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卫生部领导要消灭中医,毛主席:看不起中医,是资产阶级思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06:21: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卫生部领导要消灭中医,毛主席:看不起中医,是资产阶级思想                                                                         2025-07-05 16:44                                        

发布于:天津市
   
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其中中医便遭遇了几次重大的危机。

1879年,清朝末年的国学大师俞樾在其所著的《废医论》中明确表示废除中医,被认为是近现代历史上提倡废除中医的第一人。此后,随着时代变迁,中医的困境并未得到缓解。1912年,北洋政府未能将中医纳入其教育体系;而在1929年,余云岫(俞樾弟子、章太炎的学生)提出并推动南京政府实施了“废除中医”的计划。

在解放后的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余云岫已年逾七旬,依旧坚持废除中医的“理想”,并提出了改造旧医的草案——这次他将“废止”改为“改造”。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深受其影响,认为中医“不科学”,中药“不卫生”,甚至直言中医不过是封建医术,应随封建社会一起消亡。他主张中医不能进入医院,并提出若必须进入医院,也应通过考试,而这类考试内容多为西医的知识,这一政策导致大量中医人才的流失。幸好,毛主席及时制止了这种“自废武功”的行为。

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就对中医有着独到的理解,尤其是在1913年北洋政府忽视中医之后,他在《讲堂录》中写下了一段话,指出“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这段话表明,毛主席以辩证思维看待中西医的差异,认为它们各有优点,但也各自存在偏差。

在井冈山时期,因受国民政府封锁,中共根据地严重缺乏医疗资源。红军医院里既有中医也有西医,许多内科疾病的治疗都依赖中医中药,成功挽救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但毛主席作为军队领导人,深知西医在战时的急救作用,尤其是战场上的创伤处理。因此,他在1928年的《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延安时期,中西医的矛盾愈发明显。由于长期战争,西医在部队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许多西医对中医产生了轻视。面对这一局面,毛主席专门咨询了延安著名中医李鼎铭的看法。李鼎铭告诉他:“中医西医各有所长,要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发展。” 毛主席对此表示赞同。事实上,毛主席早在长征期间就深受风湿性关节炎困扰,尝试过西医治疗但未见明显效果。后来,李鼎铭主动提出为毛主席治疗,并开了四副中药,承诺治疗后毛主席的胳膊一定能恢复。经过尝试,毛主席的病果然痊愈,这一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中医的独特疗效。此后,毛主席与李鼎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向其他干部和战士推荐了中医。通过毛主席的推动,中医在延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毛主席非常推崇中医的师徒传承模式,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毛主席的支持使得中西医结合思想在延安得以贯彻,许多西医开始向中医学习,例如鲁之俊拜老中医任作田为师,学习针灸。任作田和鲁之俊因此获得了边区政府的表彰,这也反映了党对中医的重视。

1949年9月,毛主席在全国第一次卫生会议上明确指出,西医数量稀少,必须加强与中医的合作。为了推动这一目标,他亲自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这为当时的医疗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建国后的毛主席有时会开玩笑地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一是中医,二是《红楼梦》,三是麻将。”虽然是轻松的言辞,但足以体现中医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加强中西医结合的进程,1954年,毛主席推动了“西医学习中医”的政策,抽调大批医科大学的学生跟随中医学习。目标是将中医发展为一门现代化、系统化的医学,造福人民,贡献于世界。然而,尽管出台了相关措施,西方医学思想的影响仍然让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医存在偏见,使得这一计划在初期遇到了不少阻力。
1955年,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几年来都解放了,唱戏的也得到了解放,但中医还没有得到解放,看不起中医药,是奴颜婢膝的资产阶级思想。”他强调要尊重中医,并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此后,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肯定了中医的合法地位。例如,允许中医使用白纸处方,表明国家承认其行医资格。然而,由于长时间受到西方学说的影响,很多知识分子仍然不认同中医,导致这些政策的效果并未显著。

中国新政府初期,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农村。由于缺乏中医和西医的双重力量,公共卫生事业的推进面临诸多困难。培养一个合格的西医需要漫长的周期,而中医的实践经验则可以更快捷地应对病患。更重要的是,由于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绝大多数农民只能获得城市医疗队的有限帮助,且由于交通不便、器材携带困难,农村医疗条件极为艰苦。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毛主席强调要通过组织医疗队伍进驻农村,尽力缓解这一问题。

“六二六指示”是毛主席对这一问题的重要回应。毛主席指出,卫生工作应更多关注农村,培养适合农村的医生,让他们能够为广大农民服务。虽然当时并未明确提出“赤脚医生”的概念,但毛主席提出了要培养“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这一思想得到了迅速落实,在农村基层,许多医生开始以更加贴近群众的方式开展医疗服务。以王桂珍为代表的“赤脚医生”成为了农民的健康守护者。

“赤脚医生”的模式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问题,也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1969年,《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全球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这一制度为世界卫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974年,“赤脚医生”代表王桂珍在日内瓦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发言,展示了中国基层医疗的巨大成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尤其是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赤脚医生制度逐步进行“升级”,并转变为乡村医生。到1985年,这一制度逐渐结束,但它在中国医疗史上的地位依然无法替代,尤其是毛主席提倡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对解决建国初期看病难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作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曾在近现代遭遇多次冲击。特别是在一些批判性学者如俞樾和余云岫的影响下,中医一度面临废除。然而,毛主席的坚定支持为中医保留了活力,他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致力于通过中医服务中国人民,并将这一理念推向世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44 , Processed in 0.00787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