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匡胤留下半首诗,四百年来无人敢接,朱元璋:这有何难?让我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9 19:44: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赵匡胤留下半首诗,四百年来无人敢接,朱元璋:这有何难?让我来                                                                    2025-07-28 17:38                                        

发布于:天津市
   
       在唐宋两代,诗词歌赋的风靡程度可谓达到巅峰,几乎所有文人学士和达官贵人都能吟咏几句诗词,甚至连帝王也不例外。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闲暇时光,皇帝们总爱吟咏诗文,既能获得朝臣的赞誉,又能在文人圈中扬名立万。对于那些帝王而言,诗词似乎成了他们展示个人才华和风范的一种方式。

乾隆帝,作为清朝的著名皇帝之一,他的文学才华颇为人知。被后人称为“诗人皇帝”的他,一生作诗词达四万多首,然而遗憾的是,他所作的诗词至今没有一首能够得到历史的认可。乾隆的诗歌虽多,却始终未能达到深邃的文学境界,这也是他“诗人皇帝”称号背后的一大遗憾。

然而,与乾隆的诗词名声相对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文学造诣要显得更加出色。赵匡胤所创作的一句诗,曾让整整四百年间无人敢接下。这首诗的前半句写道:“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句诗意境深远,表面上写的是月亮的升起,暗地里却传达了赵匡胤的宏大志向——他期望自己能够统一天下,带来安定的局面。

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段复杂的历史背景。北宋初期,南唐的皇帝和文臣擅长诗词,常以此为傲。在与宋朝的外交交涉中,南唐学士徐铉曾向赵匡胤夸赞南唐皇帝李煜的才华,甚至称李煜的《秋月》为绝世之作。赵匡胤听后大笑,调侃道:“寒士才喜作这类诗,我可不擅长。”这时,徐铉不服气,要求赵匡胤即兴作诗。面对众多眼光,赵匡胤从容吟诵:“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简短的诗句瞬间让徐铉愣住了,并立即跪拜称赞。

表面上,赵匡胤这首诗似乎仅在描绘月亮的变化,而实际上,它也透露出赵匡胤深远的政治抱负。诗中所指的“月亮”,其实是暗示赵匡胤自己未统一天下时的“黑暗”局面,而他最终必定能够如月升至高空,照亮四方,统治四海。徐铉作为一位聪慧之人,立刻感受到了其中的深意。他深知南唐的命运早已注定,双方的谈判也不可能有任何转机。因此,这首诗也就成为了赵匡胤野心的象征,传世四百年,几乎无人敢接下那句诗。

直到四百年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听闻此诗,因自己也曾凭借武力创立江山,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惺惺相惜之情。于是,他自告奋勇地补上了这首诗的后半句:“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朱元璋的接句同样展现了他胸怀的宏图伟业,他在战乱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为民众带来了盛世太平。

尽管朱元璋的诗句相比赵匡胤的作品稍显平实,甚至有些被批评为“狗尾续貂”,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上,朱元璋的诗句展现了他独特的风格。虽然朱元璋自幼未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以平民身份崛起,终成一国之君,能写出这样充满志向的诗句,已属不易。

这两位开国皇帝的诗篇,如今看来,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他们一生政治理想和奋斗的真实写照。跨越四百年的时空,两位帝王的诗篇联系在一起,成为了历史上美丽的传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段“诗词友情”,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2:26 , Processed in 0.00786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