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9年,主席问大清官员,见过几次慈禧,她摆架子吗?回答绝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3 05:13: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9年,主席问大清官员,见过几次慈禧,她摆架子吗?回答绝了                                                                  2025-06-18 16:23                                        

发布于:天津市
   
     好的,我将帮你将这篇文章重新改写,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且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张元济的一生经历了诸多风雨与坎坷,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少有的跨越多个时代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他曾与光绪皇帝、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主席这五位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领袖进行过深入的交谈,这样的经历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堪称传奇。

那时,毛主席甚至出乎意料地提到了有关慈禧太后的问题,而张元济的回答更是让在场的人感叹不已,彰显了他丰富的见闻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
晚清时期,1884年,年轻的张元济开始了他的科举之路。当时,他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通过传统的科举考试寻求出路。漫长的科举“长征”在他身上持续了整整八年,最终他终于金榜题名,先后从翰林院庶吉士升至刑部主事。可惜,大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身为官员的他心中满是复杂的感触。
随着变法运动的兴起,张元济始终保持着稳健的立场。他与康有为一同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召见。那是在1898年的一次重要会面中,他向皇帝提出了包括铁路建设等诸多改革建议,这次破格召见令他对光绪皇帝产生了极大好感,但他也明白,光绪并非晚清真正的掌权者,因此对未来充满忧虑。

张元济情商极高,似乎预见了许多风云变幻,他曾劝康有为不要激怒顽固派,然而充满激情的康有为并未接受他的建议。果不其然,变法运动遭遇保守势力的猛烈反击,慈禧太后一声令下,残酷镇压迅速展开,维新运动惨遭扑灭。

这场政治风波对张元济影响巨大,原本前程似锦的仕途被迫中断。然而,他并未放弃救国救民的理想,李鸿章慧眼识英雄,将他调至南洋公学任书院主事。随后,他创办了《外交报》,并受夏瑞芳之邀加入商务印书馆,正式开启了他的商务生涯。
晚清的覆灭虽然在张元济心中早有预感,但他未曾料想到这一切来得如此迅速。辛亥革命爆发时,他以商务人士的身份与旧朝别离,迎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面对未知的未来充满挑战。
---
随后十余年,张元济与陈布雷、郑振铎等文化名流合作,翻译并出版了大量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著作和工具书。在他的推动下,商务印书馆从一间简陋的印刷厂,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社之一。
一路走来,张元济最为难得的是他的开放胸怀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他从未被任何一种思想束缚,即便作为晚清遗老,1916年他仍接待了前来考察的孙中山和胡汉民等革命人物。两方交谈长达数小时,但当孙中山托人递交《孙文学说》希望由商务出版时,张元济却婉拒了。
他认为商务印书馆是一家大型的民间出版社,而孙中山则是政治人物,权衡利弊后选择退回手稿。也因此,当时孙中山的一些支持者甚至误以为张元济是“保皇党”。

站在历史高度,张元济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的奇迹,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受也十分深刻。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本侵略者炸毁了商务印书馆的总厂和东方图书馆,商务印书馆一度变成废墟。张元济曾哀叹:“工厂机器可以重建,但多年辛苦搜集的珍贵藏书,已化为炮火灰烬,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寇消极抗战,这让他深感愤慨。1932年9月,他在庐山与蒋介石会面,双方讨论对策。上海沦陷后,商务总管理处迁往重庆,年迈的张元济留守租界,面对日伪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合作。
尽管取得了诸多成就,他的生活依然拮据。在全国炮火连天的艰难岁月,他与友人奔波抢救文化遗产,创办图书馆。太平洋战争后,日军进入租界,他只能长期呆在上海寓所,度过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光。

---

混乱的局势使商务印书馆濒临破产边缘,年迈的张元济再次承担起振兴出版社的重任。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对内战深感不满,曾在公开致辞中强调:“我们要保全国家,追求和平;要为国家的学术发展而努力,更需要和平。”
所有人都明白他的心声。1945年5月上海解放后,张元济决定留在大陆。蒋介石依靠美国支持,幻想反攻,多次邀请他赴台,但均被他坚决拒绝。
张元济的初心早已昭然若揭。陈毅市长曾亲自拜访,他从陈毅身上看到了共产党难得的品格。

多年来,张元济始终把“扶助教育”和“昌明教育”视为己任。他坚信,一个国家若失去教育权利,人才将不再为国家所用;一个国家要兴盛,必须从培养学生开始。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张元济的名字始终不可忽视。
他从编写初等教材做起,完善了我国教育教材体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被许多学者誉为“中国近现代出版文化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协会议群贤毕至,张元济也积极参与。那时他已82岁,仍精神矍铄。

---

1949年9月初,张元济抵达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年迈的他由儿子张树年陪同,初到北京,见证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往昔作为清朝官员的记忆浮现心头。
他下榻于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感叹道:“宣统三年,我曾在这里参加全国会议,距今已三十八年,房间布局虽未变,时代却已翻天覆地。”

一天傍晚,周恩来总理亲临探访,转达毛主席的问候。9月11日,张元济以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身份宴请沈雁冰、郭沫若、黄炎培等文化名流,大家畅谈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气氛热烈而充满希望。

在讨论《共同纲领》时,张元济和代表们一致认为纲领贴合各族人民利益,他还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三条建议,最终全部获采纳。
9月19日,陈毅将军再访张元济,传达毛主席邀请他游览天坛的消息。

张元济下车时,远远便见毛主席在祈年殿门前等候,身边还有刘伯承、粟裕、陈明仁等将领。他们一起游览祈年殿等多处古迹,休息时毛主席特别将张元济招至身边,询问其早年参与戊戌变法的经历。
清朝已成历史,但毛主席对历史极感兴趣,诸多问题向这位亲历者提出。
他问:“你曾见过慈禧太后吗?她是否摆架子?”
许多革命者未曾亲眼见过慈禧,而她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张元济是为数不多曾近距离接触她的人。

张元济坦言:“我见不到太后,她每次传话我只能隔着门帘听回话,能直面她的人少之又少,中间传话的人却多。”

此言令众人忍俊不禁,慈禧的“隔帘交流”方式成为笑谈。
谈及慈禧是否摆架子,张元济回忆道:“大臣们在她面前大多跪着,我是半跪着,还曾被赶出宫去。”
这反映出张元济对清王朝的某种不满,尽管他在变法中表现稳健,实则秉持维新派立场,而慈禧作为清朝最高权力者,极为保守,敌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3:08 , Processed in 0.0078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