频繁,战斗之残酷、激烈,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我15军、12军等部队以11000人伤亡的代价顽强抗击敌军营以上兵力的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的冲击650余次,歼灭敌人25000人,击落、击伤敌飞机270余架,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同时,我军进行了数十次反击,最终守住了阵地,使“联合国军”不能前进一步。
此后,美军在朝鲜再也没有发动大的攻势。
王近山将军一生中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就是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7 22:19:05 |只看该作者
王近山将军一生中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就是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4 11:18 , Processed in 0.0083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