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神宗在大相国寺看到苏轼题诗,命令王安石赋诗,被传为千古佳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0 10:55: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宋神宗在大相国寺看到苏轼题诗,命令王安石赋诗,被传为千古佳话                                                                     2025-07-19 17:46                                        

发布于:天津市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一直是文化界中的一个阴暗力量,而苏轼恰恰成为了这股力量的牺牲品。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才华,引来了许多同行的忌恨,许多文人希望借机踩一踩这个“高高在上的人物”。面对朝堂之上不断传来的“倒苏”声音,苏轼虽然表面上显得无所畏惧,但他没料到,这股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猛烈,最终竟演变成了他被关押入狱的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苏轼的弹劾奏折如同漫天飞舞的雪花,纷纷送到宋神宗的案前。尽管宋神宗并非昏庸无能、冤枉无辜的帝王,但他却在众多来自各方的压力面前屈服,最终决定将苏轼押解进京接受审讯。苏轼在审问时面对的正是一群心胸狭隘的小人,他们的嫉妒心如同利剑一般,深深刺痛了苏轼的内心。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言:  
“中国文化史中,许多文化大师的命运,就如同被迫站在被告席上,而审判他们的,往往是那些眼神诡秘、心怀嫉妒的小人。”
乌台诗案无疑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也让他的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案件发生之前,苏轼对于社会的不公充满愤怒,他犹如一名英勇的战士,无所畏惧、刀枪横陈。但案件发生后,苏轼变得不再那么愤世嫉俗,他开始随遇而安,将自己的生活调侃成段子。毕竟,在那满是死亡阴影的牢狱里,生死的边缘随时都在逼近。
经历过牢狱的煎熬后,苏轼深感内心的迷茫与焦虑,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佛教,频繁地前往寺庙,寻找一种内心的平静。虽然他身边有许多朋友,但在寺庙里,最与他心意相投的,便是佛印。

有一次,苏轼去拜访佛印,见到了他新创作的诗篇,便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诗。不久后,宋神宗前来拜访寺庙,看到了苏轼的题诗,便命令王安石为诗作作对。三位文人的诗歌,在一时之间广为流传,成为后人称道的千古佳话。
在北宋时期,佛教风靡一时,许多人无论是官家还是百姓,都热衷于投身佛门,致使各大寺庙的香火鼎盛。其中,京师的大相国寺无疑是最具盛名的。即使时至今日,香火依旧旺盛,络绎不绝的信徒纷纷前往,或许也因苏轼等文人的光辉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大相国寺内,佛印与苏轼的友情尤为深厚,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每当闲暇时,苏轼便常常前来与佛印探讨佛法。一次,他满怀期待地去探访佛印,却未能如愿,佛印因事外出,让他感到有些失望。幸好,寺庙的住持早已知晓苏轼的性情,看到天色已晚,便将他引入佛印常常冥思的禅房,并奉上香茗与素食来款待。
在禅房中,苏轼独自品酒,渐渐有些微醺。当他抬头时,看到了佛印留下的诗,便轻声吟诵起来:“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这首诗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深思后认为,这种“四大皆空”的境界对常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于是,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回应之诗: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与佛印的诗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显得更为接地气。他认为,生活中的酒色财气无法避免,既然如此,与其一味排斥,不如顺势而为,把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益的动力。他强调,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只有适度地把控,酒色财气才能为人所用,而不至于被其所困。
写完诗后,苏轼离开了禅房,借着酒意独自思索佛法的真谛。然而,他并不知道不久后,宋神宗与王安石也来到了大相国寺,并在禅房里看到了苏轼的诗作《和佛印禅师诗》。虽然宋神宗一向欣赏苏轼的才华,但在国家急需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苏轼的保守思想与王安石的激进主张产生了强烈对立。于是,宋神宗命令王安石为这首诗作对,一场诗词的较量开始了。

王安石作为改革派的重要人物,自然不会惧怕与他人对诗。他沉思片刻,便提笔写下: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王安石的这首诗将酒色财气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机紧密联系,跳出了传统的诗词框架,为人耳目一新。他赋予酒色财气新的意义,将它们与国家社稷和人民的繁荣结合,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当然,作为君主的宋神宗也不甘示弱,他便在这场诗词较量中也贡献了一首诗: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省,气凝太极定阴阳。”

宋神宗的诗,不仅继承了王安石的思路,还进一步升华,最后将“气”引入哲学的层面,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四位文学巨匠的诗作,因其不同的视角与哲理,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那座曾被苏轼、佛印、王安石和宋神宗等人题诗的墙早已不复存在,今天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想象与追忆。
在我看来,酒色财气并不应是让人避之不及的禁忌,正如苏轼所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度”。只要掌控得当,酒色财气便能为人们提供服务,而不是成为我们生活的桎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6 天前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2:01 , Processed in 0.00875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