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俗世智慧,学会一招都很了不起 2025-05-22 22:01
发布于:广东省
"
读懂了《红楼梦》,似乎就读懂了人间、读懂了尘世。
"
《红楼梦研究》的作者俞平伯曾评价:“《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
“红楼”看似是一场梦,但各种场景无一不真实,其中人物无一不灵动,哲理无一不深刻。
读懂了《红楼梦》,似乎就读懂了人间、读懂了尘世。
![]()
过小日子,有大格局 《红楼梦》中,个个人物都是精华,就连一些出场次数少的人物,也都不可替代。
比如说赖嬷嬷,她有两个儿子,分别在荣宁二府当大管家。
这等荣耀,若搁在一般人身上,很可能会让自己的孙子长大成人后继续在荣宁二府谋个差事。
毕竟,在这里干活,有父辈帮扶,一定能谋个事儿少钱多还有面儿的工作。
但赖嬷嬷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孙子刚出生,她就为其赎了身,还送他去读书。
因为有学识在身,孙子在长大后,谋了个县官的职位。有了官身之后,赖嬷嬷也没骄傲,还苦口婆心地劝诫孙子:“县官虽小,事情却大,做哪一处的官,就是哪一方的父母。”
也正因为这样的眼界,才让赖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个人如果没有被一时的繁华迷了双眼,那一定是因为他有着大格局。同样是一座山,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眼界,决定了一个人所看到的世界。
很多人之所以将人生之路越走越窄,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格局不够大、眼界不够高。
唯有高瞻远瞩,才能看到更广大的世界。
![]()
不去从众,才能出众 在《红楼梦》的一众人中,妙玉是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与贾府的红尘富贵相比,她可谓是格格不入。
妙玉不喜“社交”,府中举办各种活动,别人趋之若鹜,她却极少参与;大家喜欢没事串串门,她却独居在一隅,潜心修炼;女士们喜欢追求穿着打扮,可她从来都是素衣装扮。
独处的日子里,她把自己养得很好。向来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在她面前乖巧得像个小学生:“我也不敢唐突(向您)请教。”
品位高雅且挑剔的贾母夸她的住处是:“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
还记得中秋夜,史湘云和林黛玉联诗,两人联了二十二韵。而妙玉却一口气补了十三韵,甚至诗境还从“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幽凄冷瑟,转成了“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的光明之相。
可见其心性澄澈,才华横溢。
不去从众,才能出众。妙玉不从众,看似与周围格格不入,但她活得自在舒服。
也正是这份独特,让她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也成为贾府不可或缺的存在。
世界从来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如果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去追逐什么,早晚有一天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变得自己也不认识。
不必合群而自成方圆,一个人便是整个宇宙。
![]()
![]()
生活再难,也要乐观 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又赶上家族败落。
名义上,她虽是大小姐,但私底下,她还需要和丫头们一起干活,生活并不算如意。
但她每次出现,总是笑脸盈盈,可以说是走到哪儿,就能把欢笑带到哪儿。上至贾母,下至丫头,就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她。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心中豁达、乐观。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史湘云就以一首《如梦令》抒怀:“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史湘云的诗词中,虽有遗憾,但始终带着一种旷达之感。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但与其悲伤、缅怀、害怕,还不如笑着面对,过好每一天。
心态差的人,一点小事就苦恼,一点难事就退缩,难免郁郁寡欢。
心态好的人,面对挫折不抱怨,遇到困难不退缩,永远充满活力。
从今天起,调整好心态,你就会发现,事事皆会欢喜,日日都是好日。
作者:纳豆,转载自书报文摘(ID:shubaowenzhai)
统筹:赵翔
图片:物道
投稿邮箱:yedu@nandu.cc
▊ 南都君推荐
江南,无数人魂牵梦绕之地。
这里,繁华与诗意并存,“六朝金粉地”,一条秦淮河畔诉不尽的故事;
满怀着水乡柔情,小桥、流水、人家,淳朴自然的水乡气息;
白墙黛瓦,青石板路,车马慢,藏着生活本来的样子,静谧悠闲~
到华东,体验一场“从前慢”,远离尘嚣,住在风景里!一次走遍华东多市:上海、南京、苏州、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