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的入党介绍人究竟是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3 19:01: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的入党介绍人究竟是谁?                                  2025-05-13 11:20                                        

发布于:天津市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这一历史性事件具有深远的意义。实际上,党中央最早于1931年1月就开始筹备党的七大会议,起初的计划是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安排。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围剿和随后的长征及抗战爆发,党的七大会议被一再推迟。

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召集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决定在“近期内”召开七大。接下来的几年里,各个根据地选举出的代表逐步前往延安,绝大多数代表在1940年前后陆续抵达延安。然而,随着战争形势的加剧,原定的七大会议又一次被迫延期。

回忆起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建设过程,杨作才曾谈到,自己从1938年起奔赴延安并被调往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工作,不久便接到为开会修建礼堂的任务。最初计划礼堂建设地点定在安塞李家塔,但到了1940年,他得知七大的召开再次推迟,于是已经准备好的材料被临时用于建设枣园后沟礼堂。尽管七大的召开被推迟,修建大礼堂的任务并没有停止。中央决定将大礼堂建设在延安杨家岭,并为未来的代表安排住宿。

随着抗战的胜利临近,中国的未来建设问题逐渐摆上日程,党的七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期盼,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待。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党员人数仅有50多名,党的第一次大会上只有11位代表。而到七大会召开时,党员人数已增长至120多万。毛主席在会上回忆起自己入党时的经历,情不自禁地谈道:“我们开始时,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大会发给我一张表,问我是谁介绍我入党的,我回答说,没有人介绍我们,我们当时就是自己开始的。”

这番话,能够说出来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毛主席,另一位是董必武。两人当年都在党的一大上担任代表,毛主席代表湖南,而董必武则代表武汉。不过,与毛主席不同的是,董必武的入党介绍人是李汉俊和刘伯垂。多年后,董必武也曾回忆道:“那时的社会上,充斥着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和日本合作主义等多种思想,李汉俊耐心地帮我理清了思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那么,如果说董必武的入党受到了李汉俊的影响,毛主席又是受了谁的影响呢?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中,有这样一句佳话:“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句话最早由赵世炎在1920年8月的法国所写,他在陈独秀、李大钊合影的背后写下这段感言:“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经过流传,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了“南陈北李”。

值得一提的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并不是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位当事人所说,而是在1927年李大钊遇害后,李大钊生前的朋友高一涵在追悼大会上提到的。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知之一。早在1913年,他便在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接触到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尤其是在1917年俄国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发表了多篇文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陈独秀与李大钊的关系深厚,1920年,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与李大钊共同探讨如何在中国创建共产党,并最终达成共识。于是,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北京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尽管这些组织名称不同,但在1921年党的第一次大会后,它们被统一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毛主席所在的湖南,也有着独特的党组织建设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记载,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在1920年冬天积极推动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在新民学会的先进分子中秘密建立了该组织。毛主席后来的回忆中,他提到当时的党组织非常小,甚至连入党介绍人都没有,“我们那时就是自己搞的。”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末期,传统的儒家学说已无法提供社会改良的力量。在此背景下,毛主席从少年时期开始,便着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最初,他受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这些思想仍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毛主席开始接触到更激进的思潮,特别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虽然在这段时间毛主席的思想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但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中国未来的构想。

毛主席早期的政治活动也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在青年时期,毛泽东曾对无政府主义的理想抱有一定热情。然而,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尝试后,毛主席最终认识到,这种空想式的思想并不适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到了1920年,毛主席已开始全身心投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展开了深入的思想交流。

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思想碰撞和个人经历,最终塑造了毛主席坚定的革命信仰,并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18 , Processed in 0.0072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