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7:02: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2025-07-02 11:20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的父亲名叫毛贻昌,字顺生,在民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毛顺生。毛主席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人物,但很少有人知道,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同样是一个非常出色且有远见的人。
毛顺生生于1870年9月21日,恰逢清朝同治九年。按照当时农村的习惯,毛顺生十岁时,他的父亲毛恩普就为他娶了一位比他年长三岁的童养媳,这位童养媳就是后来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
在毛顺生十七岁时,由于父亲身体虚弱,家境贫困,毛恩普感觉自己无法继续承担家庭的重担,于是将家里的责任交给了毛顺生,希望他能够帮助家庭走出困境。然而,这并非易事。毛顺生接手时,家里只有几亩水田,而且这些水田几乎都是靠借债购买的,债主时常前来催债。除此之外,家中还只有几间破旧的茅草屋。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毛恩普甚至把部分土地典当出去,并欠下了几百元的债务,这让家庭的困境雪上加霜。毛恩普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将重担交给毛顺生。
尽管家境贫困,毛顺生并没有因此感到灰心丧气。小时候,他读过两年私塾,能读书识字,而且非常擅长做账,打算盘也是游刃有余。接手家业后,毛顺生每天都起早摸黑地在农田里劳作,稍有空闲,他就去山里砍柴,挑到集市上卖换些零花钱。虽然辛苦,但他始终在想着如何改变家族的命运。经过两年的艰辛劳作,他终于意识到单靠体力劳动和农活不足以改变家庭现状。债务依旧沉重,家境依然贫困。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诞生给毛顺生带来了久违的喜悦。此前,毛顺生和文七妹曾育有三名孩子,但都不幸因病早逝。为了确保毛泽东能够平安成长,文七妹带着他拜了一块石头,许愿儿子像石头一样健康长寿。因此,毛泽东小时候的小名便是“石三伢子”。然而,毛顺生在欢喜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忧虑:这个家庭的经济困境让他觉得,连养活孩子都是个问题,更别说供他上学了。他不想将这个家再交给儿子继续贫困下去,决定通过外出当兵来寻求改变。
毛顺生决定当兵,源于他听说当兵不仅能保证吃饱饭,还有军饷可领。在了解了这些之后,他毅然决定加入曾国藩创立的新军,开始了为期数年的军旅生涯。几年的服役生涯,毛顺生生活十分节俭,他将每一笔军饷都小心存下,并且积累了不少见识和经验。回到家乡后,他用这些积蓄清偿了债务,赎回了被典当的土地。摆脱债务后,他开始静下心来做生意,同时继续耕作农田。渐渐地,他在贩卖稻米、牲畜等生意上积累了经验。几年下来,毛顺生的生意越做越好,他甚至在银田寺开了米店,并投资入股了当地的“长庆和”米店。
经过几年艰苦的经营,毛顺生不仅彻底改变了家庭的贫困状况,还一跃成为了当地富裕家庭的一员。这让周围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时常教育孩子们:“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算计一生穷。谁会盘算,谁就能过好日子。”这些话,今天听来依然充满智慧。

毛顺生不畏艰难,靠着自己的勤劳与聪明才智,成功地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典范,也是毛主席崛起的基础。
当毛泽东到了上学的年纪,毛顺生便送他去了私塾。毛泽东在私塾里的成绩十分优异,特别是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远超同龄孩子。毛泽东的聪明才智,令当时的私塾老师都称赞他为“读书的料”。然而,在一段时间后,毛泽东对死记硬背的课程产生了厌倦。有一天,他趁老师不注意时溜出去玩耍,结果被老师发现并惩罚。这让毛泽东非常生气,决定跑到山里去躲避一会儿,避免回家受到父亲的责罚。
然而,毛泽东在山中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没有找到出去的路。直到一个好心人发现他时,他才得以脱险。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得知此事后,尽管非常生气,但当他最终见到儿子时,却没有责备他一句。毛顺生对毛泽东的关心远远超过了惩罚,他不希望这件事影响毛泽东的未来。正是这种深沉的父爱,给了毛泽东成长的力量。

毛顺生的这一行为,展现了他宽厚的胸怀和对家庭的深深关爱。几十年后,毛泽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自责自己当时的冲动行为,深感自己当时没有顾虑到父母的感受。他还提到,尽管自己犯错,但父亲的态度却在这件事后发生了改变,从此变得更加宽容。毛泽东常笑着说,这段经历反而是他的“胜利”。
14岁时,毛顺生决定不再让毛泽东继续读书,他认为毛泽东已经学会了许多基本的知识,是时候继承家业了。尽管毛泽东的心中有着强烈的求学欲望,但他还是被迫辍学,帮助父亲打理家里的事务。在这三年间,他白天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油灯苦读,借阅周围村庄里的书籍,始终没有放弃学习。
到了1910年,毛泽东17岁,虽然一直在家帮忙,但他依然渴望进一步求学。最终,他决定外出求学。毛顺生最初坚决反对,但在毛泽东的亲戚劝说下,终于同意了他的决定。离别前,毛顺生专门为毛泽东办了一个送行酒席,亲自为他敬酒并祝福他学有所成。临别时,毛泽东感动万分,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既表达了毛泽东的远大志向,也传达了他对父亲深深的感激。
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因病去世,毛顺生悲痛欲绝,不久也因病去世,年仅50岁。毛泽东正在外地活动,未能及时赶回送葬。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心如刀割,特地面朝家乡方向鞠躬表达对父亲的怀念。
毛泽东虽然成就非凡,但他始终有着对父母深深的情感。1959年,毛泽东回到韶山老家,面对父母的墓地,他深深地鞠躬,表达了自己无尽的思念之情。这一幕,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毛主席的伟大,不仅源于他个人的才智与努力,也离不开毛顺生这个不平凡的父亲。正是他一生的智慧与勤奋,成就了毛主席的伟业。毛顺生,无疑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21:41 , Processed in 0.00726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