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戴叔伦一首唯美的山水小诗,诗中风光如画,富于遐想,耐人寻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20:36: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戴叔伦一首唯美的山水小诗,诗中风光如画,富于遐想,耐人寻味!                                                              2025-07-22 06:52                                        

发布于:河北省
   
                                    古诗词的长河里,流淌着无数剪不断的乡愁。
那些浸润着墨香的诗句,道尽的恰是世间最本真的情愫 —— 寻常人心中那缕对故土的眷恋,尤其在古代游子身上,更显绵长。
为了胸中的功名之志,为了远方的前程之路,他们背起行囊,转身告别熟悉的乡音与炊烟,从此故乡便成了梦里反复描摹的轮廓。
那是个车马很慢的年代,没有飞驰的驿马能载着思念即刻抵达,更无传书的鸿雁可将牵挂随时递传。
于是,万千心绪便都倾注在笔端,化作诗行里的月光与风霜。
一阵秋风掠过鬓角,会忽然想起故园的桂树该已飘香;
夕阳下倦鸟归巢的剪影,会无端牵动起 “我何时能踏上归途” 的怅惘 ;
那些细微的景致,都成了撩拨乡愁的弦。
下面这首诗就如此。唐代诗人戴叔伦宦游途中经日跋涉,傍晚时来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唐代〕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这首诗的大意是: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水边的沙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一片幽暗。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远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戴叔伦,著名田园诗人。他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诗句,如“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都出自他的笔下。
戴叔伦给后人留下了颇为有名的论诗名言,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这首诗中的写景,着墨不多,有味外味,确有“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意趣。
首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五月,正值仲夏,天气渐热,但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爽宜人。此句不仅描绘了茅亭的清幽环境,也为下文诗人的思乡之情提供了背景。
次句进一步描绘了稚川山水的景色。傍晚时分,汀沙与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色调。
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远有近的山水画卷。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诗人本是行旅之人,途经此地,触景生情,涌起无限思乡之情。
尤其是隔水相望的青山,竟让诗人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那就是故乡的青山。
这种错觉既带来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又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就像一幅写生画,寥寥数笔,一幅山水画卷就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把读者的目光由近前带到远山之上,由旅途带到了他那遥远的故乡,使我们的感受,随着诗歌意境的展开而越推越远,一往不归。
此诗不仅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更是一曲悠扬动听的思乡之歌。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那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11:06 , Processed in 0.0075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