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照片:清末时期的山东老潍县,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潍州古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06:27: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照片:清末时期的山东老潍县,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潍州古城                                                                      2025-07-04 11:21    发布于:天津市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这组老照片,记录的是清末时期山东省潍县的风貌。潍县,现称潍坊,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素以人杰地灵而著称,经济与文化均相当发达,早在历史的长河中便已经成为胶东地区的重要交通与军事枢纽。潍县自古以来便是东莱的首府,名噪北海,在这里文风鼎盛,科举考试中更是连连出状元。清代,山东省共诞生了六位状元,而在光绪年间,潍县更是产生了两位杰出的状元。

在清代,潍县的经济繁荣昌盛,曾有“南苏州,北潍县”这样的说法,成为当时商业繁华的代名词。曾在潍县任职的郑板桥留有名句:“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潍县的繁华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生百态。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这组珍贵的老照片,窥见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与风采。

照片中展示的是清末潍县的衙门,门前悬挂着四个大字“北海名区”。潍县这一名称的出现追溯至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那时改潍州为潍县,自此潍县在历史的舞台上延续了超过六个世纪。

另一幅照片展现的是清末的潍县乐道院,门口伫立着两位人物。光绪八年(1882年),美国的长老会派遣牧师狄乐播和他的夫人狄珍珠来到潍县。在当地基督徒的帮助下,他们在老潍县的东关地区购地,创建了“乐道院”,该设施包括教堂、学校和诊所等多功能场所。

接下来,照片中是清末时期潍县城内一座巍峨的牌楼,远处可以看到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流如织,熙熙攘攘。那时的潍县工商业繁荣,频繁交易,而“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说法,更是一纸证言,描绘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在潍县的郊外,矗立着一座造型优雅的牌坊,正中央的匾额上刻有四个字“冰清玉洁”,这仿佛是一座贞节牌坊。贞节最初是指女性拥有高尚纯洁的道德观念,后来狭义上则指为了表彰一些因丈夫去世而长年不移情,或是为了遵守社会道德标准而自杀殉葬的女性而建立的牌坊,彰显这一类女性的特别事迹。
再往下看,照片中展现的是潍县城内一座挺立的临街牌坊,它矗立在街道的正中央。牌坊在古代是象征意义极为深厚的建筑,这种结构通常设立在胡同或街道交汇的要道,也如同功德碑一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荣耀。

最后,展示的则是清末潍县内的一座石牌坊。潍县作为东莱的首府,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据文献记载,昔日老潍县及周边地区的牌坊数量大约有190余座,其中明代建设的有32座,清代则有53座,乡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显而易见。

最后一张照片展示的是清末潍县的一辆骡驮轿,轿子里似乎坐着一位外国人。骡驮轿是由两头骡子前后驮起的轿子,相较于人力抬起的轿子,这种轿子在舒适度上有了显著提升,反映了当时出行方式的多样性与便利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5:18 , Processed in 0.0070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